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城市智慧体验馆智慧海洋馆区的一块电子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小点在微微地移动着。这一个个小点,代表着一艘艘出海的渔船,它们的行动轨迹实时呈现在后台系统,一旦有险情出现,市海洋与渔业部门就能在第一时间联络附近船只,就近组织救助。快速捕捉、迅速行动,正是基于“智慧海洋”一期项目实施所实现的。
“智慧海洋”一期于去年10月建成。一年来,市海洋与渔业局通过渔船动态社会化监管与服务平台和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共接警259次,参与海上渔船安全救助处置45起,成功救助遇险渔船21艘、渔民128人。
一句问候来自海上的“报平安”
“以前出海家里人都很担心,不知道我们的船到哪儿了,现在用‘海渔通’APP,在定位上可以马上找到我们、联系我们。”苍南海上顺渔业合作社的船员张福桂指着手机APP一脸兴奋。
“智慧海洋”是温州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点项目。记者了解到,“智慧海洋”这一概念最早于2013年提出。市政府将该项目纳入《温州市智慧城市创建实施方案》,使我市率全国之先将“智慧城市”覆盖到海洋领域,也使“温州市智慧海洋一期(主体工程)”项目成为全国海洋与渔业领域首个以“智慧海洋”命名的信息化系统工程。
随着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渔民的需求日趋多元,经过三年多反复调研、论证和征求意见,“智慧海洋”一期项目于2016年5月完成立项,通过一年多建设,温州市渔船动态社会化监管与服务平台作为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的延伸项目,综合利用了AIS、北斗卫星通信、4G移动网络等技术,开发政府管理版和渔民服务版,集纳渔船7个功能模块。
“现在在平台上点击渔船信息,除了定位外,捕捞许可证、船舶年检等渔业大事小情,都能实时获得。”市海洋与渔业局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郑鹏勇告诉记者,项目的建成有效解决了多年来我市海洋与渔业系统缺乏全局战略性顶层设计,各网络不连不通、信息共享壁垒严重,信息的“存、管、用”分离脱节,信息系统碎片化以及运用数据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
一组大数据系上海上“安全带”
“通过‘智慧海洋’平台,船东的安全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无疑给海上作业再系上了一根‘安全带’。”市海洋与渔业局渔政渔监处负责人说道,如今,船东平时就能对渔船进行自查,再由合作社进行协查,最后由他们完成相应的检查,相对于以往部门对渔船的例行检查,无疑是一次安全意识的提高过程。同时,利用这个平台,也能使渔船定人联船管理得到有效落实,充分调动起乡镇渔业协管员、合作社、渔嫂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渔船安全生产监管。今年,该部门投入1030万元,对全市1700多艘12米以上渔船的北斗终端系统进行升级,有效确保“看得见”“联得上”。
按照“一网、一图、一平台、一中心”智慧海洋“四个一”工程的设计框架,以及“一个智慧基础,四大智慧应用,六大智慧保障,一个智慧标准”(简称“1461”)的建设思路,“智慧海洋”一期已基本实现生态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文化海洋等战略目标。
其中,一张网即实现多网整合、互通互联,并尝试解决数据在专网、电子政务内网和公网三个网络之间的交互关系;一张图即通过对多类业务数据集成、叠加结合地理数据构建全方位、多时相的“智慧海洋”一张图综合展示系统;一平台即通过集成多业务系统构建统一综合管理平台;一中心即系统整合海洋数据资源,构建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建成集信息资源采集、传输、存储、共享等功能为一体的海洋数据中心。
一以贯之智慧海洋迈向“深蓝”
智慧海洋是我市海洋强市建设的重要战略抓手,也是一项长期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从2008年建成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到2012年与中国电信温州分公司签署《温州市智慧海洋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再到2017年10月完成“智慧海洋”一期项目,通过智慧海洋综合业务平台、智慧海洋渔船动态社会化监管平台、智慧海洋‘海上宽带’平台项目、智慧海洋地理信息平台、智慧海洋监测平台、智慧海洋雷达系统平台等6个子项目,实现海况预报、海上互联网、海洋监测以及海上安全保障等服务,同时可及时获取海域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等政务公开信息服务。
日前,在市政府与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签署的“1+6”战略合作中,智慧海洋也被列为重要合作内容。在本轮建设中,我市将建设海洋经济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温州渔船“宽带入海”、建立卫星产业筹备机构、温州海上移动执法指挥平台和温州海洋渔业大数据平台、海洋资源总量管控信息系统。
我们可以期许,在不久的将来一幅更加波澜壮阔的智慧海洋图景将呈现在眼前。那时,海洋经济服务产品更加多样、渔船安全救助更加高效、海上移动执法更加稳健……海洋管理工作将不断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