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夹缬研究的拓荒者

来源:温州日报 2015-09-18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9 浏览量:13

本报记者 华晓露

近日,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郑巨欣正忙着与日本学者商议,拟合作出版《中日夹缬研究文集》,全面总结和介绍中、日两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夹缬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郑巨欣,1964年出生于温州,先后在浙江丝绸工学院(现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东华大学就读,获本硕博学位。

中国古代五彩夹缬工艺,曾经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又谜一样消失。近三十年来,郑巨欣潜心研究,成功复原了古代五彩夹缬工艺,成为古代五彩夹缬工艺的拓荒者。

《南无释迦牟尼佛》

两次合作两次复原

“一说到五彩夹缬,许多人会误以为它是五种颜色的夹缬。实际上这里的‘五’是一个虚词,表示‘多’,同时也有区别于蓝白色夹花被工艺的意思。”郑巨欣经眼唐代夹缬不少,他说,唐代夹缬有单色、双色及至五六种色彩的,夹缬的印制方法也不止一种。

在郑巨欣的研究之路上,《五彩南无释迦牟尼佛夹染绢》(以下简称《南无释迦牟尼佛》)的成功复原是一次突破。在郑巨欣看来,《南无释迦牟尼佛》这件辽宋时的夹染作品,是反映古代夹缬工艺技术转型的标志性作品。

《南无释迦牟尼佛》于1966年被发现于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内。它曾引起广泛关注,其印制工艺引起了当时的考古学界、版画界、纺织史学界和印刷史学界等专家纷纷发表不同意见。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观点都是在结合各自专业经验基础上提出的理论上的可能性,可是没有人对其进行过工艺的实验考古研究。”郑巨欣说,他希望通过工艺的实验考古,发现《南无释迦牟尼佛》真实的印制工艺。

为此,郑巨欣不但对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发掘情况以及相关文献作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还于2002年冬,与赵丰两人前往山西应县木塔文物保管所,目鉴了这件著名的《南无释迦牟尼佛》。此后,郑巨欣先后两次成功复原了《南无释迦牟尼佛》,第一次印出的作品,既作为郑巨欣博士论文的内容之一,又作为他与赵丰共同负责的浙江省文化厅立项课题《中国古代夹缬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应用》的成果。最后,郑巨欣将整套6块印花版留给了中国丝绸博物馆。

2008年,郑巨欣参与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指南针计划——古代纺织发明创造文化遗产科学价值试点》,对《南无释迦牟尼佛》进行第二次复原印制。由于第一次用过的雕版相隔多年,已经不能再用,所以请瑞安蓝夹缬雕版传承人黄其良重新雕刻了印花版。项目完成后,那套印花版也留给了中国丝绸博物馆。

回乡调研

发现意外之喜

上世纪80年代末,很多人对“夹缬”一词都还比较陌生的时候,郑巨欣已经在研究如何恢复唐代五彩夹缬工艺了。

五彩夹缬由唐玄宗时的女官柳婕妤之妹发明,它将织物对折后放在雕成对称的花板中进行染色,属于现在所说的防染印花中的一种,工艺复杂。但是,夹缬在唐代以后就变得罕见了,时至今日,它的印染工艺仅在《唐语林》中有一段简单记述。

“复原五彩夹缬工艺,这个课题是我的学位论文《中国古代雕版印花工艺研究》的内容之一。1988年至1991年间,我在浙江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工艺美术历史与理论。”郑巨欣坦言,之所以会涉及这项内容,与现为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老师的建议不无关系(赵丰当时在浙江丝绸工学院任教)。

“探索未知的领域,挑战困难,是我的性格和乐趣所在。”郑巨欣说,研究五彩夹缬,是为了尝试解开其消亡的历史谜团,让它重现于当代。

郑巨欣选择复原的第一件五彩夹缬作品是唐代的《绀地花树双鸟纹夹缬絁》(局部)。正当郑巨欣苦思复原之法时,从温州传来了民间有大量夹花被,以及有人尝试恢复夹花被生产的消息。于是,他前往温州乐清、永嘉、平阳、瑞安等地进行调研。温州夹花被工艺,尤其是印花板“明沟暗渠”的雕刻技巧,给了郑巨欣很大的启发。他绘制了雕刻样本,注明雕刻技术要求,请朋友叶胜才(乐清柳市木雕艺人)雕成印版,终于印出了第一件五彩夹缬。

这次成功,在五彩夹缬的复原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除了在研究上取得成果外,郑巨欣还有意外的收获。他从小因父母工作忙,由柳市荷盛村祖父母带大。那时年幼无知,直到那次回乡调研夹花被工艺,才恍然发现:祖父郑君平早年以绘制印染花样维持生计,外祖父张积博开了一间布店,舅舅张承涛开过夹花被加工作坊。“原来,这门工艺还是我家祖先的本行!”他一边为自己出身于手工印染世家而自豪,一边连连自责年少时糊涂不懂事。

研究重点

转向与日本的合作

研究五彩夹缬,不能不提到日本。日本在奈良时代(710-794 )引进中国的夹缬以后,便开始了本国夹缬的生产。“日本精益求精的夹缬工艺及其文物保存、手工艺人的敬业精神等,都非常令人敬佩。”郑巨欣如是说。

目前,郑巨欣已逐渐将研究五彩夹缬的重点转向了对日本方面的关注。他在与日本学者的讨论中发现,其实中日在研究和开发五彩夹缬方面探索的方向有很多相同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古代夹缬文物的整理、登记、修复、保存和展示;二是古代夹缬工艺活化和现代设计应用,以及如何应用;三是中国古代夹缬是由谁,以及通过何种渠道,在什么时候被带到了日本,日本保留了哪些?发展了哪些?

在五彩夹缬研究领域,郑巨欣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先后复原完成唐代夹缬《绀地花树双鸟纹夹缬絁》(局部)、庆州白塔出土辽代晚期夹染文物《棕色地云雁夹染绢》《沉香灰地莲花纹夹染罗》《白地红色松树纹夹染罗》、大英博物馆藏品唐代《五彩小花纹夹缬绢》等。2008年,“用于手工印花工艺的五彩夹缬版”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研究成员包括赵丰、郑巨欣、刘剑、戴茹奕。

去年,郑巨欣应邀在“丝路之缬:绞缬、夹缬和扎经染色”展览及第九届国际绞缬染织研讨会上,与日本学者石塚広一起,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友人做夹缬工艺讲座。结束时,有位听众问他是否愿意将一件过去复原的《五彩南无释迦牟尼佛夹染绢》(当时用来作为示范的作品)卖给他时,被郑巨欣婉言谢绝了。“我希望通过研究揭示中国古代夹缬工艺、技术和思想体系,为相关的研究、保护、传承、普及提供新的思路。至于活化古代夹缬的应用市场,应该另外由专人去开发。”郑巨欣说,回望自己的夹缬研究之路,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默默独立进行中,好在还有赵丰老师的引路和提供的机会,以及朱红哨、王树民、林旭东等朋友同学的帮助和支持。说到这些,郑巨欣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