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湖里,有我们青春的汗水

来源:温州日报 2016-12-07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9 浏览量:13

30年前的今天,江心屿团旗飘飘,一千余名团员青年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他们用青春的汗水和飞扬的激情,一车车、一筐筐地挖泥成湖,填土成丘……整整一个月,耗费至少一万五千个人工,挖走了一万五千立方泥土。这个由温州第十届团市委组织团员青年义务承接的“共青湖”大型青年工程,在江心公园北向的滩涂上,开掘出一万多平方米的人工湖。

从此,江心孤屿有了湖光山色,无数人的记忆里有了一片共青湖。

上周日,由团市委举办的“共青湖建设30周年老团干座谈会”在江心屿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召开,近30位亲历者欢聚一堂,畅忆往事,他们感言——共青湖是温州青年的丰碑,折射时代变迁中永不变的奉献精神。

“我们这把冬天里的火是激情燃烧的青春之火”

1986年12月7日,江心屿上,瓯江的涛声和着劳动号子在冽风中鼓荡,滩涂上勃发着青春的朝气。

这一天,时任温州市委副书记的刘锡荣和来自市机关、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干个体的1350名团员青年一起上岛,他们捋起衣袖,挽上裤脚,扁担推车齐上阵,一篓篓地抬,一铲铲地挖……

这一天,激情飞扬的团市委机关干部们踏上征途,他们是工程的决策者、指挥师,更是肩挑手抬、健步如飞的劳动者,他们满脸灰黑,汗流浃背,高举着团旗,迎风飘扬……

这一天,以至往后的一个月,江心屿都人山人海,一大批年轻人轮番上阵,劳动之歌响彻瓯江之上……

“实在是太壮观的场面!”现年58岁的新湖集团总经理叶正猛时任团市委书记,“当时我们是‘小鲜肉’,也是‘老腊肉’,在现场奋斗的一个月,那脸被吹得面目全非,皲裂起一道道褶皱,当时有幅著名油画不叫《父亲》么,干瘦的脸上布满沟壑,是再熟悉不过的老年农民形象,大家就打趣说,团市委人的脸都是‘父亲’的脸!”

是的,就是那一张张 “父亲”的脸,构筑起“滩涂变绿洲”的美好景象——

那年8月,新一届团市委领导班子以民主竞选的方式诞生了。他们深知,与其夸夸其谈理想,不如脚踏实地多干实事。于是,在全国团员青年投身改革开放,掀起“建功立业”的热潮中,他们义无反顾,萌生并承担起“共青湖”大型建设工程。

紧接着,大宣传、大动员紧锣密鼓地开始——叶正猛在会议上兴奋地传达,他拿到了市委办《关于同意团市委建设江心公园“共青湖”青年工程的批复》,还被刘锡荣副书记称赞是共青团的一项创举!时任青工部部长、工程副总指挥的张纯洁也乐开了怀,他没想到,仅仅是几通电话,就能把全市的共青团组织都号召起来,成千上万的团员青年奔涌而来。“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我们这把冬天里的火是激情燃烧的青春之火!”

是的,就是这把青春之火撩动了芦荻潇潇的广阔泥涂,团员青年们奔赴这里,为提升江心屿景区品质,建设美丽家乡添砖加瓦。

有人说,这把熊熊燃烧的青春之火也是承前启后的传承之火。1956年,在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号召下,207名平均年龄不足18岁的温州团员青年,组成垦荒队,踏上位于东海之滨、满目疮痍的大陈岛,开启了艰苦奋斗的垦荒岁月。再到1997年金温铁路的绿化工程——百万青年共筑绿色长廊,以及如今“服务城中村改造、服务城市管理、服务平安建设”的三大支援行动……虽然每一代团员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具体诠释不尽相同,但这种精神始终没有过时,它是温州青年的光荣历史,是温州青年的优良传统,它一直在瓯越大地上涌动传承,激励一代又一代人。

“要让汗水化为共青湖的浪花”

30年前的冬天比现在冷多了,特别是江心屿,平均气温3-4℃,江风砭骨。但那一年,因为有了开拓者,三九严寒天里也能看到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大伙们没戴围巾,也没戴手套,有些只穿一件薄薄的

衬衣,还敞着领。他们呼呼地喘,吐出一团团的雾气,疲惫的身躯里却是一颗无比快乐的心。

人群中,团市委的工作人员又在竞技了。他们推着铁皮翻斗车,你追我赶。那是一辆带两个轱辘的手推车,车里的泥土混着石块,堆得像座小山。车子在坑洼不平的泥路里颤颤悠悠,拖出两行深深的辙履。

谁也没想到,个头瘦小的团市委副书记冯志礼力量惊人,完全是农民工模样,才十来分钟,就推完了数百米路。不过,他也吃过亏,“手推车需要技巧,不然很容易受伤,我就在翻倒泥土的时候,顶伤了腰肌。”

