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贤林
继“温州鼓词”专著前四卷出版后,兰州大学退休德语教授汤镇东如今正着手编撰第五卷《温州鼓词解放篇》。
原籍温州永嘉县小源小渠村的汤镇东,1958年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兰州大学任德语教师,半个多世纪以来身居西北,温州鼓词成为他怎么也抹不去的乡愁。退休后回温州电大任教期间,他着手搜集整理温州鼓词,致力于将温州这一极富地域特色的民间曲艺推向全国。他还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推出“温州鼓词”德文版。
【 少年鼓词 】
精瘦的汤镇东先生从盛夏烈日下走来,提着一只很重的合成草手提包,气不喘。81岁高龄的他说,我身材瘦不怕热,渡轮码头到报社也不远,便徒步过来。一口纯正的乡音,听着令我倍感亲切。我们就用家乡话交流,无障碍。他从提包里掏出一叠叠材料,将相关的一份份拣出来放到茶几上,这些手写的材料字迹清秀中透着沧桑,我感悟到,汤先生是位严谨的读书人。
温州鼓词是极富地域性和独特个性的民间曲艺。鼓词师身兼多职:导演、指挥、琴师、全部角色,一个人演完一台戏,一个词场便是大千世界。因此,在汤镇东眼里,温州鼓词魅力无穷。他这样评价鼓词:每当牛筋琴檀板拍一响,听众便流连忘返,随着剧情进展亦悲亦喜亦爱亦恨……一位演艺精湛的鼓词师凭一个词头就吊足了听众的胃口。
“温州鼓词也是我的文学启蒙”,汤镇东说。他家乡小渠村就有两位鼓词师,农闲时节,村里人请他们轮流唱词,少年汤镇东在鼓词的熏陶中长大。那时山村静,鼓琴一响全村人皆知,在缺乏文艺生活的年代里,那妙曼琴声恍若天籁。最富吸引力的是“整本词”,村里有人结婚、做寿、考上大学及遇庙会时,请鼓词师连续演唱几夜大词,犹如现在的电视连续剧,鼓词师每晚结尾时设下的悬念真是妙不可言,吊足了听众胃口,使人欲罢不能。
每逢词场汤镇东必去,他说听得最多的还是“门头词”。那时,经常有盲人流浪鼓词师(鼓词师都被称为先生,可见,温州鼓词在民间素来被视为是一门艺术,与乞讨无关,只是卖艺)经过小渠村,他们肩背一条中间开口两端可装东西的长口袋,一端装着牛筋琴,一端放置檀板和扁鼓,每到一座大屋,屋主人就客气地端凳接待,鼓词师摆鼓调弦,檀板一响牛筋琴一敲,周边邻居闻声而来。门头词一般是情节简单的鼓词片断,如果技艺不错,当地人会建议鼓词师在村里演唱几天几夜,词资往往是村里人拼凑起来的。温州鼓词也拼凑出汤镇东欢乐的童年时光。
后来,汤镇东到温州市区读初中,每次往返于市区与永嘉都乘坐安澜码头到桥下韩埠的驳船。随船几乎都有一位鼓词师,一开船,词师便顾自开始演唱,词资由乘客自愿出。在微浪中听着鼓词,两个小时的水路也就不感到漫长了。
1951年秋,汤镇东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浙江省立第十中学(现温州中学前身),至此,他才开始接触正宗温州鼓词,温州鼓词有个鲜明特点是用瑞安话演唱。第十中学位于蝉街与府前街交汇处,四顾桥边有个新华书店和菜市场,菜场旺市在上午,下午一两点钟收摊,于是鼓词师就在空旷的菜场里敲响琴鼓,吸引了众多听众。汤镇东周末也挤在听众间欣赏,那演艺远胜永嘉乡下的流浪鼓词师。喜欢鼓词的汤镇东,也时常哼唱,一次学校开联欢会,同学推荐他上台演唱温州鼓词,他以当时发生的奸商用烂棉花冒充药棉的新闻为素材自编词句上台演唱,这成为他人生第一次登台表演,而温州鼓词以这样的新内容表现在当时亦属罕见。
【 梦里鼓词 】
1954年秋,汤镇东考上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兰州大学外语系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
从江南水乡来到黄河畔的黄土高原,初时不适应的不仅仅是地理环境,最难熬的是地域文化隔阂。北京大学四年回老家八趟还能时时感受着家乡文化的滋润,现在来到兰州,夜阑人静时,无边的寂寞潮水般袭来……家乡山水、乡亲乡情无数次闯入他的梦乡。“说来也有趣得很,我最多的梦境竟然是大大小小的词场,有家乡小渠村的、有驳船上的、有四顾桥菜场的、有庙观里的等等,每次梦境均历历在目。梦醒后我便寻思,温州鼓词是我与家乡扯不断的文化脐带。”汤镇东先生动情地说。
