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注入“五水共治”

来源:温州日报 2014-08-12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9 浏览量:12

本报记者 邹雯雯

通讯员 张建军

“金融之水”助力“五水共治”。自“五水共治”被列为温州民生工程后,温州银行业也迅速吹响了“护水”集结号:大额信贷接连不断投入治水工程,排污权也可以用来质押获得贷款,对污染企业贷款说不……

温州银监分局最近一次统计数据显示,温州银行机构通过“加减乘除”法全力支持“五水共治”,项目数量已达到近百个,贷款余额超过百亿元。

加法:

增加信贷支持

日前,温州银行联合市治水办举行温州银行捐赠市“五水共治”专项资金暨政银企战略合作签约活动,捐款1000万元支持治水,向温州市治水办、瑞安市政府及温州市瓯飞开发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瑞安经济开发区发展总公司、温州十里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授信80亿元。此外,温州银行现场宣布在2014至2020年投放1000亿元信贷资金支持温州“五水共治”。

而在上个月,洞头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与该县水利发展有限公司签订贷款协议,向大门岛东片引水工程、鹿西岛第二水库建设工程注资,解决偏远海岛居民用水难、水质差等民生问题。华夏银行则是以流动资金贷款的形式,给鹿城区水利投资有限公司、藤桥新农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等五家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每家1亿元的融资贷款,资金全部用于打造美丽浙南水乡及“五水共治”实施计划。

温州银监分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对98个“五水共治”项目提供信贷支持,表内外贷款余额115.56亿元。此外,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发起单位捐款,全市12家银行机构共捐款1178.39万元。

减法+乘法:

创新信贷模式

“五水共治”项目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项目授信以及企业的担保措施相对比较难,为有效解决融资困境,温州银行业在贷款和担保方式上采取了一定的创新。“减法”指的是降低项目融资难度,“乘法”指的是乘势推出创新信贷产品。

龙湾一家经营铝材制品的生产企业用生产线扩建项目的排污权作为抵押担保,在龙湾农商行贷款40多万元,从2012年至今已续贷2次。龙湾农商行人士介绍,该行推出了《龙湾农村合作银行排污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为排污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利用排污权抵押贷款,利率参照优质房产抵押利率来执行,贷款额度为排污权估值的80%。”

浦发银行温州分行也有类似的做法,以污水处理为主营业务的企业采取以污水处理费收入为质押方式获得银行贷款,而对水力发电采取了电费收入作为质押方式获得贷款。此外,“五水共治”项目融资额大,部分机构通过采用银团贷款模式有效支持项目融资。洞头县农村信用联社与鹿城农商行开展合作,通过银团贷款模式为洞头县水务有限公司提供贷款,其中鹿城农商行1617万元,洞头联社533万元。

据了解,全市共有6家银行机构推出创新产品,贷款余额达12.62亿元。同时,信托贷款也是目前全市“五水共治”项目的一个重要融资方式。目前全市共有7个项目通过信托贷款取得融资,融资余额21.10亿元。

除法:

退出污染企业授信

“五水共治”控制污染源头是重要一环。为此,温州银行业在积极构建绿色信贷机制,严格将污染排放、节能减排等作为授信准入条件,并逐步压缩退出“两高一剩”产业授信。如果你是污染企业,想要从银行获得贷款可就不容易了。

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将72个污染企业和项目列入年度信贷退出计划,其中,17个污染企业和项目已完全退出银行信贷支持。

对污染企业贷款说不的同时,温州银行业还运用金融从业者的专业背景和第三方身份优势,建立了各自的小分队,助力“五水共治”。温州银行的“五水共治”金融服务团队以“一个治水项目,一名金融助理”模式,深入基层、农村、治水现场,开展金融顾问和银行服务,重点针对涉水涉污工程项目开展金融辅导,以提升政府、村(社区)和企业三个层面的金融服务层次,满足“五水共治”过程中的金融需求。

而龙湾农商行建立“五水共治”服务队,将辖内片区进行网格化管理,实行“一村一驻点、一社区一驻点”,客户经理每周一次定期值守驻点、不定期走访农户、企业,针对辖内的企业、农户开展“五水共治”的政策解读和宣讲,与网格内职能部门对接沟通“五水共治”建设规划、政策措施和项目安排。华夏银行温州分行也成立了“五水共治”义务护河队,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五水共治”中。

“接下来将持续跟踪监测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五水共治’的相关工作,在逐步完善当前监测机制的基础上,定期要求银行机构上报数据和工作进展。”温州银监分局负责人表示,要真正做到“金融之水”助推“五水共治”,要进一步推广应用创新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