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 推动实体经济转中向好

来源:温州日报 2015-03-24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9 浏览量:12

在今年的瑞安“两会”上,“力诺”被频频提起。去年,这家瑞安企业成为温州首家挂牌新三板企业后,品牌影响力迅速提升,更享受到了股权质押和授信方面的诸多好处,这也是当前很多民营企业最为需要的。

与“力诺”一样,去年瑞安市众多企业都在发生“质”的转变,“小升规”“个转企”、发展高新技术,培育产业新业态……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瑞安市注重稳控金融风险,让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同时加快产业转型步伐,向省级工业强市的目标迈进。

近日召开的瑞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该市提出要重构经济发展新动力,主动适应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要求,推动实体经济转中向好。这也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焦点,深化政策帮扶支持转型、平台建设支撑转型、产业融合促进转型等,为该市创建工业强市开出良方。

本报记者 沙默 报道组 项寅东

回眸2014

精准发力激活产业潜能

新的一年,瑞安八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志栋在向客户介绍时,总不忘捎上一句“我们是规上企业”。这家企业2014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大关,升格为规上企业。“成了规上企业,我们谈生意时腰板更直了。”李志栋告诉记者。

一直以来,瑞安虽然有着“中国汽摩配之都”“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等金字招牌,但年产值2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却占了总企业数的97.6%。再加上大量存在的个体经营户,令当地的产业层次依然摆脱不了低小散的尴尬,工业经济大而不强。去年,包括八达工程在内,瑞安共有306家企业实现“小升规”、3418家“个转企”、36家“规改股”,20家企业在全国“新三板”、浙江“成长板”等资本市场挂牌,均居温州首位。

通过出台优惠扶持政策“精准发力”,瑞安尝试激活存量产业的内在潜能。“近年来用人成本上升、企业用地受限,小微企业发展处处‘受困’,但在完成‘小升规’之后,就享受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扶持。我们要用好政府在用地、服务上的优惠政策,继续把产品做精,把企业做大。”康顺鞋业负责人叶纪同说。

瑞安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该市出台扶持规上企业发展十条意见等政策,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规上工业产值、新产品产值分别增长6.6%和21.9%,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同时,以全域创新引领转型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建成激光应用示范中心和汽车零部件“3D打印”技术服务中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家,科技进步评价跃居全省第六位。技改贴息最高提至17%,建成电商园2个,网络销售额突破100亿元。

此外,以产业融合促进转型发展。瑞安市在去年大力培育物流信息经济、总部经济、文化经济等服务业新业态,普洛斯瑞安物流园、江南鞋革总部大楼、四季青瑞安服装城开工,经济开发区总部大楼结顶,五洲国际商贸城一期项目投用,礼品文化创意园等4个文化产业园有序推进,完成生产性服务业投资53.2亿元。

展望2015

转中向好构建发展新动力

浙江力诺流体控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宇去年在资本市场初尝“甜头”。他认为,进军资本市场最大“红利”在于规范企业管理,让企业能够更好地延续下去,实现代际传承。在这股“力诺”劲风的带动下,许多瑞企心动不已、跃跃欲试。在今年“两会”上,瑞安市政协委员、浙江瑞鹏汽车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建光就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新三板上市的奖励力度,引导更多民营企业进军资本市场。

瑞安市已经意识到先行进入新常态下的转型渐变,针对2015年的挑战与机遇,该市提出要重构经济发展新动力,而关键是向改革开放要活力、向科技创新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

瑞安市人大代表、浙江环球滤清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万斌认为,我们要打造工业强市,而不是工业大市,就意味着要往中高端制造业,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面努力发展。政协委员陈晓宇则认为,进入新常态,对于企业来说,就要真正系统地去规划企业发展,在战略层面上进行思考,真正把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提升上来,使企业走得远做得强,承载“工业强市”;对于政府来说,要在资源配置、服务等方面下足功夫,营造安企环境。瑞安市人大代表、塘下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卢章霞认为,创建工业强市在各个方面全面加强建设,比如做大做强做精汽摩配等主导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淘汰低小散高耗能重污染企业,提升产业质量;同时要大力推广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为了全力争创省级工业强市,瑞安市今年将首先完善创新链条,加大技改贴息力度,支持规上企业探索政产学研创新平台高效运行模式,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经济孵化器等“众创空间”建设,并以更优惠的政策推动瑞籍高级人才回归;同时,依托平台着力打造“引不走”的产业集群,围垦土地向产业倾斜,引导三大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鼓励七大特色产业时尚化改造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服务业、建筑业和海洋经济,加快构筑产业新体系。在此基础上,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完善金融抵押担保体系,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并强化政府工作,优化企业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