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江苏科技走过的2019年,时光给这一年勾勒出浓厚的一笔。这一年,江苏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入、科研活力澎湃激荡。2020年,江苏科技将继续乘风破浪,筑梦远航。
顶尖人才引领前沿研究:“有信心在5到10年内实现成果应用”
2019年12月30日晚,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里,与共和国同龄的祝世宁院士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他从实验台上拿起一片圆形透明“薄膜”对记者说:“这就是我们研究了三四十年的铌酸锂晶体材料,世界上第一片有源铌酸锂光量子芯片就是在这个实验室做出来的。”
从“拼拼凑凑”做实验的年代,到拥有国际一流实验室的今天,变的是硬件设备,不变的是科技强国的初心。祝世宁说,未来,新材料光子芯片将是芯片发展的突破点,谁能在铌酸锂光子芯片研制方面获得系统突破,谁就能抢得光子芯片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先机,这对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光子芯片还处于发展的早期,尽早布局光子芯片研究,将来就不会再遭遇芯片‘卡脖子’问题。在这场以铌酸锂集成光子芯片为核心的国际竞争中,江苏有明显的优势, 抓住机遇尤其重要。”
2019年11月,我省再增9名两院院士。至此,我省已拥有102名两院院士。如何发挥顶尖人才的科研引领作用,实现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突破?2019年,省科技厅正式启动实施“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共投入资金1亿元,遴选院士等顶尖科学家领衔,对重大产业科技问题进行布局。
祝世宁领衔的“面向光子芯片研发的核心材料及关键技术基础”便是该批基础研究专项之一,获得了2000万元研究经费。此外,还有东南大学的天地融合卫星移动通信、情感交互机器人,中国药科大学的面向精准治疗的创新生物药和高端制剂,南京理工大学的新型光电成像技术等项目,将为我省在新一轮全球卫星移动通信、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以及新型光电设备等产业竞争中夺得先机。
“专项赋予了首席科学家充分自**,由领衔科学家自主确定研究方向、自主设置研究课题、自主选聘科研团队、自主安排经费使用,这是一个很大的体制机制突破。”祝世宁说,在专项支持下,他和团队有信心在5到10年内让科研成果在国计民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改革30条”释放创新潜能:“2019年,是我最有干劲的一年”
“10月22日晚上8点23分接到矿井回风下山巷道出水的电话后,我和同事当即买了最早的一趟高铁车票从徐州赶去山西介休。”中国矿业大学副研究员王勃,对去年那场矿井事故的回忆精确到了分钟,“下午3点半到达事故现场,二话不说先下井,井深390多米,下去用了40分钟。”王勃说,如果不及时找到事故原因实施初步治理,将会造成上亿甚至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
因为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准确排查了事故原因并切实拿出了可行的治理方案,矿井负责人对矿大的老师们发出了“真接地气”的感慨,王勃也由此拿到了跟山西介休大佛寺煤业有限公司合作的一项重大校企合作项目,单项金额6308.5万元,是矿大近10年来单项金额最大的横向科研项目。
工作7年来,王勃已主持开展了37个横向科研项目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但2019年,是他“最有干劲的一年”。王勃坦言,以前在职称晋升中,横向科研项目权重较低,“做再多的科技成果转化,对职称评审影响不大”,但是“科技改革30条”实施一年来,学校纷纷落实政策,将横向科研项目与纵向科研项目在考核中同等对待。王勃刚刚拿下的这个项目就可作为申报产业型教授/研究员正高级职称的依据。对此次改革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能放宽的一律放宽,能简化的一律简化,能提速的一律提速”,王勃也深有体会,“6000多万元的校企合作项目,1个多月时间就签下来了,效率的确比改革前高多了。”
王勃的故事,是一年来江苏实施“科技改革30条”、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人才潜能和创新潜力的缩影。仅2019年上半年,我省高校院所技术合同登记就达6092项,同比增长91.27%,其中,高校技术合同登记数增幅225.4%;高校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8.59亿元,其中,科研机构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了11倍。
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十几年产学研攻关终获国家奖”
2019年最后一个周六的下午,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主任黄奇峰和他的团队依然在加班加点。自从年初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后,团队成员就一直干劲十足,“我们在特高压计量领域进行了十几年的产学研攻关,终于有了收获!”
办公楼外的小广场上,黄奇峰给记者展示他们引以为傲的研发成果“变形金刚”——国际首台1000千伏特高压互感器现场试验车,它的集装箱肚子里大有乾坤,以往分散的重达数十吨的庞杂设备都装在里面。“以前需要一整天时间来人工搭建的设备,现在只要20分钟就能‘变形’到位。”该试验车已在“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工程练塘站、盱眙站、泰州站、东吴站等特高压变电站的电力互感器交接试验中成功应用。
为破解特高压计量难题,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成立了一支16人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团队。经过十多年的攻坚克难,研制出最高等级的计量标准来给特高压电网赋值,并做出集成设备。项目研究成果使我国在高电压计量领域由长期跟跑西方发达国家变为并跑,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13亿元。
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企业的科研成果能获得国家科技奖是非常难得的,我们做到了!”黄奇峰自豪地说。
2019年,我省持续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将创新资源引入企业,全省企业与国内近千家高校院所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企业院士工作站等累计超过3000个。着力将研发机构建到企业,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保持在90%左右,其中国家级150个,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