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人文精彩浙江

来源:浙江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4 浏览量:12

从河姆渡到越国传奇到宋都临安……

王充、王阳明的批判、自觉,陈亮、叶适的经世致用,龚自珍、蔡元培的开明、开放……

从新安江水电到秦山核电……

从“枫桥经验”到“温州模式”……

——悠久深厚、意蕴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当代浙江人民与时俱进的实践经验,是历史赐予的宝贵财富,也是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以立足当下、回顾历史、把握未来为其立意的“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已走过七年岁月,留下的丰硕成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旗帜,添上厚重的底色。

“代代相传的文化创造,孕育、形成和发展了渊源有自的浙江地域文化传统和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精神。她滋育着浙江的竞争力、催生着浙江的凝聚力、激发着浙江的创造力、培植着浙江的竞争力,激励浙江人民永不自满、永不停息。文化研究工程其任务就是系统研究浙江文化的历史成就和当代发展、深入挖掘浙江文化底蕴、研究浙江现象,总结浙江经验、指导浙江未来发展”。

“今天,我们是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

这是一种怎样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时光切回到2005年,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后,“文化研究工程”被列为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八大工程之一”。

7年过去了,1000多位省内外学者参与其中,725项课题纳入其中;7年过去了,两任省委书记亲任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并为其成果作总序;7年过去了,430多项成果先后亮相,600多部专著蔚为大观。在京著名学者们惊叹: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地方文化研究项目之一,这样的文化作为令人赞赏!

如今,文化研究工程的第二期规划已经酝酿成形,而当我们回眸七年的历程、摩挲这几百部飘着墨香的书籍,那一个个微不足道的片段,它成为浙江文化记忆中闪着晶光的星星。“今、古、人、文”,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文化研究工程”这四大篇章背后的努力和故事,体味浙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精彩诠释。

今·巨变

【“今”,即“文化研究工程”之“浙江当代发展问题研究”,主要突出两大重点:一是深入总结浙江经验,科学解读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目前已完成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实践等系列研究;二是系统研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

《义乌商圈》,这是浙江省特级专家、省委党校陆立军教授集20年之心血捧出的专著。

1993年5月,陆立军被省委党校派往义乌担任市政府顾问和义乌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挤上了满是民工和商贩的火车前往义乌。一踏上这块市场经济的热土,陆立军惊呆了: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个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从这一年开始,陆立军几乎每周奔波于杭州与义乌之间、往返超过1000次、行程近30万公里,先后在5位市委书记、6位市长的领导下工作,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义乌通”。

近20年来,陆立军主持学术团队,先后完成了《义乌市综合改革方案研究》、《义乌市创新型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研究》等多项研究。他眼中义乌的点滴动向,折射的正是当代浙江的巨变。

理论只有联系实践、指导实践,才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浙江当代发展问题研究,正是要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结合的眼光,去审视、去打量、去探究当代浙江尤其是十六大以来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实践。

沿着这样的思路,“文化研究工程”之“浙江当代发展研究”丛书的102部书籍中,涵盖了科学发展在浙江的实践研究系列(理论篇、地方篇)、浙江改革开放三十年研究系列、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系列、“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研究系列,以及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研究。

翻开这一套套丛书,从《光荣与艰辛——1949-2009的浙江要事录》到《浙江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与未来思路》,从《平安浙江: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到《人文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再到《透析“浙江现象”》,几乎每一本书名包含“浙江”二字;无论是“超级农民”、三农问题专家顾益康的《乡村巨变看浙江》,还是著名经济学者史晋川的《空间转型:浙江的城市化进程》,或是文化学者陈立旭教授的《文化的力量:浙江社会发展的引擎》,专家们的研究无一不是指向发生在浙江大地的伟大实践。

在专家的眼里,这些书籍深入总结浙江经验,系统研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透出了浙江的巨变,更将启迪着浙江未来的发展。

古·还原

“浙江学者从未有过如此系统而又全面的研究。”在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蓝蔚青教授眼里,在丛书包含的182部历史书籍中,无论是数目庞大的《南宋史》,还是《浙江通史》,都是一场精彩的、激动人心的历史还原之旅。

翻阅“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丛书目录,仿佛就在浏览一遍灿若星辰的浙江历史轨迹:“浙江历史专题系列”、“南宋史研究系列”、“浙江地域文化研究”、“良渚文化系列研究”、“钱塘江流域开发史研究”、“浙江古镇古村落经济社会变迁系列研究”、“浙商文化研究系列”……如此之多的系列研究成果,把人们带回了一段段难以忘怀的历史过往。

精美的玉器、神秘的祭台……这是被称为“中华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

眼前摆放着一套5本的《良渚文化研究》,分别是《神圣与精致——良渚文化玉器研究》、《湮灭的古国故都——良渚遗址概论》、《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综论》、《饭稻衣麻——良渚人的衣食文化》、《遥远的村居——良渚文化的聚落和居住形态》。这5本专著的作者都是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的一线人员,虽然研究的领域不同,治学的风格迥异,但他们以深厚的学术素养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从全新的角度,赋予断简残片式的考古资料和信息以全新的生命力,部分复活和建构起四五千年良渚文化人与人之间、人与遗迹之间、人与器物之间、人与事件之间相生相伴的场景和细节。

这套丛书就像是在良渚文化专业学者和普通读者间架设一座通古达今的桥梁,从而使读者对良渚文化和良渚遗址研究的现状、良渚文化物质社会与精神世界的基本内涵以及良渚文化和良渚遗址在“多源一体”中华文明起源中的突出地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南宋史的整理和研究,是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又一重点。

