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爱心循环”新航程

来源:宁波日报 2016年02月03日 星期三 发布时间:2020-12-09 浏览量:13

本报记者    陈朝霞

海曙区记者站  毛一波

位于周江岸路东首的海曙区公益展品展销中心是一个温馨的200平方米空间,里面琳琅满目地陈列着各类精美的公益产品:灵巧的挂件、质朴的布艺包、有设计感的手绘T恤、精致的手工编织毛衣、颇具功底的油画作品……这不是普通的小店,这些产品来自海曙区28家公益“创客”,而产品的销售利润除了留下10%作为运营成本,其余返回给公益“创客”组织,用于公益的再循环。

28家公益“创客”其实只是海曙区1645家社会公益组织的“冰山一角”。“近年来,海曙区社会公益组织发展迅速,数量种类繁多,社会参与度高,它们经历了自娱自乐到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发展过程,已成为海曙区扶危济困、互帮互助,缓解社会矛盾、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有力助手。”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裘丽萍告诉记者。

驶上爱心奉献的快车道

在海曙区众多的公益组织中,可以看到“爱心”、“奉献”、“助困”、“帮扶”等关键词,获得中央财政拨款的全国首家公益编织站———白云街道牡丹社区恒爱公益编织站,可算得上是其中的“明星”。

“虽然编织站的成立源于偶然,但是‘恒爱’两字却是我们一直的信念。”编织站负责人严婉贞告诉记者,2012年,恒源祥公司因为约250公斤毛线受潮不能用于销售,于是征集一批会编织的爱心人士将毛线编织成毛衣,捐赠给需要的弱势人群。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这批毛线变成超过200件爱心毛衣“飞”到了需要的人手中。由此,牡丹社区恒爱公益编织站于2013年成立。

编织站的编织人员多为下岗失业人员、低收入家庭成员以及残疾人、退休人员等,而受助的对象则包括敬老院、福利院、贫困山区的老人、孩子等弱势人群。两年多来,编织站已发展到300多人,受益的人群达到7000人次。“帮助弱势人群就业,再将爱心奉献给弱势人群,实现了爱心的循环。”严婉贞感到很自豪。

海曙区驶上“爱心循环”快车道的公益“创客”可以数出很多。白云街道安丰红玫瑰手工坊从单一的民间组织活动,发展为多样化形式教学、联谊的志愿者团队,他们制作手工艺品,帮扶空巢独居老人和困难群众,同样实现了给下岗工人解决就业和给需要的人群送去温暖的“双赢”。云乐社区添翼工作室则致力于服务社区残障人士,不仅提供日间照料、帮助残疾人康复等服务,还为残疾人提供劳动技能、生活技能培训等,帮助庇护就业,实实在在地为智障成员家庭减轻压力。

收获充满欢乐的新生活

在近日举办的海曙区残疾人手工艺品助残拍卖会上,出自五谷画坊创意助残中心一位先天听力障碍的残疾人之手的版刻作品《天一阁》受到追捧,这让“五谷画坊”负责人莫益民充满惊喜。从2013年“五谷画坊”创立伊始,这样惊喜总是让这里的残障人士内心充满着欢乐。

性格内向的小杨先天性重度耳聋,从宁波市聋哑学校毕业后来到“五谷画坊”,在这里,有艺术天赋的她在被邀请而来的中央美院老师的指导下,很快能进行独立绘画、版刻,作品深受欢迎。渐渐的,郁郁寡欢的她变乐观了、更自信了,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

如今,“五谷画坊”内其他4名残障人士和小杨一样,经过刻苦学习和辛勤努力,收获了累累硕果。他们接到了很多原创设计订单,有为宾馆大厅作画的,也有为政府对外宣传设计明信片、包装袋等政府购买服务;他们制作的版画雕刻作品被宁波市旅游局看中,被带到外省乃至国外,成为宣传宁波的“名片”;他们受邀参加很多创意集市,作品总是受到专家和市民的好评和追捧;现在,他们有了一份固定收入,实现了自食其力。

而同样感到快乐和自信的还有添翼工作室的10多名残疾人,遇到烦心事,有人可以倾诉,还能听听心理专家的讲座;身体不方便,有人帮助康复;春暖花开的日子,大家走出家门到象山松兰山、奉化滕头村、杭州等地旅游散心;每逢节假日,还可以参加趣味小游戏、运动会等文体活动。“我们获得了帮助和尊重,也学会了助人自助,更知道存在的价值。”工作室负责人陈宗世为自己的弱势“草根创客”感到欣喜。

打造公益循环的“造血站”

处于成长期的海曙公益“创客”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大多数公益‘创客’局限在社区、街道之内,缺乏面向市场、开拓市场的计划和路径。”莫益民直言,公益“创客”本身是弱势群体,场地、设备是零基础,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公益创投基金,又不像企业那样有着严格的管理流程,“只有拓展视野,培养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做大做强。”莫益民说。

这两年,莫益民领着“五谷画坊”一直在探索,他先是考察了市场,了解市场对工艺品的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有本土元素的旅游产品、针对年轻消费群体的时尚产品和针对同学聚会等的纪念产品等。“以市场为导向,打通市场和销售的‘任督二脉’,才能实现公益+艺术+助残的良性循环。”莫益民表示。

恒爱公益编织站则运用“社会企业”的模式运作,产品除爱心捐赠外,还通过义卖拍卖、企业认购、商场寄卖等方式进行“销售”,从而积累公益基金,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公益资源的可循环利用。“我们会定期邀请手工编织技师对编织人员进行技术指导,经常组织创意编织大赛,并注重根据时下流行款式和市场需要,开发新产品,还推出了私人定制。”严婉贞说。

“现在,通过他人造血或者坐等受助群众上门已经无法满足公益‘创客’发展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造血,自我生存和发展,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群。”裘丽萍透露,海曙区正在打造全市首条公益一条街,集聚有市场的公益产品、引领市场的公益人才和有品质的公益服务,让公益“创客”组团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