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舒畅
通讯员 温教研
2015年中考昨日开考,首日进行的是语文和科学的考试。昨晚,这两个学科试卷命题小组通过本报权威发布试题解读。其实,一年一度的中考于当年的考生而言,是对学业成绩的全面检阅,但从更全局的角度来看,作为指挥棒的考试还传递出很多重要的信息……
语文:以传承传统文化为主题
2015年温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着力体现课标精神,遵循浙江省考试说明,呼应课堂教学改革,凸显母语文化特质。试卷倡导“大阅读”观,以传承传统文化为主题,考查学生语文核心能力,注重思维品质,继续追寻语文学习的本质。
一、追寻文化之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学习之根。接受经典文化的滋养,是青少年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初中生学习语文,丰厚自身母语文化积淀的必由之路。今年的语文试卷弥漫着淡淡的古典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试卷第一题以一段典雅而富有文化气息的文字,总起全卷,引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现代文阅读中流沙河的《幸好还有庄子》,让学生在阅读考查中领悟先秦圣哲的智慧;古诗文阅读节选元代辛文房《李白传》的重要片段和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让学生结合李白的坎坷人生和浪漫诗篇,感悟诗人的才情与胸怀;任务型写作引导学生欣赏并且传播传统书法艺术。整卷选材和设题凸显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引领学生从中汲取生命所需的养料,让自己融入中华血脉,在古风古韵中安放心灵。
二、追寻阅读之本
试卷秉持初中语文学习“大阅读”理念,关注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思维。如第5题引领学生跟随《简·爱》的主人公去了解《格列佛游记》的内容,第9题联系《孤独之旅》《小王子》等课内外阅读经验探寻“寻找”的内涵,第12题联系课内重要篇章追寻先哲思想的传承和影响……这种课内外相连、古今贯通的选材与设题思路,努力引导学生联系已有阅读经验,以开放的思维从现实与历史、社会环境与个人生活等不同视角解读文本,在综合理解中形成自己的认识,使阅读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实现阅读价值的最大化,在融会贯通中动态考查学生真实的阅读品质与阅读能力。
三、追寻言语之用
根据生活需要,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问题,让语文与生活无缝对接,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试卷第2题中的运用型填空,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会恰当运用古诗文名句;现代文阅读中的两篇文章,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联系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经验,在无形中融入“阅读即生活”的理念。第18题,以江心屿“诗之岛”的题字为载体,创设了“分享游览所见”的情境,要求学生根据特定对象进行介绍,融书法艺术、文化休闲与语言运用于一体。
命题作文“月亮离我有多远?”更是引导学生凝望审视自己的生活:
月悬高空,朗照千年。照关山万里,照庭院篱墙;照书中古人,照眼前你我。
请以“月亮离我有多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简单的导语配上“洗月亮”“登月”“月亮等我们”三幅意蕴丰富的图片,充满“召唤”意识,它努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积累,激活他们的言说欲望,帮助他们打开想象之门,拓展他们的写作思路。学生由此进行自我追问,观照并反思自己当下生活和生命状态,激发他们追求生活的真善美。
四、追寻评价之真
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采用“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的评分方式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阅读思维状态。试卷运用多种评价理论成果,探究与题目相匹配的评价方式。如第9题运用SOLO理论把答题思维过程分成“单一结构”“多元结构”“关联结构”“抽象拓展”四个层次,再对学生答案的思维层级进行确认,作出科学评价。试卷第17题采用等级量表方式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等级模式客观评分,有效缩小主观评价的模糊空间,提高评分的科学性。
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的命制,在坚守中反思,在反思中追寻。希望我们的追寻,能引领语文教学的方向,促进我市初中语文教学皈依语文学习的本真。
科学:凸显能力立意
2015年温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科学试卷的命制,延续了我市近几年的命题风格,试题立意鲜明、难度适中、图文并茂,突出综合性与时代性,同时又较好地体现了省教研室关于2015年科学学科学业考试试题结构改革的精神,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变化和创新,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能力立意的深化
今年科学试卷结构根据省考试说明要求有所调整,选择和填空题的分值减少至100分,而实验探究和解答题的分值增至80分,从而适当增加了对核心知识与能力考查的深度和广度,例如第22题金属活动性、第34题电功率的分析计算等试题的难度较往年有所提高。这样的命题立意既能给部分学科功底扎实的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又能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
二、开放性试题的创新
今年科学试卷首次在解答题中尝试采用开放性试题独立成题的命题策略,引领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核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分析、综合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第29题,通过让学生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竹子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和利用的具体过程以解释相关现象,应用SOLO评价的方法对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等级评价,以增强试题的甄别功能。
例:29.无风的夜晚,在竹子的竹壁上钻孔,有水流出,而晴朗的白天在竹壁上钻孔却没有水流出。无论晴朗的白天还是无风的夜晚,将竹子斜剖开(如图),发现竹子内的空心部分都没有水。竹壁中有丰富的导管,竹子的根系非常发达且有很强的吸水能力。
为什么无风的夜晚在竹壁上钻孔会有水流出,而晴朗的白天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请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解释。
三、教育功能的渗透
试卷中以“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科学史”等话题为试题情境设置相关问题,使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发挥自己科学学业水平之余,接受相关的思想教育,体现试题的教育功能。例如第17题、21题、23题、24题等试题。其中,第23题以“牛顿第一定律”形成的科学史为情境,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推理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科学定律的完善与发展过程,促进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例:23.“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经历了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等科学家不断完善的过程。
(1)伽利略经过右图所示的实验和推理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会一直运动下去。结合伽利略的结论写出图中各实验和推理的先后顺序: ▲ 。(用字母表示)
(2)笛卡尔在伽利略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牛顿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相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笛卡尔的观点有什么不足? ▲ 。
四、探究能力的溯源
今年科学试卷加大对实验探究的考查力度,与往年相比,虽然实验探究题在试题数量上减少了一题,但分值反而增加了6分。而且在实验探究题的取材方面更加重视回归教材核心实验,例如第25题“串联电路的特点”和27题“三大营养物质能量的比较”等试题,都是基于教材实验及其延伸的探究技能的考查,这种命题立意旨在引导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开展实验教学,以提升学生的探究技能,发展探究思维、培养探究精神。
综上所述,今年科学试题在考查知识与技能、学科思维与方法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试卷能较好体现水平考试和选拔考试的双重功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