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改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图为温州瑞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忙碌的生产线。
提要
仅在“年新增汽车发动机20万件铝合金缸盖、缸件精密铸件”一个技改项目上,温州瑞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最近就拿到1000余万元的技改补贴。对于年技改投入2亿元的项目,这是一笔不小的补贴比例。
瑞明的例子,是温州企业享受政策红利的一个缩影。
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两度召开振兴实体经济大会,提出了“民营经济是本,实体经济是基,中小企业是源”的理念,打出了振兴实体经济的“组合拳”,形成了服务企业的“大合唱”——在宏观战略层面,市委召开十一届四次全会作出全面实施“十大举措”的战略部署;在具体操作层面,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颇具含金量的“1+X”政策、助企强工“新十条”等系列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在组织保障层面,明确涉企优惠政策五项纪律要求。
解读这套政策“组合拳”会发现,这些政策紧紧围绕着振兴实体经济、推进赶超发展的目标而制定,从发挥温州的产业集群优势、温商群体优势、发展空间优势、体制改革先行先试优势等方面入手,志在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破解在产业结构、生产要素、体制机制以及发展软环境等方面的现实困难。
一系列政策,逐渐引发出“洼池”效应,激发出企业兴实体、强实业的信心和决心。
本报记者
林乃鹏
1
春之播种
利好政策
注入强心剂
每一次振兴实体经济新政策的出台,总能给企业带去不小的惊喜。
在日前召开的第二次全市振兴实体经济大会上,当听闻手头的一叠资料包含市政府关于助企强工的若干意见时,千余名企业家瞬间引起一阵小激动,翻阅文件的哗哗声急切响起。
吹响“集结号”,奏响“最强音”!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大手笔抛出一系列振兴实体经济政策,全力打造温州民营经济“升级版”。
去年9月,我市召开第一次全市振兴实体经济大会,打出了振兴实体经济“组合拳”,出台了振兴实体经济“1+X”政策,即以《关于进一步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意见》为主轴,从网络经济、小微企业创业园、企业整合重组、驻企服务员、落实涉企优惠政策等多方面入手,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多重难题。
“1+X”政策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统筹各方面资源要素振兴实体经济的决心——支持小微创业园建设政策全新出台,七大扶持政策同步跟进;土地利用新政实施,除鹿城、文成、泰顺、温州生态园外,其他县(市、区)、市级功能区,每年新增建设用地要有40%左右用于工业;企业整合重组政策全面加强,在税费减免、新增税收奖励、土地处理等问题作出具体规定……这其中,全市建立驻企服务员制度成为一大亮点,干部与企业的“一对一”结对,为企业送上了面对面的服务,破解了政府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问题。
时隔半年后的这个春天,就在温州经济回暖向好中,今年第二次全市振兴实体经济大会于3月召开,助企强工的新信号在释放: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工业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与《关于助企强工的若干意见》,带来新的政策红利。
拿出真金白银,力推“三转一市”,加大企业规范提升发展培育的力度;针对困扰企业发展的错综复杂的担保链,用破产审判、整合重组、寻求银行支持、调整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等“四把剪刀”剪断企业担保链……此次助企强工“新十条”成为“1+X”政策的“加强版”:在原有关涉工惠企文件继续执行的基础上,给出了更大的技改补助力度、工业供地力度、龙头企业培育力度等政策红利。
强而有力的政策,表明一种态度:我市高度重视支持民营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充分尊重企业和企业家;强调一个理念:为企业排忧解难就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传送一个信号:党委政府就是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绝不会让企业孤军奋战。
2
春之行动
政策支持
为投资“壮胆”
原来至少需要4个人同时干活的4道清洗工序,如今只要一台类似全自动洗衣机的清洗机就能完成——在瑞安市汽摩配产业基地,温州瑞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技改带来的提效提速,为企业生产注入了新的“马力”
。
这是瑞明公司实施“年新增汽车发动机20万件铝合金缸盖、缸件精密铸件”技改项目的成果。去年,瑞明公司加大技改力度,投资2亿元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自动化精密生产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然而,对于企业来说,技改的投入意味着投资成本和流动资金的双重压力。虽然瑞明公司的去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但是面对这么大的技改投入,也难免有过顾忌。好在政府对“机器换人”等技改项目的补助政策,对企业技改给予了极大支持。
加大对“机器换人”的财政奖补力度,是全市各地实施的最具分量的一大政策。瑞明公司所在地的瑞安市,政府每年安排实体经济奖励补助资金2亿元,其中技术改造资金补助标准最高由原先的8%提高到15%,单个项目补助金额最高由原先300万元提高到1000万元。
政府的补助政策,增添了企业技改的“底气”,成为企业转型的“加速器”。
就在公司技改项目一边进行的同时,1000多万元的政府技改补贴也逐步兑现,保障了企业资金周转之需。公司副总经理戴光永说,工艺的升级使企业整体生产效率提高了30%以上,更重要的是,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市场上逐渐成为国际进口产品的替代品。
“政府的扶持政策给快速发展的瑞明既带来了物质支持,也带来了精神关怀,这让企业扩大投资壮大了胆量。”戴光永说。
一组数据显示,在政策红利效应下,技改创新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去年全市工业技改投入344.94亿元,同比增长37.6%,直接带动企业产能显著提高。
透过这“一招”,很多人看到了政策组合拳的“聚合反应”。一份针对102位温商的调查显示,随着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近四成的温商感受到政策的“强心剂”作用,已回温投资或增加在温投资,还有18%的温商萌生投资念头。
3
春之效应
政策洼池崛起“两大回归”高地
度过严冬,春风化雨,万物复苏。对于温州实体经济而言,何尝不是这样?
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的振兴实体经济政策,为温州实体经济破开冰封的发展局势有力地帮了一把,促成其早日迎来春暖花开,这正是政府“有形之手”在经济发展中的有限有为、有效作为。
这种作为的效应,彰显于那一串串充满希望的数字——2013年,在全市2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增速比上年提高的有18项,在全省位次前移的有12项;全市工业经济反弹比较强劲,今年1至2月份,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4.8亿元,同比增长22.8%;“温商回归”马力十足,去年全市到位内资410亿元,增长94%,总量超过前三年总和。
利好政策多管齐下,促进温州经济筑底回暖,带来了企业信心的回升。去年9月以来,全市企业家信心指数已提高了3个百分点,重回“相对景气”区间。
从攀升的企业家信心中,从一批批在外温商考察团络绎返乡考察投资中,我们不难看出,振兴实体经济的系列政策已形成洼池效应,正吸引着实体经济回归和温商回归“两大回归”向温州汇集,并在期间崛起“两大回归”高地。
当然,让一整套政策真正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还需要各级政府更加“给力”。
市委党校教授朱康对建议,在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之后,不能坐看发展,还需要跟踪研究其后期效果,需要实时跟进、不断改进。上海市工商联温州商会名誉会长杨介生则希望,政府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让政策转化为项目、资金、投资,真正促进其落地、开花、结果。
这是春的期许!这个春天,是播撒更大希望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