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课堂第三课>>>
本报记者 晓青 祖欣
实习生 胡臻
《唐山大地震》、《一个温州女人》,对很多家乡人来说,认识张翎,缘自电影;了解张翎,则是阅读她那些绵绵密密的叙述。3月23日下午,受本报“卓越课堂”之邀,一袭春装,笑容温婉,语调柔和的张翎来到温州实验中学,说当年,聊文学、话人生,与来自全市多所学校的200多名学生面对面交流。她寄语孩子们坚持不懈地做追梦人,永远不要丢掉那份好奇心。
话当年:
生来就要成为作家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看图说话,我随口而出的一句话让老师认定我有成为作家的天赋。”张翎说特别感恩这位老师,“她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我身上的特质。”
在张翎的回忆里,家乡温州是一个闭塞的小地方。没有火车和飞机,和外界接触的唯一途径,是轮船。“那时候通往上海的轮船叫‘民主号’,当年形容一个人见过世面,就说他坐过民主轮船。”而从小她就喜欢坐在瓯江边上,看着远远的江水,想着远远的水的那边是个怎样的地方。
16岁,因形势所迫,张翎不得不中断学业,上班了。工作之余,她一直坚持自学。当年温州年轻人有三个学习圈子——英语圈,文学写作圈和自学高考圈。“那个年代温州的学习风气鼎盛,圈子里的许多人后来成为很多行业的佼佼者。”张翎说。
1979年,张翎以自学者的身份,以浙江省外文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但没有进入她梦寐以求的中文系,而是不情不愿上了外文系。她曾为此沮丧,一度认为自己和文学的缘分已尽。然而,正是复旦大学四年的求学,打开了视野。“这个时候我才真正认识到,上海不仅不是世界的尽头,而是走向世界的开始。”
说追梦:
要做坚持不懈的追梦人
迁移是人类的宿命。“当人们走出故土,历经跋涉,再回望故土,写作就是回归的一种途径。”张翎说,她把自己的文学梦从外婆家的藻溪带到瓯江,带到黄浦江,再带往太平洋彼岸的多伦多,她这个坚持不懈的追梦人,很长时间却没有圆梦。移居加拿大十年后,41岁的张翎才发表其第一部小说《望月》。为什么?张翎说,首先要安身立命。
“如果一个女人想写小说,首先要具备两样东西,一份500英镑的年收入;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张翎借用英国作家伍尔芙的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你想做成一件事,经济上的独立,思想上的独立尤为重要。“先把路走好,才能飞好。”
张翎觉得,作家不可过于贫穷,也不可过于富足,“过于清贫的话,不能安下心来写作;过于富足,则会对底层人们的生活形态失去敏锐的感受,也会丧失写作的锐气和初衷。”
聊现状:
似乎无所不知,其实一无所知,这比无知还可怕
“这是一个无比喧嚣的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天,似乎全世界各地发生的每一样事请,大家都能通过网络,在第一时间获知。而实际上,我们对于自己应该知道的事情却所知甚少。”
“与自然科学不同,文学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和独立性,不受经济、科学等条件的制约,它的每一次创作都是从零开始。不是说社会越发达、人民生活越富裕,文学创作就越昌盛。有的时候,在越贫穷、越落后越愚昧的年代里,越能产生惊天动地的作品。”
现代人的焦躁心态,造就了这个“半桶水”和“万金油”的时代。“现代人似乎什么都知道,其实所知甚浅,这比无知还可怕。”对于文学作品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和文化的荒漠化现象,张翎深深地忧虑着。
她现场问同学们知不知道印度的一位伟大诗人,在得到全场“泰戈尔、泰戈尔”的回答后,她引用泰戈尔的“让文学点燃未来的万家灯火”告诉同学们,诗人认为文学与真相的关系是:“有些朝夕相处的人彼此看不见对方,但由于文学表达了他的存在,他才看见了对方。”
张翎眼中的文学是锐利的,它可以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阻隔,淋漓尽致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也许正是它所具有的这种魅力,让她为之苦苦追求。
关于文学
问:您会碰到灵感消失,无从下笔的时候吗?我写作文时常会找不到灵感。
答:我还没碰到灵感枯竭的时候,我最大的问题是时间不够。我觉得灵感像滔滔洪水,时间却像针眼,冲不过去。平时,当你真是遇到瓶颈时,可先把它放在一边,或选择去干别的事情,比如阅读。灵感有时候就是个叛逆的孩子,同时也是小偷,它进你家门的时候,从来不会事先告诉你的。
问:我们总是碰到一些话题是别人写过,或自己也已写过,再写就是重复循环,而不是创新了,我们该怎么办?
答:这个问题问得挺深。我想人类的很多感情就是具有普世意义的,正所谓阳光底下无新事。爱恨情仇,人世间最普遍的感情你不重复都不行。可是,对于写作者来说,不是去发掘新的感觉,而是找到新的表现方法,用你的独特的表现法,写出你的版本你就很伟大了。
问:随着网络的普及,各式各样良莠不齐的文学出现在互联网上,让我们眼花缭乱。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答:网络文学“出版”的门槛低并在互联网上泛滥,我认为是因为更多人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时代的人更热衷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愿倾听别人的声音。这是一个时代的阵痛,在经历一番震荡后,必然会找到解决之道。
关于人生
问:作为一个拥有多年听力康复工作经历的医疗工作者,您一定见过许多需要人们关怀的病患。您是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服务的?
答:个人观点,我们要去除现在普遍的一种对病患群体“居高临下”的态度。现代人常感到空虚和忧愁,整天闷闷不乐,难道这也不是一种病痛吗?既然如此,就没有理由觉得他们才是弱势群体,我在诊疗时就遇见过带给我感动和乐观积极正能量的重症病人,使我开始自问:我和他,到底谁才是病人?应该以一种平等、尊重的心态面对他们。
问:是什么东西能够让您自始至终保持对生活的热忱?
答:好奇!我认为一个人的年龄不是以他的外表或生理来衡量的,而是看他是否依旧还有好奇心。所以可以有9岁的老人,也可以有90岁的孩子。我总是想知道一个帘子后面到底藏着什么,这就是好奇心。年轻人总是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生活就是有激情的、向上的。
问:你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那您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答: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在最应该读书的时候读书,在应该结婚的时候结婚,呵呵。
关于梦想
问:在您坚持梦想的时候,是否遭遇到挫折?是如何度过的?
答:首先我在开始写作的时候不是文人,不是文学圈子里的人,很多时候稿子寄出去,漂流了大半年也没人理会,那个时候真的是很挣扎,这就考验你的毅力,考验你爱这件事情到底够不够深。什么叫勇敢,勇敢就是为你爱的东西卑微地坚持着。它最重要的力量来自你的内心,你是否真的爱它。
问:我是一名高中生,面临高考,我对未来感到茫然。您有文学梦,但我相信有许多人和我一样不知道应该去追求什么样的梦想。您对我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不是每个人的长处都在写小说上,我坚信每个人生来就有一个无人可比的独特长处,而你们所要做的就是去用心发现它们。我的使命就是成为一个作家。而你们可以去走万千种不同的道路,去完成你们迥然不同的使命。一旦发现你想做的事情,坚守它们,为之奋斗,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