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乡品质,不能遗忘田园

来源:宁波日报 2016年01月14日 星期四 发布时间:2020-12-09 浏览量:13

本报记者  余建文 镇海记者站 张寒

“这板房盖得又结实又暖和,今年冬天不用愁了,当地政府为我们种植户做了件大好事!”61岁的吴少德指着身后蓝顶白墙的新房,连声夸赞。

老吴是安徽庐江县人,和儿子一起在镇海九龙湖镇长宏村租地种蔬菜、草莓。为了方便田间管理,多年前,老吴在田边用石棉瓦、毛毡等盖了几间棚屋,既存放农具,也是他们祖孙三代、一家六口的栖身之地。老吴告诉记者,“老房子破旧又漏风,夏热冬冷,而且每年一到台风天,大水漫进来都到了床沿,房子被风刮得摇摇欲坠,心里着实害怕。”

一个多月前,村里派人把老吴一家曾住着的破旧棚屋拆了,用水泥板做地基,新盖了两间共60平方米的板房。老吴高兴地说,新房子功能齐全,外面还设了小晒场,每月交给村里租金100元,“住起来舒服,生活环境大大改善。以后刮风下雨,不用太担心了。这房租我乐意掏!”

最近两个月来,随着农业设施用房整治行动的持续推进,在镇海区的农田边,数百处破旧棚屋被拆除。40多处新建的板房,与整饰一新的砖瓦房,成为美丽“田园画”的点睛之笔。

据区农业局局长周国伟介绍,镇海通过定标准、立规范,对全区农业设施用房实施全面整治、改造,提升农业生产品质,从机制上破解农田乱搭建这一难题,迈出了创新性一步。

田头乱搭建藏安全隐患

日前,记者驱车途经庄市靠近九龙大道的一片农田,田埂间散布着不少小房子,有用塑料布、毛竹片盖的棚子,也有用彩钢瓦搭的,破败不堪,有的周围还堆满了柴火、垃圾。村民告诉记者,这些小屋大多是外来种植户住的,“因为离村子远,平时也没人来管”。

像这样的田头乱搭建,在全市农村十分普遍,特别是靠近城市的都市农业地带,情况更是严重。镇海区农业局产业科的吴科长告诉记者,镇海是典型的都市农业区域,全区6万多亩耕地,其中流转出的蔬菜、果树、花木和粮食作物面积有3万多亩,包地种植者很大一部分是外来人口。租种者在田头星星点点搭建大小棚屋,既放置生产工具,同时也住人,且不断侵占耕地。两个月前,区农业局工作人员利用卫星地图和实地走访,发现区内共有各类农业设施用房1400余处,变为外来种植户的栖身地,陈旧破烂不说,很多已丧失原有功能。

骆驼街道敬德村党总支书记林建民说,这些棚屋污水乱排,电线乱接,不仅破坏农田环境,且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每年刮台风时,村干部最担心棚屋倒塌伤人,要一户户地去劝离,“有的棚屋废弃之后,被‘破烂王’占据当作废品堆场,不仅是农田里的‘刺目风景’,也是乡村治安的一个难点。”

近年来,在个别地方,甚至有的人以农业设施用房为名,改头换面建农庄,破坏耕地。上月我市曝光的2015年十大典型土地违法案件,其中就有象山县新桥镇黄公岙村一村民,在从别的村民处租来的基本农田上建造农家客栈,被依法查处。

破除“顽疾”打造洁美田园

市农业部门有关工作人员坦言,长久以来,因为分布散乱、缺乏有效监管等原因,农业设施用房管理这块工作普遍重视度不够,甚至有点被“遗忘”了。早几年,鄞州、奉化等地在个别乡镇搞过阶段性整治,由于后续长效机制没跟上等原因,没有大的起色。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田头乱搭建这个“顽疾”已成为提升农村品质的一个“拦路虎”,整治迫在眉睫。

去年12月初起,镇海区出台文件,相关部门、街道(镇)协调一致,以绕城高速、镇海大道、九龙大道等“两路两侧”重点区域为试点,对农业设施用房实施全面整治,并逐步扩大到全区范围,从总体上提升农村环境品质。据悉,这样全域覆盖的专项整治,在宁波各县(区)还是首例。

