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博士的乡情

来源:温州日报 2018-11-14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9 浏览量:13

穿越大半个地球,项武德博士再次站在老家故宅的门台下。

乐清市大荆镇智仁乡大台门村的项昌权故居,已被乐清市列为历史建筑。项昌权(1903-2000),青年时期留学海外,归国后曾任国民政府上海市参议会秘书长。

“2005年第一次回来,这里还住着人。”项武德的声音中透着一丝惆怅。他的目光穿过这高高的门台,落在那杂草丛生的大院落里,那摇摇欲坠的屋顶和衰败的一长条的两层木屋上。

作为项昌权的第三个儿子,项武德1944年出生在这里,也是五个兄弟姐妹中唯一出生在这里的,出生不久他就随父母离开了这里。他的大半辈子,是在美国度过的,在那里他拿到了数学博士,结了婚,成了家,在几所大学一教就是几十年,直到70岁退休。

他尚在襁褓里的那短短的尚不知事的记忆,从此像一根丝线,牵着他这漂泊的游子年年归来。

门 台

竹林荒草、断壁残垣,巍峨的门台静默耸立。经历了岁月流逝、风雨侵蚀,门台已苍苍老去,但那扑面而来的气派和清晰可见的精美雕饰,提示着我们,拥有过这样一个门台的家庭,该有着多么辉煌的历史和煊赫的身世。

户主项昌权,出身贫苦农家,但自小聪明过人,留洋回来后一直在政府担任要职。他的妻子卢秀芝是台州黄岩人,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这在当时是极其少有的。他俩的结合可谓珠联璧合,由于自身学识素养高,又注重家庭教育,五个孩子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相继成才——

长子项武忠,从台湾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妻子郭誉珮为法律博士;

次子项武义,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妻子谢婉贞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生化博士;

幼子项武德和妻子玛琦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数学系的“博士夫妻”;

两个女儿虽然不是博士,但是夫婿都是博士——长女项文英的丈夫万宗荣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化工博士,小女项文玲的丈夫牛巽健则是美国伯克利大学数学博士。

娶妻娶“博”,嫁人嫁“博”——这种择偶标准的高度趋同,来自于项家兄妹发自内心的对读书做学问的喜爱。“名利不重要,知识很重要”,采访中,项武德博士一板一眼地向我强调了他的价值观。

自他记事起,他们的父亲一直在政府忙于工作,身为复旦才女的母亲对他们影响很大。“母亲与我们谈话时常常引经据典。我初中时,母亲为了要加强我的国学知识,请了一位清末时期的秀才做我的国学家教,大部分研读、背诵的文章取之于《古文观止》。”自小的教养和熏陶,使得做了一辈子数学研究和教学的项武德仍有很深的文学功底,他特别喜欢历史和古汉语语言文学,并写得一手优美的汉字。

如今,这个博士之家的博士席位,还在不断地扩充中。项武德掰着手指数起来:“我家老二在加州布克莱大学当教授,他和太太都是博士;大妹妹的女婿是博士,还有……”

站在高高的门台前,项武德仰起头,对我指点着门台上那虽已斑驳却依然可辨的对联:“上联是‘明礼仪知廉耻’,下联是‘言为信行笃慎’,横批‘勤俭立业’。看到这副对联,就仿佛又看到了父亲。父亲一辈子都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对联上的为人处世准则,无论是做官还是做学问。”

项武德兄弟姐妹都是在台湾读完大学后再去美国继续求学深造,继而留美定居的。1988年,项昌权夫妇从台湾前往美国与子女们团聚。2000年,项昌权过世。六年后,卢秀芝也去世。“父母亲去世后,我们家族有了一个不成文的约定,每年清明节前的周末,我们项家兄弟姐妹从美国各地飞到加州去祭拜父母,每次家族里都有二三十人去。”项武德说。

乡 音

看到项武德,项家老屋四周的邻里纷纷聚拢来打招呼,他也操着地道的大荆话礼貌地一一回复,临走时还不忘道一声“谢谢!再会!再会!”

他告诉我,13年前第一次回乡,他和堂兄到了项家祠堂,等着管家谱的人来时,用大荆话和堂兄拉着家常。一旁的一位老妇人凑过来问:“你是项武德吗?”得到确定的答复,她不由得一脸好奇地张开手臂,比划了一个小婴儿的模样,问道:“你离开这里时才这么一丁点大,怎么会讲大荆话?”

