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主题文化公园应多接地气

来源:宁波日报 2018年02月08日 星期四 发布时间:2020-12-09 浏览量:12

俞 洲

日前在老同学家做客,午饭后一起到小区中央花园散步闲聊。看到一群正忙着安装木质长廊、张贴宣传图文的工人,老同学不由得连连摇头,吐槽说:不知又在新建什么文化公园了,身为小区业主却对公园主题和建设方案毫不知情,缺乏参与渠道。更夸张的是,该小区短短几年居然像贴标签一样搞了好几个主题公园,实在是太会折腾了。在走访了一些社区主题文化公园后,笔者对此也感同身受,深以为然。

近年来,宁波市积极实施社区文明创建提质行动,将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建设了一批社区主题文化公园、主题文化墙。这些社区主题文化公园的建成,不仅可以扮靓社区环境,而且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区和谐文明,积极作用不可低估。但也应该看到,由于一些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对社区主题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价值在认识上存误区,操作上有偏差,以致一些社区主题文化公园不接地气,缺少文化味,令人遗憾。

贪大求多,缺乏整体规划。单个社区的面积并不算大,建设社区主题文化公园时更应周密规划,综合考量,在融入社区特色、凸显社区文化上动脑筋,下功夫。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小区居民的更大认同。但由于有关职能部门对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十分重视,往往将相关主题文化公园的建设列入本部门各类先进典型创建活动的考评指标,并在项目建设经费上实施专项补助。这就导致个别功利性较强的管理部门和社区干部不做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不顾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不考虑住宅小区的环境特点和社区文化品位,贪大求多,争抢项目。今年搞个法治文化公园,明年搞个廉洁文化公园,后年又在创建侨务公园时为海外人士立碑树传。几年下来,牌子倒是创了不少,但社区主题文化公园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大杂烩,与小区环境明显不搭调,难以发挥宣传教育的实效。

闭门造车,缺乏互动参与。社区主题文化公园建设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工程,也是争取群众、赢得民心的阵地工程。在主题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本应充分尊重民意,多听取业主意见,让他们充分参与主题凝练和方案筛选的全过程。但在一些社区,主题文化公园建设往往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门面工程,公园主题、内容和形式的选择由相关工作人员一手包办,或闭门造车,或模仿抄袭,或全程委托商业公司运作,导致千篇一律,形式雷同,缺乏居民互动参与的空间。

只重创建,忽视后续管理。一些社区花费巨额资金建设主题文化公园,一旦创建任务完成就觉得功到事成、万事大吉,很少会关注其后续的管理工作。有的宣传形式单调呆板,宣传内容缺乏新意,宣传标语落伍时代;有的缺少保洁维护,外框锈迹斑斑,展板灰尘厚积,让居民望之却步,不愿靠近;还有的设施破损,缺乏修缮,难以发挥应有的宣教作用。

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和市民安居乐业的基本载体,社区在传播先进文化、提升城市形象上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题文化公园建设更应转变思路,创新形式,着力发挥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寓教于乐的功能,进而成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社区主题文化公园建设要少些应付味,多些文化味。以“建设文化家园,打造和谐社区”为主题,规划引领,持之以恒,注重社区原有的环境资源、人文资源、历史传承和文化品位的充分挖掘和利用,不做表面文章,不搞短期行为,不盲目追求数量,力求把社区主题文化公园建设做精做实做细,确保设施建设与内容建设、机制建设同步,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多方参与结合,充分发挥文化公园在提升市民素质、打造精神家园、繁荣城市文化上的重要作用。

社区主题文化公园建设要多接地气,听取小区业主的意见建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文化公园的建设主题、设计方案等重要内容可交由社区业主委员会和广大居民开展讨论、组织票选,引领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建设,以共建共享社区建设机制拉近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距离,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文明和谐社区的建设。与此同时,文化公园主题内容要接好地气,摆脱说教,从说教式、灌输式、被动式宣传向文化熏陶、感性共鸣、理性思考、自觉接受的形式转化,使居民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生动形象、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

社区主题文化公园要强化常态管理,确保常用常新。相关部门在人员配置、经费安排等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做好文化公园的后续管养、日常维护、内容更新等工作,并定期组织考评考核,切不可一建了之。与此同时,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增加现代化多媒体宣传载体,使社区主题文化公园的宣传内容更时尚、能互动,以吸引更多受众,更好地发挥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明倡导、文化熏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