整治严格遵循“拆除一批、改造一批、置换一批”原则。凡未经审批、存在安全隐患的棚舍,或改变用途、挪作他用的,一律拆除;原有的砖瓦设施用房保留,通过粉刷、“穿衣戴帽”,进行美化提升;农业基地边的设施用房,旧的拆掉后,用新的活动板房来置换,统一样式,统一改造。

镇海区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对已有的农业设施用房,置换标准与所耕种的作物类型、面积严格挂钩。比如,5亩以下的蔬菜田,设施用房全部拆除,超过5亩的,按种植面积,再分大小三档,建设设施用房,最大的面积为100平方米(板房面积60平方米)。列入区蔬菜保障基地、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等种植户,采取一户一策。置换的农业设施用房必须原拆原建,不得另外占用耕地。

若要新建农业设施用房,标准则更高。比如,种瓜蔬类的,10亩以下零星单户种植不予批准,种水果的要30亩以上。新建的农业设施用房实行审批备案制,经区国土、农业部门批准后给予建设。

据测算,该项整治行动总投资需4500万元,以打造“水清岸绿、田间整洁、无垃圾杂物、无私搭乱建、生态良好”的美丽田园。为此,镇海区制定了区、镇(街道)、村三级财政拉动机制,新盖板房“政府建设、村级管理、农户有偿”,实现长效管理。农业、国土部门以及各街道(乡镇)实施联动巡查机制,严防乱搭建反弹回潮。

拆棚复耕助推农业规模化

站在九龙湖镇长宏村的田头,记者看到,新盖的板房和粉刷一新的砖瓦设施房,掩映在一片片的果园中,煞是好看。村党总支书记朱光明说,每间板房还配了两个垃圾桶,分别放垃圾和农药瓶等废弃物,村里派人定期收集清理,真正让农田洁美起来。

从长宏村沿着村道一直到骆驼街道的敬德村,道路两旁不时可看到拆违之后一块块新平整出来的农田。敬德村村民周元华说,这条路两旁,以前是成排的种植户棚舍,环境脏乱,一塌糊涂。这回彻底“脸洗干净了,走在村道上,心里也舒服。”

“住进了新板房,开心啊,我过年都不打算回江西老家了。”拿到置换的板房后,江西籍种植户老张乐不可支。敬德村党总支书记林建民告诉记者,这次田头棚舍改造,不仅村民高兴,有九成多外来种植户也表示欢迎,抢着要置换板房。

据了解,到本月初,镇海“两路两侧”试点范围内,已拆除了230余处田头棚舍,置换新建板房40多处。计划到今年6月,全区1400余处整治点全部改造好,置换新建板房1000余处。

整治农田乱搭建,不只是美化环境,镇海区还有另一层深意:“落子”清障,为推进农业规模化打基础。

镇海区农业局局长周国伟说,板房搁在耕种土层之上,不用了,搬走就能复耕复绿。“区里测算过,1400余个点,一拆一移之间,无形中能增加4万多平方米的耕地。”

此外,拆除众多违建棚屋之后,聚点成面,把小块的田地连成一整片,以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化。当前,镇海区的种植户很多是向村民一家家包地种的,面积分散,形成不了规模效应。通过整治,村里逐步把农户散包出去的土地收回,再集中包出去,提高土地生产效率。

对此,骆驼街道已经开始做相应的谋划。街道副主任姚忠伟说,辖区内250余处棚屋,只有20%需要重盖板房,剩下的这些点拆除后,村里鼓励租种户退租,将土地收回后,今后统一进行流转,引进专业大户,以推进农业产业化,提质增效。

在敬德村,100余户外来种植户一一造册登记。林建民书记说,村里已经制订了计划,把租种到期的农田收回,这样可清退几百名“住在农田里的人”,连田成片,发展特色农业和规模种植,“现在基础工作万事俱备,只要上头政策‘东风’一出,村里马上落实。”

对于镇海区此次新农村环境整治活动,市委党校孙琼欢教授表示,政府的有力推动,资金投入、政策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同,是决定此项整治活动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前期政策设计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充分保障拆迁户的利益,细化标准,分类落实,后期的长效机制则注重充分发挥政府、村级以及农户三者的作用,加大对农田复耕以及管理的后续工作,两者交相呼应,使农田环境整治变运动式治理为常态性治理。

整治后

整治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