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厉晓杭
自然农业水循环、物资循环示意图。(洪茜茜制图)
用最传统的方式回归田园,朱升海已经默默走过6年时光。
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除草剂、不用生长激素……作为省内最大的“自然农业”实验基地,朱升海经营的天胜农牧“四不用”农场不仅引起国家农业部的关注,更在近日入选浙江省农业科学院MBA“全省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典型案例,而此前,其已入选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相关课程案例。
利用自然的循环生态系统,饲养家禽、种植应季蔬菜和瓜果,这种原生态的耕作模式,最大程度唤醒了大自然的力量。
最近,市农科院新成立现代自然农业研究所,以天胜农牧作为实验基地,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或许,在不久的未来,宁波市民可以更亲民的价格,享受安全的绿色食品。
物尽其用
重建“循环生态链”
尽管甬城已经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在鄞州古林占地千余亩的天胜农牧农场内,丝毫没有萧索之意。小青菜、茼蒿、西兰花、胡萝卜等时令蔬菜长势良好,数千只鸡放养在果树下相互追逐,几只牛正慢条斯理地在农田边吃草,鱼塘中鱼儿在欢快地游,而不远处仍有白鹭在飞……几年摸索下来,农场已经初步形成“水循环”和“物资循环”的生态平衡系统。
以“水循环”为例,农场利用人工开挖的蓄水池进行蓄水,通过农场内的引水渠,流入蔬菜区进行灌溉,再流经养鸭的水禽区和养鸡区域,含有鸡鸭粪便的水最后进入鱼塘,作为鱼的饲料。朱升海介绍:“鱼类本身有净化功能,而鱼塘的水再通过过滤池净化后,又可以重新用来灌溉,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物资循环”也是如此。牛羊的粪便、秸秆等用微生物发酵技术进行发酵,用做蔬菜的肥料;废弃的蔬菜叶则用来喂养猪、牛、羊……在农场,动物、植物、土地、水与空气,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生态系统,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这种非人为介入、最大程度利用自然界力量的自然农业,最早兴起于日本、韩国、瑞士等地。经过40余年的发展,已经在30多个国家得到应用。这种耕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有机肥替代化肥,以生物措施替代化学和机械除草,靠培育壮苗、稻鸭共生和自然调节替代化学农药,以控制有害生物,在尊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生产出绿色安全的农产品。
因为不打农药,果蔬非常容易产生病虫害,尤其是春夏季。朱升海介绍,最开始,农场的技术手段有限,一旦遭遇病虫害便只能全部拔掉,以防病虫害继续蔓延。经过多年探索,农场已经找到高温闷杀、灯光诱捕、食源诱捕、色板、性诱剂、天敌培育等数十种方法,用综合手段控制病虫害。
敬畏自然
生态理念吸引同道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板结、地力衰退、生态恶化等诸多严重问题。在食品安全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广泛受到关注的当下,“自然农业”开始逐步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广西人翟武阳对“自然农业”模式近乎痴迷。他曾在广西租了土地,探索研究数年。去年,他慕名而来,在天胜农牧做起了技术支持工作,并划出100亩土地,做起“免耕”实验。“农药化肥对土地的破坏力极大,我们要学会敬畏自然。免耕就是世界上最高级的种植方式,把种子撒下去,什么都不做,收获什么就吃什么。”说着说着,翟武阳蹲下身去,在地头直接拔了一棵小青菜送入口中。“没有污染,直接生吃非常安全,唯一的缺点就是产量太低,我仍然在实验阶段。”
有着40多年农业种养经验的黑龙江退休干部张玉方,因偶然的机会来到宁波,接触农场后,主动前来帮忙当志愿者。在这位老先生看来,农场仍然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南方地区的土壤条件与北方不同,多数呈酸性,不过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改善土壤环境。”
除了一些老专家,农场里还聚集了20多名大学生,有的负责技术、有的负责配送、有的负责网站运营。来自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黄仁福已在农场工作了3年。“我对大自然很向往,尽管田头工作非常辛苦,需要学习育苗、除草、耕地等等,但是我过得非常充实,而且很有意思。”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洪晗鸣加入天胜农牧并不久,在他看来,在长三角地区,这样的农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东部地区的城市居民生态环保意识普遍较强,对生态产品的接受度更高一些。” 复制推广
让更多市民受益
为了践行自然农业的理念,朱升海前后已经投入4500万元资金。“农业投资回报时间比较长,而我们的产品产量没有规模化种植那么高,价格上没有太大的竞争力,我们正在想方设法降低成本。”
“纯自然”的农产品,价格要比市面上的普通产品高出一倍,不过依然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市民陈女士曾患重病,接受过多次化疗。“健康的饮食,对我恢复身体是非常有帮助的。时间久了,消费者和农场形成的是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我相信这里的食品是安全的,而农场通过消费者的口碑传播,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农场的发展理念,也得到鄞州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前几天,朱升海通过村里的土地流转,又租下了600亩土地,作为农场的二期规划。
而市农科院也将以天胜农牧作为实验基地,向农场提供技术支持,并对自然农业这一模式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市农科院党委书记李千火认为,自然农业的理念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的导向。“尽管自然农业的亩均产量低,成本高,但这是一种值得探究的生产方式,可满足部分消费者的需求。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种模式进行标准化研究。”同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石磊也认为,自然农业代表未来高端生态农业的一种发展方向。
作为市人大代表,朱升海也曾多次递交有关“扶持生态循环农业”的提案,呼吁社会关注生态农业。“农场的下一步方向,就是要进行技术标准化探索。农场是一个大循环,里面有很多小循环。如果技术可以做到标准化,那大家都可以来进行复制推广,用几亩地或许就可以建起一个小型的循环系统,这样可以让更多普通市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