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市8家城市书房将集体亮灯对外开放。短短两年多时间,我市共建25家城市书房,实现了四区全覆盖,为市民提供了精神文化空间。
今年1月-11月,全市原15家城市书房接待读者101万人次,外借图书442738册,办理借书证19886张,图书外借率达230%,其产生的服务效益相当于一座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的中型图书馆。
“今年城市书房有不少新变化。”市图书馆馆长胡海荣介绍,城市书房的社会力量参与度越来越广,从企业免费提供场地到装修公益设计的引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城市书房的建设中。此外,今年还制定了图书物流配送方案、借阅设备巡检暂行条例、年度绩效考核标准等文件,取得“城市书房”注册商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与市标准研究院合作制定《城市书房服务规范》的地方标准文件,推进城市书房项目标准化。
温州“城市书房”是以24小时自助实体图书馆为馆舍基础而创建的一个全开放、不打烊、高品位的城市阅读服务体系。从2014年4月,我市第一家城市书房——县前分馆开放到如今全市25家城市书房覆盖四大区,那一个个几乎彻夜亮灯的书房成为这座城市书卷气息最浓厚的地方。
纵观城市书房,它们设计别致,大多建在人流密集的临街处一楼,体量不大,每个书房二三百平方米,但装修别具一格,简约、美式、中式等各展风情。每个书房配置8000册-30000册书籍,图书种类每周定期调配。“城市书房”几乎没有管理人员,完全采取信息化、电子化管理手段,阅读者可凭市民卡或借阅卡进入,实现办证、借阅、还书等全自助服务。安全及卫生管理除采用摄像头监控外,由附近单位的保安兼顾,整理书架及保洁工作则由市民志愿者完成。城市书房开门迎客两年多,每天来者络绎不绝,甚至出现一座难求的盛况,不少读者通宵达旦地在这儿度过了一个个读书之夜。“这里比家里的书房更有阅读氛围,我每周都会来三四次。”市民王哲仁这句话,代表了多数人的心声。
然而,更有城市书房的人和事直击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带:有失意青年在书房里找回自我;有少年彻夜为陌生人守住一个位置;有书友因为同一本书而成为朋友;我市文化馆文化干部还以城市书房为切入点,创作了小戏小品——《都市里的那盏灯》,讲述发生在城市书房里的动人故事……
或许,温州城市书房真正的吸引力在于“未知”:我们不知道自己在书房会遇到什么,无法预知未来的书房会变成怎样。但其实在内心深处,我们只是希望,这些未知中不缺乏人与书、人与人的相遇和相知。而作为一个城市精神领域的“入口”,人们从这里进入文化、艺术、教育,甚至旅游的领域,业态的聚合、链接和共赢,也许会是书房未来的一个模样。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这样评价:温州的城市书房是与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布局、环境和服务的转型升级,改变了城市以高大上的中心图书馆为重点的建设格局,适应了人们追求品质生活和优雅阅读环境的愿望,同时又以优越的环境、现代化的服务、方便的利用条件显著提升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益,引领了我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