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岳松
改革开放35年,是温州模式形成、发展、创新的35年。温州模式的形成过程也是邓小平理论在温州实践探索的过程。温州模式是坚持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温州成功实践的结果。
一、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激活了温州人自主创业创新的活力
温州模式是被逼出来、干出来、放出来的。在温州经济发展模式的背后,隐藏着敢于创新的思维模式。改革开放后,这种思维模式进一步得到激发。
1、温州人自主创业的缘起 温州人多地少、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国家投资少,制约着温州社会经济发展。1984年,全市人均耕地只有0.41亩,仅为全国人均1.5亩的四分之一。到1978年,国家对温州的投入累计只有5.95亿元,人均才88元,是全国人均水平的七分之一;国有工业只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5.7% 。传统的商品经济意识和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基因,成为激发温州人自主创业的动力。“走出去”成了唯一的生存选择。
2、温州人自主创业的艰辛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温州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从事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9年至1981年间,乐清柳市一带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的企业和一批先富起来的能人,引起一些争议。由于“左”的思想远未完全消除,1982年柳市的“八大王” 被判刑,农村经济急剧下降。
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阐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温州人将这一普遍真理结合温州具体实际,闯出一条发展经济的新路子。1983年到1984年“八大王”宣布平反,解除了群众的思想顾虑,有力地推动了温州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
3、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激发了温州人“敢于人先的创业精神”
1983年,温州家庭工业和村办工业产值达10.58亿元,比1978年增加8倍多,成了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1984年,民办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39%。据温州十大商品基地统计,其周边农民年人均收入500元 。
1987年邓小平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给基层自**,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同年8月29日,邓小平担心“一搞改革和开放,一搞承包责任制,经营农业的人就减少了,剩下的怎么办”? 温州人凭着“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到全国建商场、办企业,为全国闯出了大就业之路。邓小平所担心的怎么解决剩余劳动力出路的问题在温州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二、邓小平理论培育了温州模式
温州发展市场经济,一直备受姓“社”姓“资”的困扰,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在探索创新中形成了“温州模式”。
1、温州经济发展引起争议,在争议中探索“温州模式” 从19*******的风波到1992年初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之前,温州的改革进入低谷期。
尽管邓小平早在1983年1月12日就指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到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同志再次强调:“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温州的实践证明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1985年,全市国营工业生产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集体工业增长45%,而村及村以下工业、个体及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长81.4%。为此一些同志对温州经济发展的方向产生忧虑:温州经济是不是“私有化”了?争论越来越激烈。
1985年5月12日,“温州模式”首次出现于《解放日报》的头版头条位置,《乡镇工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并配发了题为《温州的启示》的评论员文章。随着“温州模式”的公开宣传,全国很快形成了一股“温州模式”热。这给温州带来了名声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
1989年8月至1991年7月,国务院研究室针对干部群众给中央和《人民日报》写的3封信,四次分别派员来温州调查。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不能说‘温州模式’就是资本主义……”
2、“温州模式”符合邓小平理论 1992年一二月份,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深刻阐明了“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邓小平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月20日至22日,温州市委在认真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后明确指出:温州的发展是符合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温州姓“社”,不姓“资”。同时提出要抓住有利时机,实现深化改革的“三个突破” ,办好扩大开放“六件实事”。
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温州模式”获得认可,对温州姓“社”姓“资”的争论也结束了。走过是是非非发展道路的温州人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3、输出和引进人力资源,积极发展温州人经济 20世纪80年代,温州人到了那里,市场就建到那里,在全国形成了温州店、温州村、温州街、温州城。如今200多万温州人在全国和世界各地建立了1000多个商品市场,60余万家公司,构建了一个国际性的营销网络;还在全国建立温州商会209家,形成了一个从商行天下到善行天下新的企业家人才群体。 同时,300多万新温州人涌入温州,在实践中掌握一两门技术后回乡创业,发展了当地经济。在输入和引进的互动中,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先富帮后富”的义务。
三、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温州实践的几点启示
改革开放35年来,温州总结积累了不少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给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1、走邓小平理论与温州实际相结合之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温州在改革中,坚信马列主义,坚信自己走的道路虽然曲折但没有错,最终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得到肯定。温州的改革取得成功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就是因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用到自己的实际中去。” 终于闯出了一条适应中国广大地区经济发展的“温州模式”。如果离开了本国本地的实际,机械地去套用,那就会造成严重的失误和挫折。
2、“温州模式”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作出了贡献 改革初期,温州农村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联合经营的合伙企业。为规范企业管理,1984年温州市政府在苍南桥墩啤酒厂搞了第一个股份合作试点。1987年市政府先后出台报批了中国第一份地方性法规《温州私人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和《关于农村股份合作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条例、规定提供了参考。温州率先探索的股份合作制经济,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得到肯定,被誉为改革中的新事物。
温州对中国经济的最大贡献,当然不仅在于它建市场、办私营企业,而是做了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一件大事:它在自己发展中真正把生产力放到第一的和支配的位置;不仅在种种阻力中敢于冲破了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的禁区,更是冲破所有制理论上的禁区。
温州的实践创新,为广大理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素材,同时也培育了一大批理论工作者。据不完全统计35年来,研究温州经济方面的专著达上百之多,不少专家学者冲破理论禁区、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3、“温州模式”引领中国步入小康社会 在温州这块几乎没有自然资源优势的土地上,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凭着温州人精神,以改革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创造奇迹,使温州成为中国最有生机和最富活力的地方之一。
温州模式是温州人把邓小平理论和温州的实际结合起来,艰辛探索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的结果。一时间在全国出现温州热,全国各地纷纷到温州招商引资。温州成为中国改革的“伊甸园”,改革者朝拜的“麦加”。温州模式不但在于发挥了民间力量,看到市场的力量和社会分工合作的力量,而且在于把市场经济的种子撒向了全国各地,并且开花结果。 温州模式深远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温州的改革之路,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
4、观念是财富,创新是出路 在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各级政府以“三个有利于”为标推,“先放开后引导,先搞活后规范,先发展后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促进市场主体的发育和市场机制的完善。
温州人更新观念,走南闯北,不仅为我国广大地区的市场经济发展输出人才、带去资本、传授技能,尤其在温州人的示范带领下,全国不少地方学习借鉴温州模式,学会经营方式,创造自己的财富。
创新改变温州,创新解决了许多发展中的问题,创新引领中国。温州人以敢为人先、大胆创业创新的进取精神,以不断探索、敢于冒险担当的创新思维,以善于实践、拼搏的务实品格和商业智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出了温州之路,创造了温州模式,树立了温州精神,提供了温州经验。
温州是科学运用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实际的成功典范。温州人在走出市门,商行天下的同时也善行天下;在给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将市场经济的理念传播到全国各地,并做好先富带后富;在发展温州人经济的同时,也带动全国各地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鹿城区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