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将江苏省高邮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由此,高邮成为全国第130座、江苏第13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省住建厅近日发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江苏共保有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6座,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2座,中国历史文化街区5处,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数量均列全国首位。
“高邮古城至今仍保存着相对清晰完整的古城格局和肌理,城南、城中、城北三个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仍然保存较好,古街古巷参差错落,还有大量的传统民居。世界文化遗产盂城驿和馆驿巷、马饮塘等邮驿文化遗存是古代邮驿制度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省住建厅规划处处长施嘉泓告诉记者。
其实早在1995年,高邮就已成为江苏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高邮正式向国务院提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今年1月,由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组成的评估考察组实地考察后认为,高邮完全具备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
高邮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夏国华介绍说,全国目前保存完好的古代邮驿共两处,一处在河北,一处就在高邮,河北的当时用于军事,高邮的盂城驿则是民用,它靠近运河旁,水路、陆路都可以通过。运河元素在高邮有很生动的体现,城市三四公里范围内集中许多运河文化遗产,可谓“城河相依,水城一体”。
“1945年粟裕率领的新四军在高邮发动抗战最后一役。高邮的碳化稻已有5000年到7000年的历史。高邮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6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处国家文保、7处省级文保……”夏国华说,丰厚而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遗存,成就了高邮名城。
数据显示,高邮规划保护的历史城区面积为4.08平方公里,占到现有城区总面积的九分之一。在历史城区范围内,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核心区建筑檐口不高于9米;同时尽力保护好每个视觉廊道。
“江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一直重视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施嘉泓介绍说,江苏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从省里到各市,都先后颁布和出台了一批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基本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制度,保障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有序开展。江苏还积极推进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全省16座历史文化名城已全部完成保护规划,90多处历史文化街区已有一半以上编制完成保护规划。
这些保护规划既重视各类遗存的严格保护,又兼顾利用与发展。苏州就是这方面的优秀范例。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早在1986年就提出了“全面保护古城风貌”,多年来一直坚持“保护老城,发展新区”的空间战略,古城的历史风貌得以完整保护和呈现。
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和老城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和难点。为避免大拆大建破坏历史遗存,江苏明确提出“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模式”,在保护前提下改善基础设施,保护居民利益。比如扬州东关街、镇江西津渡等历史文化街区都是按照这种模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了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效益的多重提升。
“各地也在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实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对遗存利用,也都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途径。”施嘉泓举例说,南京的名城山水环境、历代都城格局和主要历史城区得到较好保护,提出对历史资源“找出来、保下来、亮出来、用起来、串起来”的积极保护与整体创造思路,通过历史轴线、河湖水系、传统街巷、绿地系统、文化廊道等将分散的历史资源等组织成网络空间结构,以突显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空间特色及环境风貌。另外,南通“一城三片、城河相依”的城市格局、淮安“四湖一垠”自然环境和“三城联立”城市格局等空间特色均得到彰显。
“这次申报成功,我们也有很多体会,比如延续历史文脉,一定要有正确的保护方法,保护项目一定要请专家把关,建设项目也要请专业保护单位实施,发挥工匠精神精雕细磨,才能让保护不走样,确保原真性。接下来我们还要进一步提高市民素质,老祖宗留下了这么多‘宝贝’要十分珍惜,因为它们是有唯一性的,经济再发达也换不来的。”夏国华说,接下来高邮还会出台更为细化的文物修缮和保护制度。
据省住建厅透露,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如皋,眼下也正在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高邮获批成为江苏第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借力名城名镇,彰显文脉特色 11月28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将江苏省高邮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由此,高邮成为全国第130座、江苏第13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省住建厅近日发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江苏共保有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6座,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2座,中国历史文化街区5处,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数量均列全国首位。
“高邮古城至今仍保存着相对清晰完整的古城格局和肌理,城南、城中、城北三个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仍然保存较好,古街古巷参差错落,还有大量的传统民居。世界文化遗产盂城驿和馆驿巷、马饮塘等邮驿文化遗存是古代邮驿制度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省住建厅规划处处长施嘉泓告诉记者。
其实早在1995年,高邮就已成为江苏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高邮正式向国务院提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今年1月,由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组成的评估考察组实地考察后认为,高邮完全具备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
高邮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夏国华介绍说,全国目前保存完好的古代邮驿共两处,一处在河北,一处就在高邮,河北的当时用于军事,高邮的盂城驿则是民用,它靠近运河旁,水路、陆路都可以通过。运河元素在高邮有很生动的体现,城市三四公里范围内集中许多运河文化遗产,可谓“城河相依,水城一体”。
“1945年粟裕率领的新四军在高邮发动抗战最后一役。高邮的碳化稻已有5000年到7000年的历史。高邮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6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处国家文保、7处省级文保……”夏国华说,丰厚而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遗存,成就了高邮名城。
数据显示,高邮规划保护的历史城区面积为4.08平方公里,占到现有城区总面积的九分之一。在历史城区范围内,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核心区建筑檐口不高于9米;同时尽力保护好每个视觉廊道。
“江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一直重视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施嘉泓介绍说,江苏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从省里到各市,都先后颁布和出台了一批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基本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制度,保障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有序开展。江苏还积极推进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全省16座历史文化名城已全部完成保护规划,90多处历史文化街区已有一半以上编制完成保护规划。
这些保护规划既重视各类遗存的严格保护,又兼顾利用与发展。苏州就是这方面的优秀范例。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早在1986年就提出了“全面保护古城风貌”,多年来一直坚持“保护老城,发展新区”的空间战略,古城的历史风貌得以完整保护和呈现。
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和老城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和难点。为避免大拆大建破坏历史遗存,江苏明确提出“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模式”,在保护前提下改善基础设施,保护居民利益。比如扬州东关街、镇江西津渡等历史文化街区都是按照这种模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了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效益的多重提升。
“各地也在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实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对遗存利用,也都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途径。”施嘉泓举例说,南京的名城山水环境、历代都城格局和主要历史城区得到较好保护,提出对历史资源“找出来、保下来、亮出来、用起来、串起来”的积极保护与整体创造思路,通过历史轴线、河湖水系、传统街巷、绿地系统、文化廊道等将分散的历史资源等组织成网络空间结构,以突显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空间特色及环境风貌。另外,南通“一城三片、城河相依”的城市格局、淮安“四湖一垠”自然环境和“三城联立”城市格局等空间特色均得到彰显。
“这次申报成功,我们也有很多体会,比如延续历史文脉,一定要有正确的保护方法,保护项目一定要请专家把关,建设项目也要请专业保护单位实施,发挥工匠精神精雕细磨,才能让保护不走样,确保原真性。接下来我们还要进一步提高市民素质,老祖宗留下了这么多‘宝贝’要十分珍惜,因为它们是有唯一性的,经济再发达也换不来的。”夏国华说,接下来高邮还会出台更为细化的文物修缮和保护制度。
据省住建厅透露,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如皋,眼下也正在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