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见证温州幸福“水”生活

来源:温州日报 2018-10-31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9 浏览量:13

一组数据见证温州自来水的荣耀:年自来水售水量2.06亿吨,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99.99%,管网压力合格率、抢修及时率99.5%以上,DN100及以上管道总长度达到了2327公里……今日的成就,离不开供水人过去60年孜孜以求。

1958年伊始,温州老百姓第一次喝上了自来水。

60年风雨,温州供水人用心铸造品质,从塘河水到瓯江水、泽雅水,再到如今清澈的珊溪水,无论是水质的提升还是服务的完善,温州自来水有口皆碑。

如今,温州自来水已经成为“大美温州”的一张金名片:原水水质绝佳,清澈的珊溪水是温州人珍贵的宝藏;品质安全,原水经严格处理后,通过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全部106项参数检测,确保广大市民用水放心;管理严谨,市公用集团自来水分公司对各环节水质进行全天候监控,力争万无一失;用水方便,严寒酷暑中,自来水应急抢修队24小时待命,确保供水安全。

风雨一甲子,温州自来水记载城市的变迁,更见证温州人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夏婕妤 通讯员 干欢欢

60年前,1958年在温州人的记忆中,是一个值得欢庆的年份。这一年,温州首家自来水厂——西山水厂一期建成通水,温州城区居民“肩挑手提”的用水时代结束了。

60年瓯江潮涌,60年瓯越华章。翻看温州城市供水60年的成长历程,从最初的取水塘河,到后来瓯江调水,再到珊溪水利枢纽建成投入使用,几次主要水源地的变迁,见证温州自来水品质的飞跃,更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缩影。

取水塘下坑 温州迎来第一滴自来水

温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雨量充沛,全市大小河道有上千条,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但是,温州却是个缺水的城市,全年降水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加上有限的水资源没能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每到夏秋两季,温州城依旧“干渴”难耐。

千百年来,温州人靠天吃水,开渠凿井、肩挑手提的取水方式代代相传,但这种取水方式在1958年被彻底打破。这一年温州市自来水厂成立,设计供水能力5000吨/日的西山水厂一期建成通水,启用塘下坑水库作为主要水源地,温州市民第一次喝到了自来水。这是温州城市供水事业的里程碑,随后的岁月中,建水厂,铺管道,围绕着塘河,温州城市供水事业蓬勃发展:

1962年,设计供水能力1.5万吨/日的西山水厂二期投运;

1976年,设计供水能力2万吨/日的东向水厂投运、设计供水能力2万吨/日的西山水厂挖潜改造工程竣工;

1984年,设计供水能力4万吨/日的东向水厂扩建工程竣工;

1987年,设计供水能力1万吨/日的西山水厂扩建工程竣工;

到上世纪80年代末,温州市区总供水能力达11万吨/日……

就这样,悠悠塘河水,经过自来水厂的处理净化,沿着供水管道,流入千家万户,也让温州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东引瓯江水 启用泽雅水 温州人吃水有了保障

水是城市发展的动脉,水是百姓生活的源泉。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塘河水质明显下降,已经不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再加上现有水库的蓄水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城市发展的需求,温州寻找新的补充水源迫在眉睫。

在此之际,温州开始大手笔投入城市供水事业发展建设。

这是一个十分大胆而又现实的规划。在此后的几年间,温州以空前的热情抓时机抢速度开工建设一批城市供水的建设项目。其中1994年1月5日,温州城市供水应急工程上马,标志着温州城市供水工程大规划建设的序幕正式拉开,也翻开了温州城市供水事业新的一页。

为了将瓯江上游洁净的原水引入市区,兴建设计原水输送能力为36万吨/日的曹坪泵站一期工程;铺设9公里直径1.4米的输水管,打通至老西山水厂的2.7公里输水隧洞,整个供水应急工程用时仅180天。当时有人这样评价:这是我市供水建设史上涉及范围最广、施工难度最大、限定施工期最短的工程。

同年9月8日,西水东引和东向水厂扩建工程(一期)宣布开工。西水东引一期工程西起曹坪泵站,东至东向水厂,全长18公里,穿越市区5条道路、5条内河,沿途拆迁企业和居民房屋近3万平方米,征用借用土地130亩。这项工程建成后,温州城区东部的用水压力得到有力缓解。滔滔瓯江水从西面“奔波”而来,为温州城市供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1996年3月泽雅水库正式开工,1998年开始向自来水厂输送原水,温州市区百姓彻底结束了饮用塘河水的历史,供水水质得到根本改善。同年设计供水能力10万吨/日的新西山水厂竣工;次年,设计供水能力20万吨/日的浦东二厂投产,温州供水能力达到59万吨/日,温州供水事业的新纪元随之开启。

畅饮珊溪水 开启温州幸福“水”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世纪初,温州城市供水事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涓涓清流,瑞泽万家。

