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粮农闯关东

来源:浙江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7 浏览量:11

小暑节气,农作物茁壮成长,正是田间管理时。几天前,金华婺城区蒋堂镇种粮大户丰兆平北上吉林基地,看望他的1.1万亩粮田。

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浙江,却一直喊“缺粮”。5年前,浙江的粮食对外依存度就超过50%,在全国率先开展省际粮食产销合作。浙江粮农背上行囊闯关东,在千里之外种粮。他们有何喜,有何忧?本报记者一路追踪寻访。第一天:夜半,炕头唠嗑——“一定要守住这块有机田”

飞机降落在沈阳桃仙机场,已是7月3日下午5时多。刚下了场小雨,天边挂着一道彩虹。

丰兆平的粮食基地在吉林省集安市,那里是中朝边境。东北一望无际的田野,在车窗外徐徐展开。目之所及,皆是绿色。高处是玉米,低处便是水稻,路边不知名的小黄花,一路相随。偶尔经过的农村,炊烟袅袅,农民三五成群地坐在路边纳凉。

摸黑进入集安市,已是晚上10时,没见丰兆平的踪影,打了3个电话,终于联系上了,他还在迎水村的基地里呆着呢。走,我们也上基地去!

东北人早睡,村子一片漆黑,只有老栾家的灯还亮着。

盘腿坐在炕上,丰兆平给榆林镇农技员刘全正递了支烟,屋内气氛有些凝重。“去年玉米价格好,有些农户把水田改为旱地了,可不能这样发展下去。”老刘说。

白炽灯照着老刘,他的脸庞显得格外黝黑。与农业打了30多年的交道,他像极了脚底下这块东北的黑土地。从7年前丰兆平第一回上东北种粮,他俩就认识了。老刘一直兼任着迎水村有机田基地的技术员。

屋子小,炕上坐着几个大汉,都抽着香烟,把栾大妈给熏了出来。“他们几个每回呆在一块,就不停抽烟,真不知道烟有什么好抽的。”栾大妈跟我们嘀咕。“老娘们儿别说话。”这话一不小心就被栾大爷给听到了。

栾大爷名叫栾尚军,今年64岁,是山东人闯关东的第二代。父亲从山东即墨把家安到了榆林镇,后又迁到迎水村。他家人口多,有20亩旱地、8亩水田。他是村里最早跟丰兆平合作改种有机水稻的,现在种了6亩有机稻。

7年前,渐感浙江粮食不足的丰兆平,在中国水稻研究所专家金连登的牵线搭桥下,与通化农科院合作,在迎水村承包了500亩水田种植有机稻米,次年发展到1000亩。他们种植的还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米品种——日本越光。

忍着烟味,坐在门口听男人们在炕上唠嗑,渐渐明白气氛凝重的原因。这两年,玉米的工业用途被不断开发,价格也水涨船高。受利益导向,许多农户把灌溉能力较差的水田,都改为了旱地,种植玉米。“去年就改了100多亩呢!”刘全正说。

老丰他们感到了危机:“有机田必须经过3年的转换期,这块田我们经营了七八年,而且这里的气候、水资源都是得天独厚的,改成旱地,太可惜了。明天来,你就能看到,这里有多美!”丰兆平对我们说。

要是有一纸土地流转承包合同,丰兆平就没这么费事。可就在签承包合同时,东北农民露出了精明的一面,他们要丰兆平把田租折合到米价当中,田还是他们自己种,售粮时按当年市场价适当上浮。“只拿田租,咱就不能享受越光有机大米的经济效益了嘛!”坐在角落的农民老李头说。

田还是各家各户种,对农户的约束力就小了。这场小型会议开到夜里12时,总体方案有两个:要么承包的土地不返包给农户,要么适当提高水稻收购价格。“具体方案我再跟农科院商量,但一定要守住这块有机田。”丰兆平对刘全正说。第二天:清晨,田间授技——“经验从东北老农那里学”

夏日东北的早晨来得特别早。4日早上5时半,强烈的阳光穿透窗帘,把我们叫醒。起来一问,丰兆平又上迎水村了。这一大早的,上迎水村干啥呢?我们又找老丰去。

其实老丰并不老,今年50岁,个子高大,络腮胡子,微胖。2005年到东北时,也就四十岁出头。可按东北人的习惯叫法,便成了“老丰”。

迎水村果然很美。它坐落于两山之间,满眼葱绿。村口流淌的榆林河,微波粼粼。站在桥头,来个深呼吸,空气好清甜。在一块稻田里,我们找到老丰。他正卷着裤腿,在田里拔草呢。脸朝黄土背朝天,光看宽厚的背影,与田主人葛传礼比起来,丰兆平更像个东北人。

“我们俩正聊天呢。老葛今年刚种水稻,杂草数他家最多了,我来帮帮忙。”老丰用衣袖擦了擦汗,告诉我们,这段时间东北每天4时天就大亮,老农民一起床就下田干活,这正是找他们聊天的好时候。