“我们所做的,是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主任何忠礼告诉记者。2005年,何忠礼与方建新、徐吉军两位学者共同加入刚刚成立的研究中心,“南宋史研究系列丛书”也随之开始编撰。

7年来,这个中心聘请了全国的南宋史研究专家,并从境外寻找兼职研究员。终于,涉及南宋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等50多个专题,共41部丛书如约问世。今年年初,新一轮的南宋史研究又开始启动。

留存历史,就是留存希望。今天,当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投身浙江历史的研究,人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充满希望的未来。

【“古”,即“文化研究工程”之“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主要以浙江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影响为重点。】

人·追寻

【“人”,即“文化研究工程”之“浙江历史名人研究”,主要是对在浙江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浙籍名人生平、思想、业绩等进行系统研究,撰写出版名人传记。同时,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历史伟人在浙江的点滴也被逐一记录。】

“在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的序言里,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浙江大学教授万斌这样写道。

此次浙江历史名人研究目录中,共有117部名人传记,省社会科学院共参与了101部的编著。书目中,名人的范围还涉及商界、政界,如此全面的集合,此前未曾有过。

在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卢敦基的家中,一整面书墙的最上方,摆放着一整套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他抽出一本《人龙文虎——陈亮传》说:“陈亮是南宋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是浙江历史上杰出的文化名人。浙江的文化造就了陈亮。为陈亮写传记,就是要让浙江人看到一个真实的陈亮。”

今天,在“名士之乡”浙江,有很多的学者都在用严谨的态度循着前人的足迹,追寻着他们的时代,体会着他们的精神,也从中找寻那些蕴藏在他们身上催人奋进、不懈前行的文化基因。

就连身在上海的著名历史学者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也特意为自己的老师、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写下了《虞贡传人——谭其骧传》这样的传记。

于是,翻开“浙江历史名人研究”名录,从古代的王充、王羲之、刘基、于谦、黄宗羲,到近现代的王国维、章太炎、鲁迅、茅盾、郁达夫、徐志摩、吴昌硕、潘天寿、夏丏尊、张元济、童第周,均被一一列入,成了今天学者追寻的对象。

这其中,也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代伟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浙江的史料征集好、整理好、研究好、宣传好。”省党史研究室主任金延锋说。毛泽东在浙江做过哪些有关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决策?2004年,深入研究毛泽东在浙江的课题组建立。

课题组经过反复核对,准确计算出了毛泽东一共到浙江53次,停留了785个日日夜夜。2009年6月,《共和国命运的抉择与思考——毛泽东在浙江的785个日日夜夜》终于如期出版,献礼新中国的60周年华诞。书中记载了毛泽东在浙江所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主持起草“五四”宪法、制定《农业四十条》、号召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研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等等。同时,《故园情深——周恩来与浙江纪实》也正式出版。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激励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共同建设一个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

文·传承

【“文”,即“文化研究工程”之“浙江历史文献整理”,主要是收集、整理、出版浙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要史料文献。】

南宋理学大师,人称“东莱先生”的吕祖谦,是浙江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名人。但是,关于他的文集整理却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历史上未曾有人编辑过吕祖谦的全集。在900余年后,包括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灵庚在内的11位老师接下了这块“难啃的骨头”。

整理吕祖谦全集,难在其著作分藏于国内外各家图书馆,需要专门调查。“既然是全集,就要把能找到的都找回来。”黄灵庚抱着这个信念,开始一本一本重新收作品。吕祖谦创作于南宋时期的文集,全部都经过反复复刻。那些由海外馆藏的作品,浙师大的老师通过各种朋友关系,一一复印回国再加以整合。

经过8年的努力,这套共16册的《吕祖谦全集》终于得以呈现,全书近2000万字,尽可能完整地收集了吕祖谦的作品,其中还包括迄今为止只有一个宋刻本的《欧公本末》。

“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未来的50年到100年内,都将不会有人再做这件事。”黄灵庚说,整理的过程非常困难,但是它的传承意义无可取代。

17333件卷宗、88万余页、从咸丰八年(1858)至新中国成立……2007年12月,包伟民与浙江大学历史系的几位学者打开了龙泉市档案馆的库房,也打开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这批学术价值无可估量、极有可能是迄今为止已知所存的最完整的晚清民国基层司法档案。

“龙泉档案”清晰记录了中国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记录了从传统到近代变革的完整过程。然而,档案因为长年保管不善,已经破损严重,纸张虫蛀、脆化。历史学者的责任,还原历史的决心,让包伟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他全力以赴为这些档案编目、整理、复原,编写案件提要和选编索引。

8月25日,当历经5年整理的《龙泉司法档案·晚清卷》正式公开发布,人们在这本8开本的彩印书本上,看到了一部完整的司法档案。这是继《石仓契约》整理出版之后,又一部“浙江历史文献整理”的大作隆重面世。

整理,是为着更好地传承。经过学者的悉心研究和整理,目前在“浙江历史文献整理”中已有20部109册出版:杨渭生教授整理出了《沈括全集》,吴秀明教授整理出了12卷本的《郁达夫全集》,还有池昌海教授整理出了《陈望道全集》(10册)……每一次整理的背后,学者们付出的努力难以量化。这一部部厚重的文献,承载着浙江7000年文明的传承,承载着那条从古至今、连接未来的浙江文脉。它们对传承历史与文化的意义无法估算。

7年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们,都深刻地体会到:“今后一个时期浙江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对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工作力度。”

正是秉承着这样的高度文化自觉,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这项意义非凡的工程,还将进一步梳理浙江文化的传承脉络,挖掘浙江文化的深厚底蕴,丰富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为建设文化强省、提升浙江的文化软实力、丰富中华文化宝库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