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子 躬耕杏林谱华章

来源:温州日报 2018-11-03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9 浏览量:12

杏林花开一甲子,弦歌不辍六十年。

今天,是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院60周年庆典日。1958年8月,温州市联合医院挂牌成立,历经温州市康乐医院、温州市东风医院几度更名,从康乐坊至上岸街,再到锦绣路的几度搬迁——这个曾经以中医为主体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医院,在经历了一甲子的风雨洗礼之后,逐步成长为如今年门诊量逾百万,博采中、西医特长的国家级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

院庆之前,记者在市中西医古色古香的名医馆内,与好几位医护人员相交谈,探寻中西医成长的“甲子印记”。颇觉该院从专业学科建设、医疗服务改革,到人才队伍培养、助危济困之举……几番革新,均有历史传承,更是几代“中西医人”务实、创新、奋进的精神所造就。

学科创新

走“差异化”战略之路 开展运动医学和皮肤整形

今日,趁院庆庆典日之机,“温州市运动医学中心”在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挂牌。这,是温州市卫计委、市体育局在中西医探索的一条“医体融合”之路。

据市中西医医务科科长薛思源、中西医骨科诊疗中心主任张鸿振介绍,运动医学是一门将医学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旨在运用医学知识、技术对体育运动者进行监督和指导,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伤后康复的目的。

该中心成立后,将开立科学健身联合门诊、运动处方室、运动康复中心。将来,因运动损伤的患者可在此得到微创、个性化治疗;有需要的市民可上门做康复训练、运动能力评估;而一些基础疾病渐多的中老年人群,也可在此得到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张鸿振介绍,该中心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深入合作,更是请出运动医学界泰斗陈世益及其团队“坐镇”:“这将填补温州市在运动医学领域的空白,未来有望带动浙南地区运动医学的发展。”

与此同时,市中西医增挂第二名称“温州市皮肤整形医院”的申请也得到了市卫计委的批复——作为我市首家公立皮肤整形医院,将致力于在皮肤整形领域“精耕细作”,加强对外合作、引入高端设施、提升皮肤诊疗、皮肤整形专科的质量。从而提高市民对皮肤医疗、美容服务的满意度,也借此机会提升温州在全国皮肤界的影响力。

薛思源介绍:“这正是我们医院实践‘差异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他介绍,市中西医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在评估了我市医卫结构发展布局,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决定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发展道路。“一三五学科发展规划”就是在这个战略下提出的,而今年的发展目标就是重点打造骨伤科、妇产科、皮肤综合诊疗中心、康复科和消化内科五大学科。”而以上两大项目的落地,正是在这“指挥棒”下迈出的一大步。

事实上,市中西医历来重视特色品牌学科的打造,经过60年的发展,原本基础良好的学科得到更大发展——妇产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设中医妇科、西医妇科、产科3个病区,有着“中西并举”的诊疗优势。目前,在浙南地区都有着极好的口碑和影响力;同样作为国家“十二五”重点专业的儿科也是如此,从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危重新生儿救治,到中医儿科特色治疗……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储备。如今,市中西医年均门诊量已达100万人次以上。

“我们重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薛思源如是说,医院在上世纪60年代建院初期,就致力于选拔新秀作为老中医学术继承人,用一整套的制度来传承中西医特色品牌。如今,再采取差异化的策略,将特色学科发扬光大。

管理

革新

借“跑改”东风亮实招 诊间结算率居全市第一

最近,有市民致电市中西医,称赞医院为“无现金医院”,过来看病只需带个手机就可走完全程。

为此,记者也体验了一番。在中西医门诊大厅,今年安装了一台人脸识别机。记者只需输入身份证信息,对着机子“刷”一下脸,便拿到一张可证明身份的二维码;在收费处窗口也不需要掏钱,拿手机在窗口扫码机上一扫,便走完了缴费流程。此外,医生看完病之后,也可以直接在诊室刷卡结算。病人若是要办理出院手续,在病床边就可以办理,不需要再跑出院结算区。在骨科门诊门口,还有10台共享轮椅刷二维码就可以使用,医院食堂还推出“云上餐厅”,病人可以关注医院微信公众号点医院食堂的“外卖”……此类便民举措约有10项。

薛思源介绍,今年5月底,市卫计委下达《浙江省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行动工作指南》,从“看病少排队”“付费更便捷”“检查少跑腿”“住院更省心”“配药更方便”等10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请各大医院贯彻执行。市中西医成立了“最多跑一次”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医院班子成员牵头,医务科统筹协调,制定了执行方案,推出了中西医10大便民改革举措。目前,市中西医日均无现金缴款金额已超过80万元,诊间结算率达57%,居全市第一。简单点说,病人的诊费结算已止步于医生的电脑前,而无需再跑收费处。

为此,中西医门诊部主任徐海滨感慨万千,1998年他刚参加工作时,医院都要排队挂号、凭借手工处方笺去收费窗口付款,直到2000年才出现了电子处方笺。那时市民要挂个专家号得凌晨拿个板凳排队。自2006年,医院设立了排队取号机,2012年设立多功能终端机,2013年出现了诊间结算,自2016年起开启了微信、支付宝缴费……十年间,医院流程改革已有大变样。