今年59岁的葛传礼归属村民六组,因为迁到迎水村的时间晚,没有分到水田,只有旱地。这是他头回种水田,技术不过关,田里长满杂草。“都怪前段时间发大水,把田里的细绿萍冲走了,不然按老刘教的,有浮萍盖着水面,草就长得少了。”葛传礼说。

丰兆平一边拔草,还边比划着给老葛“上课”:“没有细绿萍,也可以用水来控制草的生长。苗小时,只留两指头的水。苗大点,水再高点,现在田里要有四个指头高的水,你水位低了,所以容易长草。”

东北与浙江气候不同,水稻的品种也不同,东北种粳米,浙江大部分种籼米,种植方法也有诸多不同。丰兆平向我们炫耀,包括催芽、育苗、播种等等,这套经验是他从东北老农民那里学来的。

东北的阳光,比浙江温和许多,这几天气温最高时也只有30℃。但习惯了严寒的吉林农民,对这样热情的太阳已经消受不了。9时左右老葛就回家吃早饭了,我们也洗脚上田。迎水村离朝鲜只有一江之隔,在村口拐个弯,便能看到奔腾的鸭绿江,以及在江那边玉米地里忙碌的朝鲜百姓。

同是浙江种粮人,金华市群飞粮油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社长丰群飞没能占到这点地利。他的基地在吉林中北部的榆树市,不与朝鲜接壤。原本约好东北相见,可丰群飞又跑到黑龙江考察,便错过了“约会”。电话里,他告诉我们,今年他在榆树市承包了1.56万亩土地,水稻长势喜人,又将是个丰收年。

丰群飞3年前到东北种粮,南北方气候不同,头一年把丰群飞折腾得够呛。3月浸种后,突遇倒春寒,种子烂掉了三分之一。“这两年我们渐渐摸清了东北水稻的脾气,也在当地找了师傅,慢慢步入正轨。”如今,丰群飞的万亩基地已连年丰产。第三天:午后,共话创富——“我们已经是利益共同体”

要说更早到东北种粮的人,当数义乌农民冯泽宝。2003年,他就与吉林省永吉县万昌镇签下5100亩土地承包合作协议,第二年就喜获丰收,亩产量达730公斤。

不约而同,浙江农夫都把眼光瞄准了吉林。说起这,通化农科院副院长杨银阁挺骄傲的:“东三省都是黑土地,但吉林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境内河流众多,大小有2000多条。尤其是我们通化地区,水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越。”

“这地方是好,气候凉爽,水稻成长期长,米质更优。”丰兆平说,2007年,他又在吉林梅河口市湾龙乡承包了一万亩绿色大米基地。

东北地域大。5日早晨从集安出发,到梅河口已是中午,路上只啃了栾大爷送的黄瓜。一到湾龙乡兴安村,丰兆平就直奔农民肖国胜家的田。他拔了根水稻,数了数分蘖数量,对肖国胜说:“分蘖数量有32棵,已经够了。现在得把田里的水放了,控制分蘖数。”

东北午时的太阳,也是火辣辣的。肖国胜已准备了中饭,一大盆蒸土豆、茄子,还有自家做的鸡蛋羹酱料。丰兆平给我们示范了吃法,把土豆、茄子和酱料一同放在碗里捣成泥,然后用勺子大口舀着吃,很有东北农家范儿。

农民肖国胜家去年刚盖了新房,墙刷得白白的,家具油光蹭亮。“这房子花了15万元。跟着老丰种粮,每年收入10多万元呢。”41岁的肖国胜自豪地说,院子里,还有一辆崭新的面包车和一辆拖拉机。

湾龙乡的居民中,朝鲜族很多。这些年,依靠语言相通的优势,许多人前往韩国打工。与兴安村一屯之隔的湾龙村,全村五六百户人家,只有几十户还在家,留下的几乎都是老人。离家村民的土地,都被丰兆平接收了来。

肖国胜家本来只有10亩水田,他从丰兆平手上返包了140亩。“老丰来了后,我就不愁卖粮了,踏踏实实地把粮种好就行。”肖国胜说,即使像2008年,整个东三省都面临卖粮难的问题,他家的稻谷还能以每斤一块五六的价格卖出去。

销售环节,丰兆平苦心经营了多年。早年在金华承包田地种粮时,丰兆平就打出了“一枝秀”大米的品牌。通过几年的培育,“一枝秀”已成为浙江省著名商标,“一枝秀”牌大米也成为浙江省名牌产品。老丰说,肖国胜种出的稻米,在金华、杭州等地十分畅销。

炕头上,丰兆平喝了口酒,对肖国胜说:“我们已经是利益共同体了,你帮我种得好,市场价格高,我们都有利。浙江农民和吉林农民共同富裕嘛!”丰兆平在东北的两个基地,大米品种都挺不错,特别是迎水村的有机越光大米,已连续5年通过农业部的有机大米认证。

冯泽宝也在富裕着东北农民。他在义乌、金东和吉林省一共建有2.31万亩优质稻米基地,年销售收入1890万元,带动基地农户7500余户,实现农户年增收470余万元,被农业部授予2008年度“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