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个月来,非遗热再次席卷温州各大中小学,随着近日最后两场非遗进校园主题活动在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和温州第五幼儿园上陡门园区同时举行,由温州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主办,市非遗中心承办的2018年“瓯韵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圆满落幕。
本报记者 程潇潇
温州文化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非遗像散落民间的宝藏,承载和延续着城市千年的记忆与血脉。
可喜的是,现如今,瓯窑、米塑、剪纸、扎染、脸谱彩绘、木偶戏……这些根植于温州土壤的传统技艺、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温州各大中小学校园里颇受追捧。“学校非遗教育是普及传统文化的重要领地,只要在学生心中播下非遗保护的种子,就能恢复非遗存留下去的文化土壤,为古老的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我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说。
体验活动进校园 非遗文化悦童心
“这个香香的,是米饭做的橡皮泥吗?”“这个可以吃吗?”温州市实验小学的孩子们一边发出连串天真的问题,一边在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指导下,亲自动手体验和感受温州米塑的独特魅力。米塑粉团在掌中一揉一搓一捏,瞬间有了小黄鸭的雏形,孩子们对米塑倍感新鲜,做完小黄鸭后还开动脑筋,用多余的材料给小鸭子做了漂亮的围巾、蝴蝶结、耳机、帽子、头饰等,玩得不亦乐乎。
这厢,非遗手工火热进课堂,那厢,非遗手工技艺、曲艺展演在校园内精彩上演。
蒲鞋市小学双井头校区的体育场上,《新龟兔赛跑》的音乐奏鸣响起,孩子涌入体育馆观看木偶戏表演,还有不少没有座位在窗台上趴着往里“偷看”,有趣的故事、活泼的律动、活灵活现的木偶把全场孩子都逗乐了。学校一楼大堂内,多位非遗传承人“各显神通”,市级剪纸传承人单温克用一把刻刀制作的“二维码”竟真的可以“扫一扫”,令孩子们惊叹不已;省级车木工艺传承人张月员制作的泰顺提线木偶,讨足了孩子们的欢心;其他展位上,瓯塑、瓯绣、瓯窑、石雕、竹雕等各类非遗手工技艺和创意作品琳琅满目,传承人耐心地向孩子们讲解着其中奥妙,孩子们认真聆听,跃跃欲试。
“由于去年活动名额供不应求,所以今年增加了预算,场次也增加了,可申请通道一开启,又是马上被抢订一空”,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瓯韵非遗进校园”作为市非遗中心的一项长效活动,以“菜单式”对外开放,供学校按需求“点单”。今年送出木偶戏专场演出30场,手工技艺展示15场,非遗图片展10场,非遗学堂49场,非遗讲座3场,此外市非遗馆还接待学校来馆参观15场,2018“瓯韵非遗进校园”共计送出活动122场。
蒲鞋市小学双井头校区大队辅导员南康武还告诉记者,为增进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系统性认知,学校点面结合进行非遗普及与教育,组织建立了非遗兴趣社团,建设了校园非遗文化墙,开设了非遗知识广播,让学生通过认识产生兴趣,以达到让孩子们亲近非遗、欣赏非遗、热爱非遗、传播非遗的目标。
非遗走进专业课 校园研培新传承
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是我市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升级进阶版。自去年6月,市文广新局提出在全市各中小学校推行非遗校本的工作部署,温州各县市区中小学纷纷根据各自的非遗资源特色,推出了诸如《泰顺石雕》《永嘉乱弹教学教材》《龙湾区永兴一小课程--温州南拳》等非遗校本,这些系统综合的传习教材,让非遗特色课在原先只有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增加了理论的依据和统一的规范。
今年4月,浙江省第六届“知识产权杯”创意设计大赛在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举行,全省640余件参赛作品中,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郑林锋从南戏中获得启发的创意作品和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学生柳怡融合瓯剧元素的创意设计均获得了一等奖;去年5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主办的“接棒——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校本课程成果展”上,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普通高中参展……学校已成为我市培养非遗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阵地。
在我市文化部门助推下,非遗传承人深造与新人培养并举的办学特色与机制,在我市多所高校和中专建立。如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温州市第十四高、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瓯海职业中专学校、浙江东方学院等,都开设了传统工艺、曲艺研习班,聘请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进校任非遗传承专职教师,并建设有工艺研究所、实训场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为我市传统文化振兴与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我市夹苎漆器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何必阔在温大瓯江学院担任漆器教学,在他看来,“学校能够为古老工艺提供很好的展示和交流平台,只有让更多人看到、认识到传统工艺的魅力,才能有更多人愿意去了解和学习它,才能将之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