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看病“三变”

来源:温州日报 2018-11-02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9 浏览量:13

两个月前,80岁高龄的翁先生在泰顺县人民医院做血透时突发内瘘栓塞,按照以前,需要立即上转温州大医院做手术。幸运的是,温州市人民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章圣泽刚好下沉泰顺,得知此事后,经过术前检查和评估,他当即在泰顺县人民医院给翁先生做了内瘘重造手术。

过去几年里,温州人的就医方式正在发生巨变:患者往上跑变为专家沉下来,“门可罗雀”的基层医院有了人气,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共享优质医疗。

撬动就医格局改变的,正是我市自2013年开始实施的“双下沉、两提升”工程,通过医疗人才下沉、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如今,这一探索将向深层次推进。日前召开的全市县域医共体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明确,在全市全面推开县域医共体建设,让县乡医疗机构成为“一家人”。

变化一 家门口能看专家号 力量沉下去 基层盘活了

在永嘉县碧莲镇,说起朱雪琼,老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大专家,技术杠杠的!”每周三下午,温州市人民医院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朱雪琼都会到碧莲镇中心卫生院坐诊,三年雷打不动。

在碧莲镇上,很多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得知名医定期来社区医院坐诊后,来看病的老人越来越多。据卫生院统计,最多的时候,中医科门诊半天就看了50名病人。

“双下沉、两提升”为洞头区人民医院送来了“活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一大批专家每周都会来到洞头坐诊。康复医学专家屠文展就是下沉专家团队中的一员,她带领团队帮助洞头区人民医院建立起康复科,开出15张病床,并发展到“一床难求”。

温州“双下沉、两提升”的实施,是从一批批医疗专家坐诊地点的改变开始。

今年3月,泰顺县中医院新院开诊,并与温州市中医院建立全面托管关系,挂牌成立温州市中医院泰顺分院。这为温州中医专家下沉到泰顺搭建起了平台。

像这样的平台,一直是我市建设的重点。数据显示,全市与省市医院开展紧密合作的县级医院共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42家,成立县域内医联体31个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6个,基层已开设上级专家固定门诊359个。

今年1-8月,省市级医院专家在基层服务天数达17110天,门诊服务诊疗人次13.03万;县级医院医生下沉服务20223天,门诊诊疗人次15.83万。

变化二 小医院能做大手术 技术传帮带 基层强起来

得益于“双下沉”,基层实现了“两提升”。

子宫肌壁间妊娠,发生率仅三万分之一,竟然发生在泰顺一名孕妇的身上。患者就医时,子宫已破裂出血,命悬一线!“这样的疑难危重病,在以前只能上转,没有任何办法。”泰顺县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蓝传素说。幸运的是,市人民医院“双下沉”专家、分娩室主任王叶平恰好在该院坐诊,她带领医院妇产科团队立即抢救行剖腹探查手术,最终取出胎儿及其附属物、缝合修补子宫,使得患者转危为安。

像这样的疑难病,越来越多的留在泰顺县人民医院手术。通过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团队手把手带教,泰顺县人民医院之前不敢做的妇科Ⅲ、Ⅳ类手术,现在也都渐渐开展起来了。以往习惯跑省市医院待产的泰顺籍孕产妇,也开始留在当地。

专家下沉,不仅当地群众欢迎,基层医院的成长也不断加速,群众的信任感与日俱增。

远程影像会诊、病理中心、学科建设、医技能力提升……如今,走进基层医院,看到的面貌“焕然一新”。

通过与温医大附二院建立托管,洞头区人民医院开开停停的ICU,终于实现“零”突破;乐清市第五人民医院在与温医大附一院建立特色科室紧密帮扶下,建起了大荆本地医院的血透室;苍南县人民医院建立起县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心电诊断中心等平台,为全县乡镇卫生院提供共享平台……

变化三 县乡医院一家亲 全面医共体 服务同质化

我市近日召开的县域医共体建设现场推进会上释放出重磅信号:全面推开县域医共体建设。简单说,县域医共体,就是让县乡机构成为“一家人”,人员使用成为“一盘棋”,财务管理成为“一本账”。

去年11月,瑞安成为浙江省“医共体”首批建设试点,历经10个多月,形成了以瑞安市人民医院、瑞安市中医院为龙头,分别托管27家基层医疗机构,形成服务、责任、利益和管理共同体,逐步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共享城乡优质医疗资源。

以塘下人民医院为例,原先要向瑞安市人民医院申请下派专家来坐诊帮扶,如今,塘下人民医院门诊排班已纳入瑞安市人民医院的统筹安排。从医生下沉到医生排班,看似小变化背后却是医改“大变局”。塘下人民医院也有了新身份:瑞安市人民医院塘下分院。

医共体推倒了县乡医疗机构间的“围墙”,贯通了服务“链条”,让“双下沉、两提升”的成效得以长久巩固并不断完善,乡镇医院更多承担起大医院分院的角色。

结合试点经验,我市还将在人员身份、医保打包结算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尽量使患者能在“家门口”就诊,看病负担进一步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