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让城镇低效用地“地尽其用”

来源:温州日报 2014-08-26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9 浏览量:12

本报记者 李中

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温州,900多万常住人口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20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城市规划建设又主要集中在200多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局部区域人口、产业过度集中,空间承载压力巨大。

受制于土地瓶颈,前几年许多温州企业大举外迁,资金亦随之外流,发展不能承载土地制约之重。如何破解土地瓶颈制约?自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全力争取下,温州被国土资源部、省政府列入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为破解制约发展的土地瓶颈问题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今年6月底,温州率全省之先制定十大政策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通过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提高土地使用率,开启高效用地“2.0版”新模式。

土地再开发

矿区变身小微园

作为全国民营经济发源地,温州每年的用地指标缺口很大。仅瓯海区,每年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到区里不到1000亩,而建设用地则需要几千亩的用量。

温州未来的发展空间哪里来?

除了围垦造地,那些长期以来形成的闲置和低效用地,给了温州眼光向内的“灵感”。

所谓城镇低效用地,是指城镇中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的存量建设用地,主要为旧村庄、旧城镇、旧厂矿。

摸了一遍家底,温州的信心更足了:全市共有34.8万亩城镇低效用地,仅市区就有13万亩。用地潜力巨大!

“这是笔巨大的土地财富,若是利用好了,就等于为温州再添将近十年的建设用地指标。” 温州市国土资源局一位工作人员说。

路过永嘉县瓯北珠岙村的人,无不被立在路旁高大广告牌上的小微创业园靓丽的规划图所吸引,这里曾经是脏乱差,违章建筑集聚,是城市形象的烂疤;浑浊的水源,和高铁沿线的优美风景相映,显得极不协调。

仅仅用了一年时间,珠岙村彻底摘掉了矿区“脏乱差”的帽子。取而代之的,是一马平川的土地,招商引资项目可随时落地。

按照规划,占地面积115亩旧厂矿将变身为由3-5层的标准厂房和6层以上的商务、研发、生活区的小微园。依托瓯北泵阀之乡的产业优势和珠岙村中国童装村的区位优势,以泵阀制造、童装生产小微企业为主要培育对象,重点扶持特种用途的泵阀、新型面料的童装企业的发展。

“以前这里脏乱差,不少采购商来考察,都被‘吓’跑了。”余章龙是永嘉瓯北朱岙村一阀门企业的老板,当得知企业所在地的要建小微园,思虑再三后无条件拆掉了自留地上的500多平方米违建厂房,面对同行投来不解的目光,余章龙心中自有一个大算盘:“建了小微园后,道路、厂房、办公楼、研发中心、职工宿舍、公共食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企业发展肯定有了保障。更关键是这片区域建成后,将集中入驻流程装备、精密铸造等与当地原有的阀门优势产业相关的企业,引来了产业链上的企业,阀门销路更广了。

再造新平台

换来发展新空间

按照温州市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到2020年全市再开发利用城镇低效用地的数量,将达到约15万亩。

这些低效土地改造后怎么用,温州有了清晰的指向:通过走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一个子”,走活城市和产业转型发展“一盘棋”

“大量传统低端产业目前已失去了以往的优势,既污染环境又浪费土地资源,亟须转型升级,而低效土地再利用,无疑是个支点和契机。”温州市国土资源局用地处负责人说道。

以龙湾区蟾钟工业区为例,经过30年的发展,当地积累了以铜业、皮革制造等为主导的产业优势。但是,这种高能耗低产出的落后产业,让当地不堪重负。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由于历史积累,形成了大量的‘厂中厂’,违法建筑占了近2/3,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非常大。同时,受国际国内市场影响,不少企业发展也难以为继。”

借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对旧工业园区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成了当地政府改变城乡面貌和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

瓯海经济开发区梧田片区改造是当地初见成效的项目之一。通过与大学科技园创建相结合,该片区成功实现了由低层次工业向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以及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的转型。政府承租后统一招租各类企业,成功引进浙江国智、上海必维、温州华意等企业,经过当地统计部门的测算,原先亩均产出不到200万元,现在达到了500万元。

“过去从未有过产业布局,也少有城区整体规划,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产业散乱无章,亩产率不高,一些制革、电镀、造纸等高污染的家庭作坊成为了城市的伤疤。”温州大学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华认为,低效土地开发利用,不仅是简单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问题,更是在抓环境、抓发展、抓转型,是一举多得的措施。

居住好环境

城乡旧貌换新颜

根据温州相关规划,这些低效用地,今后可以改为居住用地、公园绿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工业用地等。

比如,涉及温州市区中心区的一些旧的村庄、旧厂矿,今后用地主导功能性质将改为居住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等为主。记者了解到,在温州市区的首批低效用地的规划中,改为居住用地比例约六成。

在鹿城区南塘街片区,曾经是破旧厂房与住宅“混居”的城中村,如今成了当地的一张“城市名片”。通过改造升级,一片940亩的低效地建成商业配套14万平方米,建成地下空间21万平方米,腾挪出占总用地66.8%的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投入产出率达到145%。

走进这个片区,河水环绕,公园葱郁,熙熙攘攘的商业街繁华而秀丽,崭新的居住区更是散发浓浓的江南气息。对比前后变化,不少老温州人赞叹道:“这里不仅环境美了,老百姓的心情更舒畅了。”

村民沈永江说:“以前这里是典型的城中村,脏乱差随处可见,改造后的南塘街片区还修建了小公园,小区的周边环境整治一新,闲暇之余,时常会和老伴在附近公园和街区逛上几回。”

与沈永江一样,体验着“城里人”幸福感的,还有瑞安市锦湖街道牛伏岭村全体村民。通过连片开发的方式,提升高速出口环境,目前牛伏岭村65亩低效用地将建设成集商住、休闲公园、公交始末站为一体的综合型项目。

如今,行走在温州市区城乡接合处和老工业园区,旧村改造,“三拆一改”和“退二进三”改造项目不时会映入眼帘,随着一座座违章建筑和低小散的小厂房被拆除,温州未来高效集约用地新版图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