如今,回忆起当年的共青湖建设,大家仿佛犹在昨天。今年67岁的胡海英时任市少年宫主任,可以说是当时最年长的女团干。她至今还记得,有一支队伍是清一色的姑娘,她们穿健美裤,羊皮靴,还略施粉黛。那一双双丰腴白皙的手臂裸露于寒风中,远看像一根根银白色链条,机械式地传递着泥块。

这群姑娘适逢改革开放,过多地接受了女性消费和实用美学,她们会玩会打扮,却恰恰不擅长重活累活。但是,她们还是来了!不心疼自己的“装备”,不心疼被凛冽江风侵袭的一脸娇容,认认真真干起了活,直至汗水洗净脂粉,手心磨起水泡。在体验劳动辛苦的同时,她们品尝到了劳动的乐趣。

还有一支来自市塑料厂的团员队伍,他们说,要让汗水化为共青湖的浪花……

一位身着山羊皮猎装的青工,双脚埋在淤泥中足有一尺深,手中的铁锹如困兽般使不上劲,只能靠徒手挖开那湿漉漉、沉甸甸的泥团,一天下来,双手鲜血淋漓。他万般感慨,这活实在太苦太累,哪怕很多钱,他也绝不去,但这是义务劳动,无论如何都要干。

于是乎,许许多多的团员青年们勇往直前,每天从早上8时大干到下午5时,中饭是两个实心包子、一碗紫菜汤,没有任何报酬。

“共青湖开挖的全过程,展现了商品经济大潮下,温州青年崭新的风貌。他们有理想,爱劳动,不满足于丰裕的物质生活,而是渴望以奉献求得精神的充实。”在叶正猛看来,一个人不管自身条件如何变化,总要对社会有所奉献。“我现在也从事慈善事业,这要感谢共青团的培养。”

“这是青春岁月最美的铭记”

今年56岁的高级工程师楼际鸣是当时的团市委干事,负责场地规划与分配,每天早上7时,他就早早地奔赴现场,根据人数、战斗力的不同,用竹竿和编织绳分划出各支队伍的领地。

“部队的力量尤为雄厚,个体户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是的,那一把亮闪闪的铁锹就是柳市个体户送给“战友”的礼物,他们是温州模式的拓荒者和先行者。天未亮,他们就赶早班车到温州,二十人中,有企业主,五金店老板,也有供销员和家庭作坊的技术员。他们没有接到任何通知和命令,而是自愿组合、自愿参与。他们每人自带一把铁锹,一声不吭,埋头苦干。

再看庞大的学生队伍,那么多背着书包的中学生,他们发现书本之外原来还有这样的多彩天地。卫校、幼师的学生要成熟一点,他们高喊“青年的使命就是开拓”,然后拼命地干。医学院的大学生们则在劳

动中默默思考。

夹杂在学生群体中间的是“白衣天使”,她们纤纤素手,却拿起铁锄铁锹,瞅着一手血泡,想哭变成了笑。

还有那支受人尊敬的队伍。他们都是聋哑人,虽然不能表白,也听不到赞美,却殷切地渴望奉献于社会。当一纸布告贴在福利工厂时,他们想都没想就签字报名。

在共青湖工地,每一个青年都如同一个音符,奏着自己的最强音,从而汇聚成一首气势磅礴的青春交响曲。

叶正猛说,当年这项大型工程,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如今,共青湖静谧地躺在江心屿上,犹如一面硕大的镜子,映照着周围的美艳之景。岸边的石碑上,镌刻着“共青湖”三个大字。经过30年的不断装扮,这一泓绿水已然从“小家碧玉”长成了“大家闺秀”。沿湖走去,一路成排高大的榕树与你结伴而行。对岸,花柳古亭玲珑通透,九曲桥似玉带浮水,飞虹卧波游廊更是炫烨夺目……

鹿城区旅游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江心屿客流量每年达80万人次,共青湖为江心屿增色不少。

不仅如此,共青湖犹如一颗强大的吸铁石,依旧凝聚着当年的老团干——

“我们建了微信群,叫‘我们那年’”

“30年了,‘青年’都变成了‘老年’,还约吗?”

于是,共青湖建设30周年老团干座谈会如期而至,有人兴奋得三天睡不着觉,有人坐上高铁首班车,风尘仆仆地来;还有不能到场的,也都一一献上祝福。

这一天,他们精神烁烁,笑声朗朗,在共青湖畔的石碑旁留下灿烂的笑容,“青春不老,来年再聚……”

在百度,还有这么一个帖子——“在江心屿挖过共青湖的请顶一下”,里面是一群不留姓名的往日少年,他们说,参与共青湖建设是这辈子最骄傲的壮举,最美好的回忆,要告诉自己的孩子们,这片湖是爷爷奶奶们挖的!

现任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委主任的冯志礼感言,共青湖工程体现了温州青年的价值和作为,这项社会性活动所形成的巨大的正能量气场,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引人向上,它远远超出劳动的功效,“这是青春岁月最美的铭记,致敬我们的青春,致敬我们的团旗,致敬我们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