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厉晓杭 北仑记者站 袁佳翊 通讯员 匡野
一双虎头鞋、一只纸风筝、一枚小糖人……这些儿时印象,往往能勾起多数人的回忆,而每个人都是在故乡丰富的传统文化浸润中成长起来的。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记忆似乎离我们渐行渐远。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些年来更是步履维艰。
甬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数百项。随着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普及,校园逐步成为非遗文化重获新生的新阵地,而青少年则成了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播者与传承人。
不应丢失的文化瑰宝
从老人到孩童,北仑梅山岛梅中村的村民个个都是“练家子”。
历经百年风雨,梅山岛尚武之风代代相传,并声名远扬。2009年,当地人引以为傲的“水浒名拳”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岛上居民外出经商、打工,习武之人渐渐减少,梅山武术正处于青黄不接的境地。
孩子,成为文化基因延续与传承的希望之所在。
早在2004年,梅山学校就把水浒名拳纳入学校课程,小学部每班每星期配有一节课。此后,梅山学校更是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成立传承基地,在基地开设武术训练室,并配备十一种兵器供课程使用。学校先后编制《水浒名拳梅山武术》和《梅山传统武术》等系列教材,为孩子们提供科学的理论示范。
水浒名拳第六代传人傅信阳,是学校的专职教练。他说,18世纪末,梅山岛上的居民深受倭寇侵扰之苦,为了抗击倭寇,居民聘请了武艺高强的武师来岛上教功夫。随着演变与发展,梅山武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水浒名拳’有五六种传统拳术和十多种器械套路,武术招式短小精悍,经常出其不意便把对手制服。”
梅山学校有关负责人贺旭军介绍,为挖掘、整理和抢救“水浒名拳”,学校从社会各界寻求支持,岛上很多爱好武术的老人以义工的形式,加入到学校课程的教学与开发上来。
“越传统的东西,越不能丢失。”傅信阳说,他10多岁便开始练习武术,把梅山武术发扬光大,可以说是他一直所追逐的梦想,如今他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市179个市级非遗项目中,已有36个传承基地放在学校中,包括传统手工艺、传统戏剧、民间文学等。如“奉化布龙”在奉化尚田镇中心小学、奉化高级中学都设有传承基地,“澥浦船鼓”传承基地设在镇海澥浦中心学校。“宁波农谚”的传承基地设在鄞州区高桥中学,高桥中学根据退休教师庄兆明编著的《宁波农谚》一书,对初一段学生进行宁波农谚教学。
非遗技艺融入生活
由于地域性强,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为大众所熟知,陷入失传的境地。让非遗技艺融入日常生活,已迫在眉睫。
虎头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乐翠娣的徒弟张燕受北仑职业高级中学邀请,参加北仑职高虎头鞋社团教学活动。没想到,去年一年,学生们竟用这项“技能”创造了5万多元的营业收入。
北仑职高虎头鞋社团成立已经4年有余,现有学生成员30多人。“虎头鞋色彩鲜明,手工精致,得到很多人的喜欢。”张燕告诉笔者,自己传承了师傅乐翠娣的技艺后,把传统手工与现代教学相结合,悉心指导学生制作虎头鞋。而学校为了鼓励学生创业,每月都会向社团“定制”礼物,送给当月生日的老师。英国兰德里洛学院国际部访问北仑职高时,虎头鞋被作为伴手礼,送给了外国友人。
胡维波是北仑区一名小学教师,也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碶民间剪纸”传承人。受奶奶影响,她从小热爱剪纸,作品多次参展、获奖,辅导的学生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各类剪纸比赛,并获得金奖、一等奖等百余项奖项。
早在1998年,高塘学校正式开设剪纸课,聘请胡维波当剪纸老师,并于2002年将剪纸教学纳入校本课程,编写《剪纸校本教材》,目前该课程已入选省精品课堂。
从简单的纹样,到团花、蝴蝶这类平面剪纸,再到花灯这样的立体组装……近几年来,为了使剪纸课程更加生动,胡维波四处求教,吸收各种民间艺术的精华,从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着手,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循循善诱,把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
胡维波说,不同的创意,就会产生不同的图案,就如一个花灯,需要12片剪纸组装,每个看似相同却又不同的图案组合在一起,就别具一格了。“这些技艺,是真真切切可以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其实离普通人并不遥远。”
同为剪纸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剪纸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其培认为,剪纸是民间工艺,是以民俗为基础的,是装点生活、寄托民众精神的一种工艺品。“民俗文化需要弘扬,但更应该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剪纸装点人们的生活。”
让传统文化创造更大价值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授何镇飚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研究,也承担着宁波市社科基地相关课题研究,去年,他曾带领百余名学生参与过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调查。
“我们参与调研了68个非遗点,每一个点,我们都出了推广策划书。”何镇飚说,非遗传承提的最多的就是生产性保护,这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需要多元主体的投入和建设,比如高校、社区,甚至媒体都可以参与进来。
他认为,学校是非遗文化传承非常好的一个基地,可以让学校与非遗传承人进行结对互助,让非遗文化得到广泛传播,甚至可以生产相关产品,让宁波元素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我们正在筹备建设‘宁波传统文化知识库’,守护文化DNA,希望让传统文化广为人知,并且创造更多价值。”
而2011年6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第三十四条“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规定,也明确界定了现代化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具有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义务。非遗的传承与传播,已上升为全民职责。
“民族瑰宝不能丢,我们应该营造尊重民间艺术、民间艺人的氛围。”张其培认为,政府应该给民间艺人搭建多方面的平台,可以创造条件建立基地、工作室等,让民间艺人有展示的机会,同时也要做好下一代的培养,让民间艺术感染更多人。
为了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北仑区率先进行了探索。目前,北仑区分别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高塘学校、梅山学校、九峰幼儿园设立了非遗教学传承传播基地,把非遗项目植入校园,让非遗文脉在校园绵延。
笔者了解到,目前仅宁职院便已入驻9个非遗项目,并开设了民间文艺专业,累计培养剪纸、舞龙等非遗人才1200余名。学校建立的舞龙舞狮队不仅在北仑城乡扎根,而且在国家、省级比赛中多次获奖。
与此同时,北仑职高也设立了非遗综合传承基地,聘请当地非遗传承人为校外指导教师,定期开展常态化教学。北仑职高还组织骨干学生组建成立了君传非遗创业工作室,开发出虎头鞋、香袋、剪纸、漆画等工艺产品,并在校园、旅游景点、网上销售。而表演类项目,则利用企业、社区、旅游景点等平台,走上了商演之路。下一步,北仑职高还将鼓励工作室加强非遗文化和企业产品研发生产的对接,用传统文化创造更大的价值,提高学生创业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