说到这里,项武德大笑起来:“她不知道,我会讲家乡话,是因为我有个奶妈就是这里人。”这位大荆出来的奶妈后来一直跟着项家,是她带大了项武德也教了他满口的大荆话。“其实我们兄妹五个都会讲大荆话,小时候我们父母在家里也都经常讲大荆话(黄岩话和大荆话相近)。”项武德说,“奶妈的儿子现在就住在我们隔壁村,他也是我的兄弟。”

乡音未改鬓毛衰。走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一群乡人老远看到了我们,嬉笑着叫起来:“美国人来啦!”项武德立住脚步,纠正他们:“是中国人!你看美国人有能说黄岩话的吗?”

满满的乡音里,是满满的乡愁。项武德说,他的三个孩子都能听得懂中文,特别是小女儿,2014年她自己要求回到台湾政治大学读了三个月的中文。现在,她给爸爸打电话时经常会用中文。

走过村口的老樟树,项武德又想起一件好笑的事——去年暑期,他带着妻子玛琦回到家乡。两人一起走在路上时,放学的孩子们看到金发白肤的玛琦大为讶异,纷纷投来探询的目光。玛琦笑眯眯地问一个孩子姓什么,孩子回答说“姓项”,玛琦开心地说:“我也姓项啊!我们同姓。”

“当时孩子们都摇着头,以为她在骗他们。”项武德乐了。依照台湾的习俗,女子嫁人后就要改姓夫姓,所以玛琦确实姓项没错。但是,看到这个外国人也说自己姓项,孩子们怎么会相信呢?

玛琦是犹太人。项武德说:“我经常跟朋友开玩笑,‘我家过年要过三个年’。我们先过犹太年,每年大概在中秋节前后;然后过元旦;最后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年啦!”

去年回乡,项武德夫妇应邀为智仁乡寄宿小学的师生作了一场讲座。玛琦讲英文,项武德翻译中文,跟师生们分享了他们在美国的家庭生活以及中美教育的差异等等。他俩的默契和相互尊重,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义 工

这次回国,项武德的行程排得很满。

在10月24日由上海回温之前,他已于21日在湖南长沙参加了一个会议。因为,他还有一个身份:义工。

他很早就加入了一个非政府公益机构——美国科技教育协会(ESS),现在是协会的秘书长。这个协会由在美华人捐款,其中一项主要工作是资助中国贫苦乡村的学生以及对贫苦地区的教师开展培训以提升师资水平。

从2004年第一次回国推广这项工作,他的很多个暑假都是在中国的贫困地区度过的,从内蒙古、甘薯、宁夏到湖南、安徽、云南、广西等地,他和协会的工作人员一起给教师做培训、资助贫困学生、组织国内大学生给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办夏令营以及帮助农村学校建图书馆、音乐教室、体育设施等等。今年的长沙会议,是ESS为了庆祝协会在国内注册成功举办的。

在项武德看来:“知识很重要,怎么运用知识,为社会做贡献更重要。”这些年的助学经历,具体的经过他已记不得了,但很多细节仍无法忘记。比如说第一次去宁夏固原,这是个国家级的特困县,到了那里他们都傻了眼:居然找不到一个可以用于开展培训的地方!最后,他们只好借用了汽车站的二楼。于是,原本安静的课堂教学,就自始至终伴随着车子进进出出刺耳的喇叭声和轰鸣声。

项武德夫妇还结对了很多贫困生。也是在固原,他们资助了一位名叫范国亮的大学贫困生,这个孩子跟他们建立了不一般的关系,也让他们深感骄傲。“我们一直有联系,现在回国,我也喜欢先到北京,和他见个面。“项武德说。

在电话里,范国亮告诉我,他是2007年和项先生认识的,那年他考上了湖南大学化学系,在项先生的资助下顺利完成了四年大学学业,毕业后他到北京发展,改行从事云计算,现在已经是北京阿里巴巴的一个部门经理。在范国亮眼里,项先生是一位既和蔼又极有人格魅力的长者,自己十分受益于项先生经常强调的方法论,注重学习方法而不是一味死读书。“他思想境界很高,在我们的交流中他很喜欢讲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较,讲民族的差异融合以及他能为ESS做点什么,等等,我觉得,他努力的事情都是关乎民族、国家等格局很大的事情。”范国亮说。

项家有很浓的奖学助教情结。1992年,项武德的二哥项武义及其夫人谢婉贞博士和温籍数学家谷超豪等人共同发起创办了“苏步青数学教学基金会”,设立了“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该奖最初只限在上海评奖,从第四届开始扩大至全国评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主要奖励在教学和科研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中学数学教师。项昌权过世后,项家兄妹集资在父亲身前曾任教的台湾政治大学举办学术研讨会,每两年一次,以纪念父亲。五年前项家长女项文英去世后,他们又在该校设立了“项文英大陆学生奖助学金”。

项武德博士告诉我,如今两位兄长年事已高,走动不大方便,所以他每次回来,也是替两位兄长和小妹看一下家乡,看一下他们设立的奖助学金的运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