瓯江水的调用,以及泽雅水库水的启用,并没有彻底解决温州人的吃水问题,而随着城市的发展,日供水能力也日益捉襟见肘。

2002年11月,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的主体工程之一赵山渡引水工程正式通水。2003年,温州正式启用珊溪水库水作为原水。甘洌清澈的珊溪水通过60多公里的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地送往温州市区,经过陈岙原水加压泵站,这颗强劲有力的供水“心脏”的加压,流入各大自来水厂,经过严格处理后再通过供水管网源源不断流向寻常百姓家。自此,温州市民开启了新世纪的幸福“水”生活。

市公用集团自来水分公司副总经理郑昌育这样描述:“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人口的增多,城市用水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珊溪水利工程开启了温州人吃水的幸福时代。”从此,温州确立了以珊溪水库、泽雅水库作为主要水源地的原水供应格局,温州市区的自来水水质有了质的飞跃,一直在省内处于领跑位置。

同时,随着2005年、2015年新状元水厂、西向水厂的陆续建成通水,以及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目前,公用集团自来水分公司有6座水厂,2座泵站,温州市区日供水规模125万吨,供水面积36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300万人,DN100以上管网2500多公里。供水范围遍及鹿城区、龙湾区和瓯海区大部分区域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等。市民日常用水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基本形成“一城一网”城市供水格局。

陈岙泵站站长

林友耀

20年的坚守,只为守望心中的梦想

林友耀总喜欢用“老供水人”自称,他还把自己比作市区供水系统的“心脏卫士”。因为在他眼中,陈岙泵站是市区原水供应系统的“心脏”,它让珊溪原水拥有强劲的“动力”,奔赴市区西山、浦东、状元、东向、西向等各大水厂。

林友耀口中的陈岙泵站位于瓯海区潘桥街道陈岙村,原水输送规模为110万吨/日,担负着将珊溪原水加压输送到市区水厂的功能,承担市区80%以上的原水供水量。

过去的20年间,林友耀一直坚守在城市供水一线。2005年来到陈岙泵站后,他更是深知责任重大。他说:“一旦陈岙泵站的水泵机组停止工作,市区的供水系统就要瘫痪,这关系到市民的吃水安全,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

为了这份坚守,林友耀每天都绷紧心弦,带领着陈岙泵站的工作人员密切关注设备运行情况,详细记录数据。如果泵站设备发生故障,林友耀更是身先士卒,与检修工人们一起驻扎在检修现场,参与维修与调试,直至设备正常运转。在他的回忆中,耗时最长、难度最大的一次检修是2017年3月,他与泵站工作人员连续工作4天3夜,对站内一台DN2000流量计、两台DN1600阀门、一台DN1400阀门进行安装检修。当完工的那一刻,疲惫的感觉自不用多说,但林友耀与其他泵站工作人员感受更多的是溢满心田的成功喜悦。

让他引以为豪的是,在陈岙泵站全体员工的努力与付出下,多年来,温州市区供水稳定,百姓用水无忧。这位有着20多年工龄的老供水人满心欣慰地说:“温州自来水从无到有,再到如今成为家乡人民的骄傲,这也是我每天为之奋斗的动力。”

本报记者 夏婕妤

自来水分公司水质检测中心负责人

倪海虹

106项国标,见证温州自来水品质

一打开水龙头,市民便可用上洁净的自来水。而这份洁净,要归功于一个“特殊”的实验室,市公用集团自来水分公司的水质检测中心。

水质检测,是市民喝水安全的一项保障。从最初的原西山水厂化验室,到如今占地3200平方米的国家级水质检测中心,温州水质检测从无到有,再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全部106项参数检测,水质检测的稳步发展带来的是优质水质的保障。

倪海虹说:“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科学严谨的检测方法是保证水质安全的前提,我有幸见证了温州水质实验室的发展。”在倪海虹的回忆中,温州自来水水质监测管理要从上世纪50年代讲起,那时候只能简单地检测自来水的浊度、PH值、余氯等10余项指标,实验室面积也仅100平方米左右。

如今,在3200平方米的国家级水质检测实验室里,各式各样的检测仪器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功能区划分细致并设置严格的隔离分区。实验室拥有Water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离子色谱仪、流动注射分析仪等200多台先进仪器设备,配备数十名化学、生物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具备7大类产品标准共172项参数的检测能力。

该检测中心每月都会去水源地取水口采取水样,做原水水质检测,并定期对水源水质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同时,检测中心还担负着对各水厂的水质化验室的监督及指导职能,确保出厂水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此外,他们还通过人工取样及在线监测系统严控供水管网水质,确保市民用水安全。

据统计,温州近五年自来水出厂水合格率保持在100%,各项水质指标名列全省前茅,这是每个温州供水人的骄傲。

本报记者 夏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