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亩后,跨越三个台阶的蜕变

来源:温州日报 2015-09-10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9 浏览量:12

本报记者 沙默 报道组 蔡运近

刚刚过去的这个“红色”假期,让苍南县桥墩镇八亩后村迎来了一拨拨的城里客。“9月2日那天一天收入就达5000多元。”在村里经营农家乐的张志权美滋滋地说。假期过后,他忙着联系周边的村民,准备扩展农家乐场地,因为这番应接不暇的游客潮,给了他足够的信心。

张志权的农家乐取名“茶香知味”,与八亩后村漫山一垄一垄的茶园相映成趣,“要不是这清新的环境和空气,也不会吸引这么多游客,我的生意也不会这么好。”张志权很为自己的家乡自豪。

八亩后村,一个原本破旧、贫困的山村,因常年受台风影响,大部分民居成了危房。在经过几年来的新农村建设和苍南县“美丽民居”民生工程建设后,浙南“梅家坞”从蓝图变成了现实。村委会主任杨思全告诉记者,这里正在筹备申报国家3A级景区。“八亩后村先后跨了三个台阶,上世纪九十年代,从落后村发展出千亩茶园。2000年之后的新农村建设,又让村庄环境有了变化,眼下全村打造旅游区的规划,是村里的第三次跨越。”他说。

第一个台阶:荒山变茶园

初秋,沿着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进入八亩后村的地界。目之所及,满眼翠绿,恍如走错了季节,回到生机勃发的春天。这个群山中的小村,位于浙闽两省交界处,距离苍南县城17公里,虽然偏远,但在温州市域内已经是小有名气的茶村。

然而在上个世纪,这个小村要比苍南县平原地带的村子落后很多。由于交通闭塞,昔日八亩后村民与外界长期疏远,直到上世纪70年代,生产方式仍旧单一,全村男女靠山吃山,除种田、砍柴外,别无收入。四周的群山,也被吃成“荒山”。村人自嘲:“五凤山区十八窟,小路好进不好出,吃的是地瓜丝,啃的是咸鱼骨。”

上世纪80年代,为带领百姓脱贫致富,时任八亩后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孔宗受福建白琳农民种茶致富的启发,筹集了五十元钱,五名党员,五把锄头,五件蓑衣,日夜驻扎在山上,开荒种茶。10年间,支书领头,村民跟进,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成就了千亩山地茶园。

正是这千余亩茶园,让曾经的偏僻山坳穷村摆脱了贫穷,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八亩后已经形成了“规模较大、集中连片、高产栽培”的茶区,有茶园3000多亩,年产茶青达到了150万公斤。

第二个台阶:新楼上山岗

山谷平地,一幢一幢整齐排列的白墙黛瓦民居点缀山间,透出江南山乡特有的诗情画意。“这里一幢幢江南风格的房子,古色古香,最让我流连忘返。”  漫步在八亩后村,一位游客竖起了大拇指。八亩后村是苍南县“美丽民居”工程的示范村之一,经过几个月外立面改造,村民们高兴地自诩为“瓯派民居”。

杨思全告诉记者,从2005年开始,当地有计划地进行新农村建设,引导鼓励村民有偿自愿地推进农房改造建设工作。当地的乡镇干部还带领村干部,走遍了杭嘉湖一带示范新村,改造的目的是让茶村山水特色更特,田园新村亮点更亮。统一规划山水田园特色的新社区,楼高为2至3层的小排屋为主。这些工作为苍南县启动的“美丽民居”工程打下了基础。

随后,苍南县提出打造“浙江美丽南大门”,委托中国美院、同济大学为当地小村“量体裁衣”,设计了20套民居样板,按照“一个规划、一套款式、一套机制、一个政策、一个示范”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对包括八亩后村在内的首批4个示范村进行改造。

杨思全说,整村348户都进行了外立面改造,最显著的特征是白墙黑瓦,有徽派建筑的风格,但又糅合了浙南典型的挑檐,加大走廊,铝合金的大窗户加木质的窗框,既安全透光又显出古色古香。改造的成本需要村民自筹一部分,大家都很赞成,因为改造让山坳里的民居有了不菲的“身价”。村民张云真说:“我这老房子住了10年,算下来成本也就15万元左右,前几天几位灵溪镇来的游客住了一晚,就想要40万元收购。”

第三个台阶:小村变景区

数千亩茶园,让曾经的偏僻穷村摆脱了贫穷,但在八亩后村民眼里,美丽民居加上茶业旅游,才是一幅最美的画。

生态环境是茶村吸引游客的基础,今年以来,八亩后村全村完成了农村污水整治提升,家家户户都截污纳管。此外,这里还是苍南县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试点村,村口四色的分类堆放垃圾桶格外醒目,各家各户也有两个垃圾桶。杨思全带着记者来到村里的厨余垃圾处理中心,正在运行的天然有机垃圾处理机,能把全村的有机垃圾进行高温脱水处理,最后变成可以撒入茶园的有机肥。

入村有着类似于景区大门的门廊,进村的道路被改造成鲜艳醒目的自行车道。就在车道边的茶树丛中,一条曲径通幽的木质游步道若隐若现。“我们这里的地形是一个个小山包,类似于莲花的片片花瓣。”杨思全说,游客沿着这条今年刚修建的1.6公里游步道漫步,能饱览整个茶村的风景。当然,你也可以沿着15公里的自行车道骑行,车道串起了3个自然村。

除了漫步休闲的体验,八亩后村主打茶文化,记者发现,几家茶厂的厂房外立面,也与村居的改造保持了一致风格。“还有的厂房,我们计划改造为茶楼,到时候游客既能来茶厂参观茶叶制作,亲手体验制茶,也能上茶楼品茗休闲。”除此之外,村里还鼓励村民把空余的房间改造成民宿,并组建了一家旅游公司,今后统一对旅游事务以及民宿出租进行管理。

“9月底,我们可能就要启动申报3A级景区的程序。”杨思全说,村民心中的美丽画卷,正通过美丽民居以及生态产业一步步变成现实。

记者手记>>>

八亩后的启示

八亩后村能有今天,是穷则思变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建立在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基础上,而这个资源,就是当地的绿水青山。

长期以来,农村与城市相比,都处于相对贫弱的地位,这个差距在短时间里依然很难改变。但是,乡村中有着许多城市永远无法拥有的优势资源,其中环境资源就尤为明显。我们知道,每一座乡村都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坐拥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一些古村还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何利用好乡土特色,包括生态(青山绿水)、环境(乡村风貌)、文化(乡土味道)等等元素,是乡村发展的自身路径。八亩后村留给我们的启示,正是当地做足了这方面的文章,由此找到了乡村脱贫致富的密匙,假以时日,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统筹规划的原则,确保“不走样”“原生态”地挖掘出各具特色的乡村财富,那么,包括八亩后在内的乡村,就能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谋划中国农村发展时明确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八亩后村正是遵循了这个理念,并最终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