1983年,刚刚升为讲师的汤镇东有资格带家属在兰州落户。父亲不懂普通话,在兰州生活很不适应,可家乡又无亲人,让父亲独自留在家乡也不放心。收音机里有温州电台的鼓词节目,太短,父亲听完后怅然若失。汤镇东有一次回家乡有事,在安澜码头附近的多家店铺里看到五花八门的温州鼓词录音带时,简直欣喜若狂,一口气买下一百多盒,并购买了一台单卡单喇叭收录机。父亲见此如获至宝。于是,兰大教工宿舍楼前偌大的草坪上就经常响起这“天籁之音”。晚饭后,汤镇东与父亲一起边散步边听温州鼓词,怡然自乐。同事们对这个全陌生的演艺品种也赞叹不已,他的学生偶尔听到温州鼓词,竟然好奇地问,这是什么语言,不会是古德语吧?他听后不免莞尔。
汤镇东说,温州鼓词因其独特的形式被人们所喜爱,只是方言太过冷僻成为传播的最大障碍,如果温州鼓词演绎另一个版本即用普通话进行演唱的话,唱遍大江南北绝不是不可能的事,而这本身并不会削弱其本土纯粹性,只会扩大其影响。后来他整理编撰“温州鼓词”系列就源自这一想法。
【 “固态”鼓词 】
温州鼓词是动态艺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不重文本,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与评书戏曲有较为固定的蓝本相比显得更加灵活。汤镇东说:每位鼓词师都有鲜明个性,敲琴击鼓打拍及说唱等,没有两位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师徒或同门师兄弟,也是差异很大的。不过,鼓词形式固定,词句以十字句和七字句为基础,有骈赋之韵味,尽量押韵,在演唱中表现为行云流水般顺畅,听着愉悦,旁白可以自由发挥,而且温州鼓词最核心的一点是内容健康向上,教人向善,极具教化功能。汤镇东有意整理编撰温州鼓词,将这一口头文化艺术“固态化”。
二十世纪末,汤镇东退休,其时年迈父亲在老家养老,为了照顾父亲,他到温州电大代课,实现夙愿的机会终于来了。
课余时间他就四处听鼓词。温州地区唱灵经的传统经久不衰,灵经便是《南游大传》,讲述陈十四降蛇妖,流传浙闽。灵经唱了几百年,内容也不断丰富,词句不断圆润。汤镇东为了整理《南游大传》,竟然在十余座庙观进行全程录音,甄别内容异同,将最佳词句记录下来,后来编撰成《温州鼓词南游传》。在状元镇,他曾经连续三年前往听灵经。一次听完已经深夜11点多,回住处的车子没了,他便步行回家。一个人寂寞,边走边播放刚才的录音,途中遭遇暴雨,浑身湿透,让他庆幸的是录音带放在皮包里安然无恙。在五年时间里,汤镇东收录了许多部鼓词,每部还有多个版本,积累了丰厚的素材。他还听了鼓词光盘150本,碟片总数达几千张。
他对流传的温州鼓词进行分类,发现与温州相关的鼓词有十几部,如《陆文龙》《双仙斗》《黄山袅与林定郎》《高机与吴三春》等,这些鼓词在温州民间都耳熟能详,妇孺皆知。
辞掉温州电大工作后,他开始整理温州鼓词。他将形式定位为全书以词句为基调,十字句和七字句交叉叙述,删掉口白,以普通话押韵。他说:“我的书有双重作用,其一是将温州鼓词普通话化,方便外地人阅读,其二是可以给学鼓词者当蓝本,只要加入自己的口白(温州方言)便是完整鼓词,比口口相传的学艺方式要轻松多了。”他编撰的第一卷《男女篇》,内容皆是听众喜闻乐见的凄美情爱故事,2004年出版。此后每隔两年出一卷,《教化篇》《南游传》《道德篇》相继问世。难能可贵的是他的《道德篇》用跳跃的结构谈古论今,将古今励志行善道德故事熔于一炉,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为古老的温州鼓词增添了全新内容。
目前他正在编纂的第五卷《解放篇》,定位是用鼓词形式介绍温州的风物。“温州鼓词是座宝库,我仅仅还只叩开库门。有生之年,我还有个最大的愿望,就是出德文版温州鼓词,将最传统的家乡艺术和我的毕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让世界了解温州鼓词。”汤镇东孩子般天真地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