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在何种情况下,人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对自然矿产资源缺乏的浙江来说,富有活力的浙江人更是当代浙江的最大优势。当代浙江的活力,是在基本省情环境下形成的,主要源于四个方面——
传承农业社会文明形成的活力。在丰富的气候资源和人口压力共同作用下,浙江农民在小农架构内,发展形成了集约农业、多样化种植以及商品化经营。富足的小农经济,给农业社会的浙江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社会基础设施,更是促使浙江农民形成了勤劳、精明、务实和积极开拓的企业家素质。而在中国历史上曾高度活跃的浙江士大夫文化,又对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从浙江农业复种指数曾长期居各省份第一的状况中,可以不无自豪地说,浙江农民是中国最勤劳的农民;我们从历朝历代,浙江考生和学者的优异表现与杰出贡献中,同样可以不无自豪地说,浙江具有中国农业时代最丰富深厚的文化;而我们从当代浙江的快速发展中,更可以自豪地说,浙江精神、浙江文化,有力地促进了浙江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挑战困难形成的活力。19世纪中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浙江商人和浙江资本主要活跃于上海,省内现代经济非常薄弱。而从1950至1978年的28年,浙江真正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并且具有一定投资规模的,大致不超过10个年头。在这期间,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却爆发性增长。1978年,浙江人均GDP在全国的位次,比1953年下跌4位。缺乏矿产资源,中央政府投资很少,以及民国遗产等因素,导致国企很少。迫于生存压力,再加上传统农业文明的支撑,浙江人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创业冲动比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强烈。这种活力冲破计划经济、姓资姓社和传统发展模式等的束缚,形成了高度活力的大众创业局面。当时对于浙江农民创业的任何指责,都会具有最基本的社会伦理的压力,即究竟还让不让农民有一条活路。农民要吃饭冲破了“左”的阻力,基本的社会伦理战胜了僵硬的意识形态。
大量利用境外技术和制度知识形成的活力。1978年,绍兴县华舍镇一家纺织厂用进口涤纶长丝织出了绍兴县的第一米化纤布,其意义无异于古老的农业文明嫁接上了境外先进知识,让自己获得了历史性的新生。随后,浙江利用率先改革和率先发展形成的超额利润,积极购买境外工艺技术设备,形成了快速的技术进步历程。1993至2003年,根据海关统计,浙江进口设备总额平均每年增长18.8%,高于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3.9个百分点。另据国家科技部提供的数据,1997至2002年,浙江进口高科技产品平均每年增长42.9%,高于全国同期14.7个百分点,列全国同期各省份第7位。
环境支撑形成的活力。浙江位于沿海,得风气之先;毗邻上海,得经济社会发展之带动;人口稠密形成的集聚集约,形成了对于中国其他区域的交易成本较低优势。进而太平天国战争和抗日战争导致的全省人口不均衡分布,促使浙江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南北制度模式差异。杭嘉湖地区人少地多,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温台地区人多地少,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主。最终形成了市场经济对于个体私营经济的竞争性选择,促使浙江较快地在竞争性领域,形成了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制度变迁进程大大快于中国其他区域。
人力资本是浙江最大的富金矿。浙江这样一个缺乏矿产资源、多数国土面积不宜于耕作的省份,人是最宝贵的资源,而当浙江人的活力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自然矿产资源和耕地较少等资源劣势也就不在话下了。如果浙江人的活力受到制约,浙江发展也将遭遇瓶颈。就当前而言,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文化创新障碍重重,国退民进趋势显现,税收增长大大快于GDP增长,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增加,形成了当前对于人的活力发挥的较大不利影响。显然,当前浙江经济的相对低迷,应该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