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康宝 文
屋子不大,塞满了近千件清代至民国的古老民俗生活器具;家不富有,十多年来,人家收藏古董,他却坚持收**俗生活器具,耗尽家财。人生的暮年,他热切期盼能创办一个民俗器具文化展览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老物件特有的乡土文化底蕴。他就是泰顺县雅阳镇64岁的老人欧祝斯。
一根拐杖开启收藏之路
欧祝斯退休前在乡镇企业工作,却爱上了民俗器具收藏,迄今十多年来,他的收藏成果颇丰,粗粗罗列,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食品器具有年糕模、谷印、米印、米斗、饭甑等;生产器具有箩筐、扁担、渔具等;洗涮类的有脚盆、脸盆、喷壶等。欧祝斯说:“这些物件虽非古董,却也很有意义,它们属于民俗生活器具,每一件都是时代变迁的最好见证,当然更重要的是,每一件器具都是乡土文化最好的教材。”
说起这些收藏,都源于一根铜拐杖。2000年左右,欧祝斯去毗邻雅阳镇的福建福鼎办事,偶遇路边摊上出售一副铜质拐杖,造型新颖,工艺精美,长柄上还雕刻着102个“福”字和102个“寿”字。欧祝斯想到老父亲70多岁,走路腿脚不方便,便有心买下给父亲用。
“我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因‘福寿’字样寓意好,再加上拐杖长柄上雕有如此多的字,实属罕见,当即就花了15元买回。”欧祝斯说:“谁知父亲后来一直没用,他觉得还是木拐杖好,不喜欢铜拐杖。无奈之中,我只好把铜拐杖当成了收藏品。也是从此开始,我对民间民俗器具所蕴含的乡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了民俗生活器具的收藏之路。”依靠亲朋好友提供线索,他跑遍了泰顺县境内大部分地方。
为木米碾先后跑了四次
机械不发达的旧时社会,农村稻谷脱壳离不开米碾,常见的多为石制米碾。但是欧祝斯却收藏有一个木质米碾,高如桶形的米碾分上下两片,上下接口处有规则的密齿,磨盘转动时,脱了壳的米从这些口中出来。为了收藏这只木米碾,欧祝斯先后跑了四次。
“那时我得知雅阳镇附近的柳峰有户人家有只木米碾,担心对方得知购买是为了收藏而漫天开价,我先是委托中间人当说客,许诺一旦成功就付给报酬,可是中间人努力了几次都没成功。别人劝我,一个烂木头有什么好稀罕,不要也罢。但我没放弃,亲自上门连跑四趟,最终打动农户,以2000元的价格转给了我。”
欧祝斯说:“很多人嘲笑我,花大价钱买个木头回家,可我不那么认为,因为很多人从没见过木碾子,有了它,我收藏的民俗器具无疑又多了一个品种,以后若能开个展览馆,内容也就丰富多了。”
茶米油盐类皆齐全
民俗文化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同样,欧祝斯的收藏品涉及茶米油盐、锅碗瓢盆、文房四宝等等,种类繁多,其中一些收藏品就连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没见过。比如茶罂,估计大部分人都没听说过,这是专门用来长期储存茶叶的器具。欧祝斯就收藏着一只茶罂,用杉木削皮、层层粘贴制作,表面绘有花纹,虽然经过多年的时光,但是制作手工相当精良,外观依然完好无缺。
泰顺当地有一首民谣:“泰顺三件宝,火笼当棉袄,火篾当灯草,地瓜丝吃到老。”为了让更多的当地年轻人熟悉 “泰顺三宝”,欧祝斯曾深入乡间,搜集到了大大小小的多种油灯盏,甚至还找到了土制火篾笼。如今一旦遇到好奇的人,他就主动演示给大家看。
罕见的清代官帽笼
用应有尽有形容欧祝斯收藏的民俗器具,并不为过。当看到他家中一对六七十厘米高、下圆上尖、锥形的竹编器具时,笔者以为是装米用。谁知欧祝斯笑着说,这是清代帽笼。
古时,但凡有些地位的官员都要用专门的配套器具——帽笼装帽子,一来防止帽子变形,二来是出于对头衔官帽的尊重。欧祝斯收藏的官帽笼中有个清朝嘉庆年间的,迄今已有200多年,原为欧氏祖辈中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所用。当时,根据别人提供的线索,他特意赶到对方老屋的阁楼里,翻箱倒柜找到它。
甘守清贫不抛售藏品
欧祝斯以前在乡镇建筑企业工作,企业散伙后,收入没了来源。家在闹市街上虽有店面,却被他用于放置搜罗来的民俗器具,没有租售。在可谓清贫的情况下,他搜集购买民俗器具,无疑得咬紧牙关,才能将爱好坚持进行到底。
一些外地的收藏爱好者了解到欧祝斯的拮据,都愿出重金购买其藏品,他硬是没答应,因为他担心,民俗器具不同于古董,它代表着乡土文化,一旦卖了,再想收全就难了,而且他还想办一个民俗展馆,物件若是不齐,就实现不了办馆的心愿。一次,有位外地客商找到欧祝斯,好说歹说,他才让出一个石雕秤砣。“本来不想放手,可人家大老远跑来了,总不能空手而归,再说,同类的秤砣我有多的,想想就让了一个给他,不过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我是坚决不会答应的。”欧祝斯对此耿耿于怀。
凭借个人的爱好,欧祝斯一点点地将散落在民间的民俗器具“搬”回家,面对丰富的乡土文化,他如今唯一的心愿就是开设一个民俗器具展览馆,既可作为乡土文化教育基地,又可当作地方旅游窗口,向来来往往的游客展示和介绍灿烂的乡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