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两会期间,社会民生问题都是参会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焦点。“老有所养,贫有所依”,怎样编密织牢社会救助网,为更多困难家庭撑起保护伞?今年两会,市人大代表胡美珠带着自己的民生心愿走进市人民大会堂。
她说:“希望政府部门制定更多兜底线,救急难,解民忧的政策福利,让居家养老、最低生活保障、低收入家庭救助、特困人员救助、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体系更加完善。”
代表热议
作为社区基层工作人员,胡美珠将社区老人和贫困居民的心声带进了市人大代表的讨论会场里。在她看来,社会老龄化的趋势下,关爱老年人身心健康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早在2002年她就多方奔走,终于在春秋社区开办了温州老年大学春秋分校,让社区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唱歌跳舞、学英语、练书画、了解健康养生,实现“老有所需,老有所求,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居家养老目的。2013年,春秋社区又创办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解决了社区老人的就餐问题。但如今,社区居家养老的设备需要更新,这笔经费该怎样筹集?胡美珠今年的议案中就建议政府要下拨专款资助经费,助力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此外,胡美珠还提到了社区贫困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她说:“国家对贫困家庭格外照顾,最低生活保障金做到应保尽保,社区逢年过节也会慰问和帮扶贫困家庭,给予他们温暖和关爱。”但胡美珠忧心的是,社区里还有一群居民,虽然不符合低保条件,但是生活中确确实实也遇到了困难。
因此,胡美珠呼吁民政部门和慈善机构能编密和织牢社会救助网,加大对老人、贫困户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如专项拨款资助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对不符合低保条件、但家庭生活又比较困难的居民,可采取临时救济或社会互助的办法解决其生活困难。
委员看法
养老和低保是社会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张红姬递交了《关于进一步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案》。在这份提案里她写道:温州市作为老龄人口大市,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老龄人口就已经达到151.14万人。与庞大的老人人口相对的是,专业的养老服务中心杯水车薪,无法满足社会养老实际需求,而且还存在地域性和服务费用等客观问题。
张红姬认为,社区养老的主动性与专业性不足,资金经费不足,定点集中活动场所的缺乏是目前居家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而破解之法除了设立专业服务人员和志愿者服务队伍、合理有效利用资金外,政府部门还要设立各种与老年人相关的活动场地和组织机构,不断摸索先进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政协委员释继耐与张红姬的观点不谋而合,他的提案也是针对居家养老存在的困境,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策。他说,可优先利用闲置的农村敬老院,现有的街道级、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设施资源,可以改造提升为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此外,社会应重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开展老年学校,开展书法、美术、音乐、养生保健等学习班,发展退休人员的个人爱好,在能力限度之内,劳逸结合,充分发挥他们的人生价值,提高人生品位。
市民期盼
“老人和贫困家庭,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市民监督团代表王美凤在社区工作多年,如今已经退休。今年两会期间,她重点关注政府工作报告里对养老和低保的政策。她告诉记者,自己在社区工作期间,就发现不少老人在为养老而发愁,因为市区目前的养老机构数量偏少而且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她希望两会代表和委员能传递民意,讲出老百姓的心声。她说:“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社会也逐渐进入老龄化。政府应该多关注老年人的养老和身心健康问题,建设不同档次的养老机构,让老人颐养天年。这样才能让子女安心工作,体现社会的和谐幸福。”
松台街道工作人员陈琼则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希望政府在低保政策上能更加灵活,既要严把关低保户的信息核实,又要设立临时救助和“兜底”政策,关爱低保人群促进社会和谐。她说,现在低保的申报条件过于死板和“一刀切”,造成有些低保户在申报时造假。而少数真正贫困的人又因政策限制,得不到最低生活保障。
怎样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贫有所依”? 王美凤和陈琼希望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的意见和建议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结合温州现有的政策福利,查漏补缺让温州这座幸福之城更加和谐美好。
部门展望
低保与养老是构筑社会和谐的基础。为充分发挥养老和低保制度对基本民生的兜底保障作用,温州不断筹划,为弱势人群编密织牢社会救助安全网。如市民政局的2020年工作计划表中,就把“养老服务能力大提升”和“特殊群体保障关爱大提升”摆在了最显要的位置。
据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温州将全面推进养老机构转型升级,会新增养老机构床位5500张。除龙港市完成立项外,其他各县(市、区)本级建有一家200张床位以上的公办护理型养老机构。
同时,“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居家养老的新模式将为社会养老方式注入一股温暖的力量。据了解,今年全市将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民生工程,新建镇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0家,确保实现乡镇(街道)覆盖率达100%。
此外,记者还从市民政局了解到,“特殊群体保障关爱”也将是今年市民政局工作的重头戏。市民政局将优化完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同时建议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把低保标准与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脱钩,与全市城镇人均消费支出挂钩。此外,市民政还将与市财政局、卫健委、农业农村局、医保局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有关工作的通知》,全面开展支出型贫困救助,明确困难群众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单独列户纳入低保相关规定,实施低保、低边对象一年渐退期制度,实现稳定增收后再退出救助范围。
社会救助,将为更多的困难和弱势群体撑起“保护伞”,实现老有所养,贫有所依,社会和谐互助共同建设幸福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