管理革新并不止于此。目前,中西医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正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与流程正逐步“标准化”。“医院多次要求,要不断通过管理创新,来达到减轻医疗成本、减轻患者负担、提升对医疗资源合理利用、提升患者满意度等‘一举多得’的目标。”薛思源说。

人才

培养

“刚柔并济”聚集英才 硕博研究生占比逾四成

18年以前,市中西医人事科科长王靖雅来到市中西医工作。那时候,市中西医搬迁至锦绣路才1年时间,正值迅速发展扩张阶段。在王靖雅的印象里,那一年医院引入了诸多高级职称以上人才,且大多数来自于外地。这一批新引入的医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们有的填补了医院的专业空白,有的提高了专科水平,大多数发展为科室负责人……事后,她才知道,当年医院先后赶赴外地做招才引智,一口气引入了2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卫技人员,其中,不少人还是成双结对的夫妻。“消化内科的医师贾杰的妻子是儿科医师耿喜荣。手外科医师刘东旭的妻子是肾内科赵润英……”王靖雅随口清点出十余对。

其实,早在中西医创建之初的“联合医院时代”,便已有群贤荟萃之势。温州名医袁九峰、薛立夫、吴国芬等齐聚当时的联合医院,且在医院发展接班人。“但那时候还是以中医为主,西医人才缺乏。医院因此做出大规模的对外引才之举。”这一点,被医院定义为“刚性引才”。同时,市中西医瞄准了温州本土的两家省级医院,对省属医院的退休名医进行高薪聘任。科教科副科长赵小迎记得,附一医的妇产科叶秀霞退休之后就加盟中西医。老人家精神矍铄,在中西医工作了十余年,直至70多岁才“退出江湖”。

此外,市中西医踩准国家准许医师“多点执业”的节拍,实行“柔性引才”。和杭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达成合作,请全国知名专家前来“兼职”。如今,中西医“柔性”引入5名正高职称专家,他们均是各自医学领域的翘楚,陈世益教授便是其中之一。

对于医院新招聘的年轻医师,市中西医推出“英才计划”,契合市卫计委“双鹰计划”予以培养,着眼于人才培养和战略性开发,确定人员、确定项目、确定资金,三位一体培育精英医学人才——年轻医师可往华山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多地研习,若有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项目,还可申请由医院搭建实验室平台……

目前,市中西医共有职工1452人,其中卫技人员1172人,中高级职称以上506人。在从事临床岗位的376名医师中,硕博研究生163人,占比43.4%。

助危

济困

**医师的精神力量 源自中西医的民生情怀

“有一种高度叫海拔4500.2米,有一种温度叫零下42.9度;有一种稀缺叫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58%……选择**,就选择了奉献;选择边疆,就选择了大爱……”——2017年12月1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麻醉科医师张归帆结束了为期499天的**之旅,在他返回温州之时,他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么一段话。2016年,他主动请缨成为浙江省第八批**医疗队成员,赶赴西藏那曲地区嘉黎县,开展医疗支援工作。这一年半时间内,嘉黎县当地医生在他的协作下实施了超40例的急慢性阑尾炎、大隐静脉曲张等手术,在返温前一周,还帮着嘉黎人民医院开展了首例骨科手术。此外,嘉黎县人医的医院制度、专科设置、人才培养方式等都在张归帆及所在团队的指导下日益规范起来,该医院需要新建的住院大楼,也是在他的帮助之下,逐步完善图纸设计,进入了建设环节。谈及此次**之旅,张归帆说,除了内心充盈的成就感,最多的回忆还是一个“累”字。初到嘉黎县时,他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几乎每晚都要吸着氧气才能入睡。经常给病人麻醉完,就要赶紧吸几口氧。

在市中西医,主动申请前往边远、贫困地区做支援工作的医师还真的不少,采访中,他们总能说出一些让人心生触动的故事。在张归帆的记忆里,嘉黎的藏族群众非常友好:“我们下乡给他们体检,他们给我们送上哈达,和我们合影,还要换好几身衣服跟我们拍照。”还有另一位**医师中西医超声科戴淼磊,曾在嘉黎县顶着高原反应一天给300余个藏族群众做超声检查,直到自己因体力不支累倒。但他回忆起**体验,印象极深的还是:“那些藏、**的小朋友,眼神好清澈啊。”

谈及“主动请缨”**的原因,两位医师居然不约而同地说,这或许也是受医院氛围的影响。原来,市中西医有着助危济困的传统,从上世纪70年代起,直到上世纪90年代,医院持续开展着“流动医院”上门服务。不管是5·12汶川地震,还是上海陈毅广场踩踏事件,总有市中西医医师现场援助或是后方支援的身影。而这些年来,市中西医还累计为社会培训应急救护人员达4万余名,连续16年为48名劳模提供健康跟踪服务,为多家中小学校开设应急救护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