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民悦
为营造热爱读书、勤奋读书、终身读书的社会氛围,我市在首届“全民读书月”活动期间,举办了市十佳“书香家庭”评选活动。日前,该评选结果揭晓,李岳松(鹿城)、吴狄彪(瓯海)、徐洪迪(龙湾)、倪亮(瑞安)、郑晓泉(乐清)、苏兴华(苍南)、温作市(平阳)、吴蓉辉(洞头)、庄平悌(泰顺)、赵翁钦(文成)十户家庭入选。他们当中有教职员工、书画工作者、文史爱好者和自由职业者等。
此次评选历时两个月,来自全市11个县(市、区)及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39户家庭参与了评选。最终,综合参评家庭的藏书量、读书氛围和读书成效,经网上投票、微信投票、两轮专家组的评审评选而出。记者采访了其中的三户家庭,发现爱书人的幸福大多相似——
阅读是人生的充电器
李岳松的两套住宅里,共有三间书房,藏书量达5000余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雅号,叫“松月斋”。“松月”取自他与妻子叶月娥的名字。
“我们一家都以书为师,以读书为乐!”
谈起家庭生活,李岳松的印象是,一起吃饭,然后各自回房看书,也时常聚在一起,聊聊书里书外的事。
“新城家里的书房,基本都是儿子的书,多以国内外文学为主。女儿是英文老师,所以也有很多外文书。藤桥老家则都是我的书。”
20多年来,李岳松的家人一直都保有阅读的习惯,他说没有刻意培养,而是言传身教。
“很多时候,我们会围坐在餐桌前,为某个历史或社会问题讨论不休,乐此不疲。是读书让见解变深刻,视野变开阔。书是必备的家庭成长营养素。”
作为家中倡导阅读的领头羊,58岁的李岳松想起自己的漫漫读书路,有些感慨。18岁前,他是美术爱好者,买的是连环画和与美术有关的书。后来在四川达县当兵,就喜欢看些人物传记和中外名著。“那时回家,提着两只20多斤的木箱,别人以为我带啥宝贝了,没想到尽是些书。”
当时,李岳松的家还没有正规书房,只能把书塞在床底。床底没地儿了,就往地上放,不知道的人说他是做书本生意的。
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后,李岳松对家乡的地方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地方党史和文史。近年来,他还编写了《鹿城风雨春秋》《鹿城革命遗址图志》等多部专著。他说,在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自己的藏书题材也各有特色,可以说藏书史就是他的小小人生史。
现在,李岳松是鹿城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他编著的18篇论文在省和国家级期刊上发表并获奖。他笑说,读书是工作上的“充电器”,与书作伴,终生受益。
不为读书而读书
温州作家郑晓泉,笔名东君,有书房名“觉簃”,取自“春眠不觉晓”,希望能永远沐浴在书的春光里。
东君的书房很大,约有藏书4000余册,有三个楼层,三个房间,每个房间约20多平方米,是统一的木质简易装饰。三楼书架不高,备的书案却很宽阔,多是艺术类书籍;四楼陈设朴拙,以文史类为主;七楼新装,为文学类书籍,尤以外国文学为甚。
东君看书,一坐便要四五个小时,是真正的“坐家”。他说,看书讲究缘分,好比一个人,刚刚接触,交流不多,接触久了,或许有话可说。所以那些刚买的新书,总会被放上一段时日。
当东君遇到好书,就会刻意地慢慢读,反复读,就像对待一个朋友,虽然不是每天见面但始终保持联系,珍惜每次聊天,享受对话的过程,不要急着说完。
看书的时候,东君喜欢划句子,做批注。他用的书签可以是任意的便条纸,也可以是车票或发票。这样,他就可以把当下和过去的事件联系起来,做一番颇有意味的思索。
“以前是为读书而读书,现在是为写作读书。”东君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他和哥哥都酷爱读书。每一回,等省吃俭用攒了一笔约几十块钱的“巨款”后,便一大一小上书店淘宝。“那时买书,什么都新鲜,什么都要买,一次最多买上十多本。”等到十多岁时,他已浸淫中国古典文学,写过好几万字的“武侠小说”;20岁后又接触外国文学,受到西方现代派作家影响;同时对地方志与宗教方面的书籍均有涉及……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跨度巨大且数量繁多的阅读经历,在东君的作品中能体验到极富“试验性”的跨文体写作。
如今,东君会选择读一些有启发性的文学类书籍,以专注某一块领域,帮助写作。他的两个女儿也在其感染下爱上了阅读。在他的记忆中,小女儿听故事时特别认真,有时讲错了,能马上察觉。大女儿一到晚上七点,就要去逛逛书店,父女俩一呆就是个把钟头。女儿还嫌时间不够,总说:“再过五分钟,再过五分钟……”
东君的家里,不仅有书香,还有墨香。他的妻子施萌芽办了“萌芽书画学馆”,教导孩子们学习书画,悠闲之余,也翻几本书,怡情雅致。
一书一世界
茶几、沙发、床头柜……倪亮的爱书占据了家里的各大位置,他喜欢做一个“现代书生”,一个对书籍心怀虔诚和敬畏的人。
38岁的倪亮当过教师、记者,写过书、歌词、剧本,现在是一名自由职业者,为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在我们家,书是神圣的!”
小时候,倪亮的母亲就告诫说,要好好对待每一本书,不可随意丢弃。如果把书包当凳子坐,那么屁股准要挨揍。
如今,倪亮已为人父,他对书的敬意也慢慢渗透到儿子的成长教育中。
“在他牙牙学语的时候,我就抱着他念儿歌。后来上幼儿园,喜欢上了绘本,我们就坐下来一起亲子阅读!”
前几天,父子俩对一本科学类图书产生了兴趣,父亲遮住文字问:“美国宇航局需要一支不会倒油的太空笔,你想到了什么?”儿子瞪大眼睛:“这我哪知道呀!”
“Duang!答案是铅笔!”
笑声过后,两人都明白了原来看似复杂的东西也可以用简单的思维去解决。
“这就是书本带来的智慧!”
现在,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是班里数得着的“读书王”,每天至少阅读半小时。他有自己的小书柜,收集了近500本儿童类图书。
“我对他只有三个要求:快乐、努力、多读书!”
在倪亮看来,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长年来,平均每天他都会花上三个钟头,在一间15平方米的书房里,遨游、逍遥。书房的构造很简单,两侧书墙“顶天立地”,4000余册书籍就此蜗居,有文学、国学类,也有教育、财经类。他说,理想的生活就是在阅读中醉去、淡去和老去。
倪亮的妻子是永中二小教师,平时也爱看书,不过有意思的是,对于丈夫三更半夜以书作枕,还是有点小小的不满——“书和我,你选谁?”
倪亮只能笑而不语。
为何对书如此痴迷?“一书一世界吧!”
对倪亮而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很难实现的, 因为“牛人”很忙,唯有书可以突破时空的界限,常伴左右,给人以醍醐灌顶之力。同时也是书,让他体味与感受到家的温暖。
“记得有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讲的是‘比比谁的爱多一些’。读完后,陪儿子散步,我说公园的树木有多少,我就有多爱你。儿子回道,树上的叶子有多少,我就有多爱你……富贵常随流水去,惟有诗书可传家。书香是一种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