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回历史的记忆

来源:温州日报 2014-08-13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9 浏览量:13

金丹霞 吴婷婷

郭心崧,对今天大多数温州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周瑞金也称,对这位温州老乡,“毫无所闻”。

然而,在民国时期,郭心崧(1897-1979)却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经济学院,与周佛海、高宗武、萨孟武等成为好友;他在学界声名卓著,出任中央大学秘书长,代理法学院院长;他从学界到政界,成为民国政府邮政总局任职最长的一任局长,出台了第一部《中华民国邮政法》……

日前,由林坚强、徐华炳、陈文苞合作撰写的《郭心崧传》(中华书局出版),寻回了这段已被遗忘的历史,勾勒出了这位瓯越先贤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写作源起:

一篇文章引发合作

说起这本传记的写作,冥冥中似有机缘在。

2013年10月10日温州日报风土版上刊发的一篇文章《郭心崧:民国邮政总局局长》,引起了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温州大学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林坚强的注意。

郭心崧?这不就是岳母郭敏钗的叔父吗?年少时郭敏钗曾跟随叔父从南京到昆明、重庆、广州,一路奔波求学。六年相伴,情若亲生。然而这位***高官叔父以及在台湾授中将军衔的堂弟郭智光(郭心崧长子),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成了郭敏钗讳莫如深的心结。

仔细阅读文章,初步了解了郭心崧这位在《民国人物大辞典》《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中都有记载的人物,林坚强不禁为之动情:这样一位有才华、有作为的民国历史人物,却连家乡的亲人都对他知之甚少。

由此,他萌发了一个强烈的愿望:于公于私,都应当为郭心崧写一部传记!

没几天,林坚强便驱车赴苍南,和文章作者陈文苞取得联系,相约一起走访郭心崧故居。

陈文苞是苍南一家民营企业的高级经济师,却对地方文史颇有兴趣,特别是对家乡苍南的风土人物格外关注。他早年就听老人们说钱库出过一个姓郭的大官,后来对郭心崧产生了研究的兴趣,搜集资料写下这篇介绍文章。陈文苞的想法是:“我不能让伟人像庸人一样埋在地下,无人问津!我有责任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位民国英杰。”

林坚强的心愿激发了陈文苞的动力,两人一拍即合。不久,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徐华炳也应邀加入到这个写作班子中,三人小组开始了紧张的分工合作。

搜集资料:

踏破铁鞋多方寻访

郭心崧1979年病逝于东京,至今已有35年,如果从他1917年东渡留学算起,离开温州已近百年,因此,对郭心崧资料的收集颇为不易。“资料像稻穗一样零零碎碎的洒在地上,我们就像在麦地里拾稻穗的孩子。”陈文苞说。

各大图书馆、档案馆成为他们首先瞄准的目标。一路北上,浙江大学图书馆、上海邮政博物馆、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等等,埋头在书山报海中搜寻,最终他们惊喜地发现,1922年至1942年底,郭心崧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仅民国《中央日报》《申报》刊登有关郭心崧的报道,就有100余条。

郭心崧的名字还常常出现在许多名人回忆录或专家学者的文章中,如《中国现代化先驱——朱家骅传》《高宗武回忆录》《周佛海日记》《郭沫若传》等,于是和郭心崧相关的同时代人的传记史料一本本买回来,摞成案头的一座小山。

为了补充郭心崧辞去邮政总局局长后在日本工作、任教的情况,他们千方百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渠道,先是委托日本东京温州商会秘书长帮忙了解,后来又通过温大学者与日本学者取得联系,提供相关资料。

如今仍健在的亲属中和郭心崧有过直接接触的人已经很少了,除了林坚强的岳母,他们还联系上了郭心崧长子郭智光先生。去年11月1日,林坚强和陈文苞一同来到市区伯爵山庄,拜访了已从台湾回温定居的郭智光。

在陈文苞眼中,年逾九旬的郭先生身材修长,除了行动有些不便外,耳不聋,眼不花,声音洪亮,思维敏捷。虽然他去国离乡多年,但依然乡音未改。

操着一口流畅的蛮话方言,郭智光老人回忆起为人谦和但也很固执的父亲。抗战胜利后,父亲任民国政府驻日代表团文化参事,后任教于东京大学,其晚年是怀着回乡不得的遗憾客死他乡的。他曾力邀父亲来台湾,被父亲拒绝的一个理由是:他想念家乡,还想回大陆,如果到台湾就不能回大陆了。

唤醒记忆:

文化薪火代代传承

全书共分十二个章节,三人写作小组分工撰写,从郭心崧的少年岁月、东渡留学,求索中国发展之路,到步入政坛,任职邮政总局局长,为邮路畅通竭尽心力,提升中国邮政国际地位,还原了郭心崧的人生历程。

郭心崧任职伊始,正是我国邮政处于转折过程中,邮政管理权逐步从洋人手中转到我国华人自主,民信邮政转为国家邮政,郭心崧堪称“中华邮政的奠基人”。

此外,书中还整理了郭心崧生平年表,收录了其主要论著,并将《申报》关于郭心崧的有关报道也作为附录内容列入书中。

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遗憾,但林坚强觉得,本书作为“抛砖”,意在让人知晓其人,让更多的学者去挖掘研究,以达“引玉”之初衷,让优秀的温州历史文化代代相承。

摩挲着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新书,陈文苞也非常欣慰,他希望能尽自己的全力填补乡土文化的空白,唤醒这座城市已经忘却的记忆,《郭心崧传》对他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原本对郭心崧一无所知的周瑞金,在第一时间阅读了书稿后,不禁感慨万分,他在序中开篇即写道:民国的历史离我们很近,然而民国的人物似乎离我们很远。民国时期许多有作为、有影响的人物,随着民国历史的终结,他们的个人业绩和命运也就随之被掩藏了。

对于“一部民国史,半部在浙江”的盛况, 周瑞金呼吁学术界有责任深入研究,加以总结。“历史会为郭心崧这样的民国人物作出公正的评价,人民也会为郭心崧这样的民族精英予以真诚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