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来源:温州日报 2018-12-03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9 浏览量:12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2017年国务院《“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明确定位温州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温州交通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实施大投入、建设大交通、促进大发展,初步构建起“海陆空铁”齐备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日益突出,已实现从通道型向枢纽型的跨越。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近年来,我市组织实施铁路攻坚、公路会战、机场提升、港口优化、城网完善、枢纽强化“六大”工程,交通投资连年高位增长(从2013年的126亿元到2017年的350亿元),实施了甬台温高速复线、龙丽温高速公路,杭温高铁、市域铁路S线等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绕城高速西南线、机场T2航站楼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用,综合交通网络化水平明显提升。

二是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大幅提升。2017年全社会旅客周转量102.7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396.3亿吨公里。温州港已建成万吨级泊位21个,乐清湾、状元岙、大小门岛港区渐成规模,2017年完成货物吞吐量892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60万标箱。温州机场航线网络稳步拓展,今年旅客吞吐量已突破“千万”大关。2017年快递业务量7.2亿件,同比增长23.3%。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深入推进,市域铁路S1线一期进入试运行,BRT加快成网成环。建制村已实现客车“村村通”。

三是交通行业转型升级明显加快。绿色交通建设全面推进,车船运输工具标准化、清洁化比率大幅提升;公路边“三化”治理深入推进,全市国省道及重要县道公路绿化率达88.6%,已建成市级美丽生态示范路58条。智慧交通建设成效初显,建成交通综合信息中心、市域铁路运营控制中心、“两客一危”联网联控平台高速公路。

四是综合交通发展机制日益完善。成立现代综合交通建设领导小组,构建了全市综合交通统筹发展机制。编制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基本形成综合交通规划“一张图”。同时,通过考核考绩、专项巡察、综合督导等举措,形成全市上下合力抓交通的良好环境。

同时,我市交通发展也存在短板:交通基础薄弱,离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对外通道能力不足,还没有350公里/小时的高铁,高速公路密度为0.38公里/万人,仅全省的一半;城市交通设施薄弱,快速路网络密度仅为0.14 公里/平方公里,远低于国家标准;机场区域竞争力不强,温州港区域服务能力较弱。

加快建设全国性

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议

当前是综合交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交通强国战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近期上升为国家战略,都为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温州应抢抓机遇,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交通从“适应发展”到“引领发展”迈进,推动温州快速高效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

一是打通大通道。抢抓高铁时代机遇,加快杭温高铁建设,实现到杭州1小时交通圈;联合宁波、台州、福州等地加快沿海高铁(甬台温高铁、温福高铁)项目前期,尽早开工建设北接通苏嘉甬高铁、南连福厦高铁的沿海大通道,并同步谋划建设东部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到上海、厦门等长三角、海西核心城市的两小时交通圈。加快甬台温复线、龙丽温高速等项目建设,着力构建“一环一绕九射”高速公路骨架网,提升温州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重点要规划建设温义高速,争取纳入国高网,形成温州与金义地区公路1小时交通圈,并可延伸至宣城,构建浙中和浙东南地区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高速公路大通道。

二是发展大运输。发挥温州海、陆、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以国家综合物流信息平台落户温州为契机,大力发展海铁、江海、空铁等多式联运,推动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一体化联动发展,促进温州运输结构调整和物流降本增效。货运物流方面,以温州港为龙头,依托乐清湾铁路支线、瓯江航道形成西向辐射通道,依托全省海港一体化平台联动台州港构建到宁波舟山港的水上运输支线网络,推动大宗散货、集装箱运输向核心港区集聚,促进物流降本增效。旅客运输方面,以温州机场、高铁枢纽为核心,完善集疏运体系,加快实现与城市轨道交通的立体化无缝衔接,提升运输服务质量。

三是完善大网络。加快市域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和“四好农村路”建设,织密城乡交通网,着力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要着力优化城市路网结构, 畅通进出城市通道,加快换乘枢纽、停车场等设施建设,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路网系统,着力提升城市道路通行能力。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快速公交为补充、常规公交为基础、社区巴士为微循环的公共交通网路体系,打造国家公交示范市,同时推进市区到周边公交一体化及城乡公交一体化,推动区域协调均衡发展。

四是构建大保障。要按照综合交通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体化要求,进一步整合横向有关职能,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加快构建上下对口衔接、左右统筹协调的区域大交通管理模式。要统筹综合交通重大项目前期攻坚,强化部门联动协调,推动重大项目早落地。继续实施综合交通建设大会战,创新工作机制,切实破解项目跨区域协调难等问题,全面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