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芬》,愿你成两岸文化使者

来源:温州日报 2014-08-06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9 浏览量:12

本报记者 伍秀蓉

8月1日晚,瓯剧年度大戏《秀芬》鸣锣开排,同时一场以“瓯剧蜕变,话说《秀芬》”为主题的主创访谈也热烈展开。著名剧作家罗怀臻、著名导演熊源伟携主演蔡晓秋、方汝将畅谈“思变”,话说《秀芬》。

瓯剧《秀芬》改编自著名温籍作家琦君的代表作《橘子红了》,市文广新局力邀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操刀担纲编剧。罗怀臻多次来温采风,历经两年多,剧本三易其稿完成一度创作。今年4月,堪称国内一流的主创团队正式成立,除了大牌的编剧和导演,该剧的音乐创作是著名作曲家汝金山;舞美设计是国家大剧院的海归舞美师王欢;造型设计请到了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副教授丁煌;著名川剧编导余琛将担任身段指导。在开排仪式上,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对该剧寄予厚望:希望《秀芬》成为温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树立温州文化的新标杆,并创造温州戏曲的新高峰。他更期待《秀芬》能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符号,成为20多万在台温州人寄托乡愁的平台。《秀芬》将于9于16日在温州大剧院首演。

罗怀臻用地利、天时、人和来形容瓯剧《秀芬》的开排:南戏故里,温州是戏曲的福地,戏曲在温州有着丰厚的土壤,有着良好的观众基础,加上温州市政府大力度扶持戏曲发展,此乃地利。恰恰在这个时候,上天又赋予瓯剧团这对“金童玉女”(方汝将、蔡晓秋),不是每个剧团,都能同时拥有这么出色的小生和花旦,此乃天时。罗怀臻既是戏剧的理想主义者,也是身体力行的探索者,他和导演熊伟源一直在全国寻找戏曲实验的地方,而此次温州成了他们实现戏曲新理想的地方,这是人和。

时代的蜕变

罗怀臻将此次创作的关键词定为“蜕变”。“琦君的小说背景是大规模的城市化变迁,小说题材表现的就是时代的蜕变。你可以说是升华,也可以说是回归,小说人物在这场蜕变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痛。”回忆《秀芬》的创作,罗怀臻说,小说本身是一篇深刻反映旧社会妇女悲惨命运的优秀作品,具有社会批判的力度和现实性,它为戏曲改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剧本创作中,他既要忠实于原著精神,又要力争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思想的发掘、艺术风格的强化等方面有所创新。地方剧种是地方风情的传承,是地域文化的承载,《秀芬》的改编是从地域文化和戏曲传统中汲取了灵感,同时也是努力使传统戏曲现代化和地方戏曲都市化的一次实践。

剧种的发扬

罗怀臻表示,瓯剧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过一次蜕变,那是从广场艺术进入剧场艺术的蜕变,成立了瓯剧团,代表作为《高机与吴三春》,这种戏曲模式在中国通行了半个世纪。进入新世纪,全国各个剧种都在完成新的演出形式的升级换代。通俗地讲都在办理“二代身份证”,瓯剧也在寻求变化,但还没有新的质感洋溢出来。要完成剧种的传承与发扬,首先要致力回归,把那些已经放弃的、觉得比较土的、俗的、比较古老的瓯剧最原初的元素找回来,使得瓯剧更像瓯剧。其次,今天的剧场艺术、演出环境以及面对的观众和上个世纪不一样,要让它最大限度地和当代舞台艺术的优秀制作比肩、平行,甚至超越。

表演的升级

罗怀臻直言,方汝将、蔡晓秋,在大家眼里都是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这无可争议,但纵观他们以往的表演,还没有从传统技艺型表演向适应现代审美的表演过渡,在这个层面上讲,演员的表演需要更新升级。改变的过程是痛苦的、艰辛的,完成这次蜕变,就化蛹为蝶了。

还没正式进入排练阶段,两大主演已经为这次变化做好了炼狱般的准备,“出道20年,这是我们第一次演当代戏,很有挑战,刚开始有点摸不到北,现在我已是满身要演的冲动。”方汝将兴奋地说。没有高靴,也没有水袖,蔡晓秋对能否驾驭好剧中的角色也有担忧:“在古装戏中,表演可以通过服饰、台步等来完成人物塑造,但在当代戏中,水袖、高靴都没了,穿上民国的长褂或旗袍,甚至要穿上皮鞋,现在还无法想象将来呈现给观众是什么样的画面,今后一个多月的排练将是我脱胎换骨的过程。”

相关链接

罗怀臻,当代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一级编剧、上海戏剧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戏曲学院讲座教授。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致力于“传统戏曲现代化”和“地方戏曲都市化”的理论探索与创作实践。重要作品有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昆剧《班昭》《一片桃花红》;京剧《西施归越》《宝莲灯》《李清照》《蔡文姬》;越剧《真假驸马》《梅龙镇》《青衫·红袍》;甬剧《典妻》;豫剧《曹公外传》;汉剧《柳如是》;黄梅戏《长恨歌》《孔雀东南飞》;川剧《李亚仙》;琼剧《下南洋》;秦腔《杨贵妃》;沪剧《胭脂盒》;滑稽戏《阿福》;晋剧《麦田守望》;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出版剧作选集《西施归越》《九十年代》;出版文集《罗怀臻戏剧文集》。作品曾获得各类国家级奖项近百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