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6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
省财政厅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大会提交了关于江苏省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20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江苏省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20年预算草案,各代表团进行了审查。省人大财经委在会前初审的基础上,结合代表所提意见作了进一步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意见
2019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802.4亿元,加中央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等收入,收入总计14942.1亿元;支出12573.3亿元,加上解中央等,支出总计14373.3亿元;结转568.7亿元。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5484.3亿元,支出总计5402.7亿元。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总计12538.3亿元,支出总计11145.3亿元。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总计2342.9亿元,支出总计2319.6亿元。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计251.1亿元,支出总计238.2亿元。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计38.5亿元,支出总计34.7亿元。全省社保基金收入总计6346.1亿元,支出总计6032.9亿元。省级社保基金收入总计1312.8亿元,支出总计1346.4亿元。
省人大财经委认为,2019年,各级政府及财政等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和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各项决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推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做好“六稳”工作,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较好发挥了公共财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作用。2019年全省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实现收支平衡,成绩来之不易。
二、2020年预算草案的审查意见
2020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00亿元,增长2.5%左右,加中央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等收入,收入总计14178.1亿元;支出12890亿元,加上解中央等,支出总计14178.1亿元。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3996.8亿元,支出总计3996.8亿元。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总计10462.3亿元,减调出资金等,安排支出8954.3亿元。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总计513亿元,减补助市县等,安排本级支出97亿元。全省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总计175.1亿元,减调出资金后安排支出113.7亿元。省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总计41.2亿元,减调出资金后安排支出28.9亿元。全省社保基金收入总计6679.5亿元,支出总计6554亿元。省级社保基金收入总计1546.4亿元,支出总计1596.2亿元,当年社保支出超过收入部分通过历年结余基金弥补。
省人大财经委认为,省人民政府提出的2020年预算草案,贯彻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的决策部署,紧扣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总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进一步深化支出结构和政策拓展改革,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支持补短板强弱项,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严格控制和压减一般性支出,较好体现了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突出重点、厉行节约、注重绩效的原则。从审查情况看,2020年预算安排符合预算法的相关规定,预算草案总体可行。省人大财经委建议,本次代表大会批准省人民政府《关于江苏省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20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20年省级预算。
三、做好2020年财政改革和预算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全面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决策部署。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切实减轻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负担。加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力度,大力支持打赢三大攻坚战,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聚焦民生实事精准发力,更大力度支持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育和社会救助等工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福祉。
(二)全面提升财政预算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依法组织预算收入,发挥好减税降费正向作用,积极应对财政收支平衡矛盾。深化财税重点改革,完善财政共同事权转移支付管理,推进分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坚持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压减一般性支出。加强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管理,按照预算法规定及时批复下达预算,严格控制预算调整事项。推进政府及部门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工作,提升部门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不断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用好用足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健全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积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三)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继续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意见,着力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要对新出台的重大支出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将绩效目标与预算同步批复下达,提升绩效目标的约束力。进一步盘活存量资金,推进项目实施进度,切实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健全制度体系,完善预算安排、政策调整与支出绩效挂钩,形成能增能减、有保有压的良好分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