只要在手腕戴上含有感应元件的手环,行李箱便会“如影随形”地跟着你赶飞机、坐高铁;1秒钟扫描15件,1小时分拣7万件,出错率只有百万分之一……连日来,记者走进全省各高新区,见识了许多“高精尖”的技术和产品。而在炫目产品的背后,是各地推行的一系列新政良策。
“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我省加快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创业服务环境不断优化、内容不断丰富、手段不断创新,以打造竞争力强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关键作用。” 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说,眼下,高新区正发挥创新主阵地作用,使得区域创新呈现协调联动的新格局。
政策措施,营造创新创业“绿色生态”
“前段时间清华大学举办派出院和地方院研讨会,一位派出院院长说,你们研究院发展太快,我们注册流程还未走完,你们已经有十几个项目开始实施,不得不佩服你们驻地政府的办事效率!”7月7日,记者见到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院长助理万正茂,他给苏州高新区的服务水平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这所研究院为何花落苏州高新区?万正茂说,苏州水网发达,水环境研究走在全国前列,清华大学与苏州高新区也有20多年的合作历史,学校对苏州的办事效率、执行力、支持力度、服务水平非常认可,因此优先选择落户苏州高新区,让清华大学更多的科技成果惠及百姓日常生活。
“苏州‘大院大所’资源较为紧缺,多年来,苏州高新区始终把‘大院大所’的引进、消化、吸收,当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发力点。” 苏州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顾君介绍说,高新区制定知识产权、科技服务等15个科技专项政策,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加丰沃的土壤。
中科院大化所中国医药城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入驻泰州医药高新区后,以梁鑫淼研究员为核心的研究院很快运转起来。梁鑫淼的同学、从美国归来的李效农博士也加入团队,但吸引李博士的可不完全是同学情谊——泰州医药高新区的硬软环境超出李博士的想象,他说自己这步棋走对了。
爆发式成长的新锐企业——苏州升印光电有限公司,何以落户昆山高新区?公司总经理高育龙告诉记者:“昆山高新区的政商环境绝佳,他们的服务意识深入骨髓,作为企业也深受感动。同时昆山高新区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非常大,上下游供应配套齐全完善,也有足够的人才储备。”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各高新区努力打造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创新创业环境,引来“高精尖”企业可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江北新区发起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灵雀计划’,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投资奖励、研发费用补助等七大类共15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一大批企业受益于这样的科创扶持政策,得以在江北新区落地、生根、发展。”南京江北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方靖说。
公共平台,托起创新创业“腾飞梦”
1秒钟扫描15件,1小时分拣7万件,出错率只有百万分之一……这一堪称物流界奇迹的自动分拣设备,利用物联传感原理,为快递产业提速,可实现24小时无故障运行。在无锡高新区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类似这样的“物联世界”应用场景还有很多。
“物联网已成为全球争夺越来越激烈的战略高地,作为全国首家物联网产业园,我们就是要为入驻企业搭建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综合协调部秦燕说,这里是我国最大规模的物联网专业研发机构,已成为我省推进物联网技术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阵地。
2016年,全国首个涵盖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全方位产业要素的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落户南京江北新区。“我们建成的人才服务子平台、技术创新服务子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子平台、系统应用服务子平台四大平台,以全球集成电路技术与产业发展为视角,覆盖南京、服务全省、贡献全国。”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综合部总监吕会军说,通过有效破解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与堵点,公共平台可为客户提供精准的专业化服务,推动江苏集成电路产业提档升级。
常州爱尔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物联传感技术,研发成功“黑科技”自跟随行李箱。在公司人工智能产品展示区,像这样解放用户双手、增强智能体验感的机器人、平衡车、穿戴设备还有很多,这些拥有“中国芯”的前沿科技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不仅仅满足于自己做好企业,还乐于帮助别的企业一起进步。”爱尔威董事长左国刚告诉记者,公司与常州高新区联合创立常高新爱尔威人工智能孵化器,依托爱尔威的技术、产品、国内外成熟的营销渠道,重点引入和孵化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现在,已有22家企业入驻孵化器,预期五年内形成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生态产业链。
在盐城高新区,吉林大学盐城智能终端产业研究院院长朱家峰告诉记者:“研究院是盐城高新区依托吉大智力资源共同打造的创新公共平台,以智能网联终端(包括智能手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船舶、智能农机等)为核心,力争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智能终端产业策源地。”
科技金融,为创新创业“注氧输血”
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欠缺,是不少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病症”。为帮助企业消除“梗阻”、打通创新“经脉”,我省各高新区积极探索,让各种科技金融手段成为企业打开桎梏的“金钥匙”。
2012年,从德国留学归来的3人科技创业团队落户南通高新区。2017年,员工人数超过100人,实现年销售超亿元。作为中国最早涉足光伏+储能系统的企业,短短6年,沃太能源南通有限公司就依靠自主研发的储能系统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企业刚刚成立,我们就拿到第一轮天使投资500万元,这是南通科技局与国投一起成立的基金。”3人创业团队成员、沃太能源副总经理张新艳感慨地说,从最初不被看好的小市场,到当下储能市场的热度逐渐升温,得力于科技金融的支持,让沃太能源每一步发展都踩在“点”上。
无锡高新区副主任、新吴区副区长胡逸分管科技金融,他告诉记者:“2010年,全国大型国有银行系统内首家科技支行(农行无锡科技支行)落户无锡高新区,同时,高新区还建立起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型银团、投贷联动、创新引导基金等新型科技金融体系。”科技金融的形式创新,赋予企业更多融资选择,也助力高新区“孵”出成批高新技术企业。
生物医药产业是资本密集的产业,需要构建最完善、最雄厚的金融资本体系。“我们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改革,全力推进中国医药城整体上市,已完成组建和正在组建的基金26支,总规模超过200亿元。” 泰州市委常委、医药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陆春云介绍说,随着“金融超市”“统贷”平台的正常运作,上股交泰州医药板块已搭建,初步建立具有生物医药产业特点的创新创业资本体系。
“我们已建成省级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吸引紫金保险、宁信科贷等8家金融分支机构入驻。” 盐城高新区科技局局长王中海介绍说,高新区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实施多形式、多渠道、多机制的投入方式,设立5000万元科技专项扶持资金,有效推动创业投资机构发展,助燃创新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