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余丹
午后3点,松台广场歌声嘹亮,“广场大妈”尽情陶醉;街对面,新国光大厦C幢4楼平台上阵阵鸣笛,隔空高吼……近日,高音喇叭PK广场高歌,“以噪制噪”令周边市民不堪其扰。
松台广场歌声噪音扰民,去年新国光业主们花26万元购置音响,试图“以噪制噪”(详见本报去年12月31日报道)。随后鹿城区发布文明公约,通过加强巡查、劝阻等方式减少扰民行为。然而三个月后,业主最终让“高音喇叭”派上用场。究竟是何原因,记者前往现场进行调查。
事件回放:
以噪制噪vs文明公约
广场歌声与高楼业主,这对矛盾普遍存在。
“为了还新国光居民一个清静的居住环境,我们也是不得已为之,只希望能引起部门的重视。”新国光业主委员会相关负责人称,这套设备是从去年10月购入,“以噪制噪”是万不得已之策。
为了遏制类似闹剧,今年1月21日,鹿城区出台了《鹿城广场文化活动公约》,引导市民自觉参与跳“不扰民”广场舞。同时,还开通了24小时投诉热线。
社会各界期待,一纸“公约”将迎来息声宁人的结局。
“总体来说,广场舞扰民的现象在逐步改善,尤其是像马鞍池、下吕浦、绣山公园等重点投诉地,如今现象已好转,重复投诉率大幅下降。”鹿城区宣传部文化科科长柯胡斌统计,该区投诉热线从最初每天七八个投诉减少到一二个。
工作人员透露,每周相关人员都会前往松台广场进行抽查,检测的声响都在规定的85分贝以下。“检测出的分贝都是符合规定的。”但公园管理处九山所副所长陈莹承认,唱歌队当演唱《青藏高原》等歌曲,高音区有可能突破85分贝,业主们便感到气愤。
现场直击:
高音喇叭制造新问题
昨日下午三时,记者来到松台广场。新国光4楼平台上的6个大喇叭频频传来刺耳的“呜呜”声;鸣笛声告一段落,一段响亮男声隔空喊话:“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立即停止违法行为……”
接连两日,下午2时开始,松台广场与新国光就上演着这场“以噪制噪”闹剧。
有业主坚持,松台广场上唱歌队一开始“亮嗓”,他们便搬出“高音喇叭”。“他们唱我们就放,而且声音一定要响过他们。”一名业主态度坚决。
而用来“制噪”的高音喇叭显然制造了更激烈的噪音。鹿城区环保部门监测站的工作人员对高音喇叭的分贝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为92.5分贝。“90分贝以上的噪音,相当于置身在很嘈杂的马路上,会对听力产生影响。”他解释,90 -100 分贝定义为吵闹加剧、听力受损,而100分贝则能致聋。
这场闹剧,令周边住户叫苦不迭。市民周老伯每天下午都在松台广场遛狗。“这两天真是吵得人头疼。”他向记者抱怨,“一边唱歌声越来越响,另一边高音喇叭又循环播放,吵死了。”广场上,不少居民都表示抗议。
事件跟进:
民生难题需要理性协商
《公约》出台后,广场的噪音矛盾是否有所化解?
“广场大妈”和业主对此各持一辞。
大妈们表示已经遵《公约》退让。“我们从原先中午12点开始,现在都改到下午2点以后了,音响声音都调低了。” 市民周大妈说。一旁胡老伯则补充,鹿城区委宣传部文化科约谈过好几次,对音响分贝十分注意,前段时间还去九山公园等地踩点,准备找到合适的地方就搬过去。“广场本来就是公共活动区域,我们都已经遵守公约了,而且也准备找地方搬,为什么还要如此激化矛盾?”胡老伯心有不平。
业主们却不认同。“每天下午2点就开始嘶吼,吵得人无法休息,小孩子没办法学习,严重影响到了我们所有住户的正常生活。”业委会一名中年女子忿忿不平,他们担心高考临近噪音会影响孩子学习,尤其是19楼以上的住户噪音尤其严重,所以选择“以噪制噪”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和出面解决。
而部分居民则表示,“高音喇叭”倒成了最大噪音。“去年的时候,广场下午唱歌声音很大,而且中午就开始吵,但今年已经好多了,我家已几乎听不到了。”市民李大伯说,直呼这样的声音让老年人“吃不消”。
业委会主任吴先生则建议,一是由公园管理部门统一提供音乐,禁止市民自带音响进入广场跳舞,从而控制松台广场的音乐分贝;二是由政府部门出台有关公园音响管理的暂行办法,禁止携带低音炮,如果播放分贝超出规定,由环保部门进行噪音检测取证并提供给公安部门进行处罚。
事实上,业主建议的内容,正是有关部门努力的方向。
新国光业主的扰民投诉以来,有关部门一直试图通过更深入的调停令双方息声宁人。“我们从今年1月介入后,已相继召开多次协调会,但双方还有一定的距离。”柯胡斌透露,该区联合执法队将对松台广场进行24小时监测,一旦发现歌声“超分贝”,就立即作出提醒。
事情发生后,鹿城区有关领导牵头召集相关部门及矛盾双方紧急“三方会谈”,“广场大妈”和业主们告别“隔空喊话”而坐下谈谈。截至发稿,双方赞成采用理性方式解决争端,共同努力寻找满意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