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瓯江、楠溪江、飞云江、鳌江、塘河……纵横交错的水网,织就温州美丽的水乡风貌,也滋养着瓯越独特的人文品格。寻踪瓯水,正是为了寻找我们千年流淌、奔流不息的水乡文化,寻找“美丽浙南水乡”的文化源头。
本报记者 华晓露
浙南水乡,美丽瓯地,背倚青山,面朝江海,聚平原之秀色,汇江河之便利。曾经,温州主城区河道纵横交错,水网密布。每当暮色四合,鸥鹭齐飞,给人无限的宁静与遐想。
在3月22日第二十二届“世界水日”临近之际,随着我省“五水共治”活动的深入开展,随着浙南美丽水乡蓝图的描绘,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水乡建设,关注水环境保护、水文化发展等等。而那些与水有关的人和事,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老水利”的蓝皮本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个中秋节,在瓯江流域的水文站里,值班的小俞和往常一样做好热乎乎的饭菜,准备为冷清的单人中秋添些温暖。突然,洪峰来袭的警报拉响,他立刻拿上测量仪冲了出去,奔赴洪峰第一线去测量数据。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桌上的饭菜早已凉透,却再也没能等回主人。
这个画面,在程鹏飞脑海里存活了半个世纪。今年86岁的程鹏飞退休前在温州做过40多年的水文工作,是浙江省水文总站温州地区水文站的一名技术员,小俞是他曾经的同事。
水文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尤其对温州这座从海里诞生的水乡城市而言,水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水利部门就在温州布设了100多处水文站、水位站、潮位站、雨量站等,这些站点最终都列入了国家水文站网。与水结缘的40多年里,程鹏飞认真爱钻研的性格,使他成了同事眼里的温州水文的“活地图”,温州地区的水文资料最后都由他负责汇总,并上报省里。对温州的山山水水,他有着极深的感情。
当年的水文工作十分艰苦,站点偏僻、人员少而分散,工具简陋而奇缺。“那时刚解放,国家穷,什么东西都缺。一个站只有一个闹钟,考虑到时间对于水文测量至关重要,所以规定每周至少要对两次时间。别小看这对时间,我们常常要走几十里路,找到集镇上的邮电局才对得上。”老人呵呵笑着说,以前都是纯人工的原始观测,比如,用来测日降水量的雨量筒,口径大概20公分左右,里面标着刻度尺,下雨的时候,就根据刻度尺判断降雨量;测水流,工作人员要在涨潮时登上小船,两人用力收放电缆,把测试仪放到水中……
在他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本蓝皮笔记本。这个本子跟随了他几十年,里面有不少制作整齐的表格,记录了温州站年降水量、浙江省八大水系的集水面积和河长等信息。翻看着笔记本,老人说,别看这些数据很枯燥,还是挺有用的。当年建九山体育场的时候,经办人找老程咨询体育场地面应该建多高,因为体育场要铺沙子,下面的地做高了成本大,做低了又怕汛期被大水漫淹,沙子要报废。老程根据历史水文资料做了分析,提供了建议。后来有一年温州大水潮,城区很多地方被淹,体育场的经办人兴冲冲地找到老程,很高兴:“就差那么十几公分就要漫上啦!你的意见太有用了!” 放下本子,老人说,那些与水打交道的日子,虽然辛苦,却也乐趣无穷。
“80后”夫妻的绿色水网
在温州,有一对“80后”小夫妻,他俩结缘于环保论坛,在世界环境日举行了婚礼。正如他俩在婚礼上许下的诺言:“我们会如爱情一样经营环保。”婚后,他俩组织成立了绿色水网环保公益中心,专职水环境保护工作,他俩的名字是白洪鲍和郑秋子。
白洪鲍是平阳腾蛟镇人,他活跃在温州环保线上,已经有8个年头。作为绿色水网组织的创始人,白洪鲍对水有很深的情愫。在水乡长大的他,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便是与伙伴嬉戏于河畔。但是,他也亲眼目睹最爱的水竟成为生活的“头号杀手”。2006年的一天,白洪鲍来到平阳鹤溪镇一个水源受到严重污染的村。遇到了一个刚被确诊为癌症晚期的中年人,这个中年人向他讲述了从前宁静的生活及水被污染后生活的痛苦。20多天后,当白洪鲍再度来到这个村的时候,看到的,是这个中年人的灵堂,他那古稀之年的老母、垂髻之年的孩子,相拥哭不出声。这一幕,深深触动了白洪鲍。
2012年,由于不满水污染,“为局长找下河游泳的地方”的呼声在微博上热传,白洪鲍经过调查,深感温州水环境问题的严峻,开始四处奔走,和5名活跃在温州地区的水环境保护志愿者成立了温州市绿色水网环保公益中心(原名草根公益者之家),开设了温州市绿色水网网络平台和污染举报平台(www.ngo0577.org),受理公众水环境诉求。
两年来,他们先后开展了50多次有效的环境污染实地调查和环境治理的推进工作。白洪鲍说,最难的莫过于取证。时间、空间上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有时还带有危险性。他们时常一个人、一辆车、一台相机、一袋干粮在污染现场一蹲就是一整天,最长的一次达23天。白洪鲍印象最深的是对乐清虹桥一家非法冶炼点的取证拍摄。接到举报那家非法冶炼点藏于山里,他们就开车去寻找,结果在山里绕了几个小时,终于在一个毫不起眼的山坡小路上,发现了一点线索。一直往山坡上开,快到没有路了,还没找到。他们继续往杂草丛里开,终于在几百米之外,发现了非法冶炼作坊。由于四周没有遮挡,他们无法靠近,只能躲在远处用长焦拍摄取证。“担心照片拍不好,又怕被人发现,当时真是很紧张。”白洪鲍说。
“很多人不理解我们的工作,觉得很枯燥很无聊。”白洪鲍说,“但是总要有人去做这么一件事。”绿色水网对他而言,不仅仅是工作,还是生活的一部分。
作为绿色水网环保公益中心的发起者之一,白洪鲍的妻子郑秋子不但给白洪鲍不变的支持,同时也参与其中。
多方关注水文化
温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典型的水乡城市。温州独特的水乡文化,成为孕育温州人精神的重要资源。
日前,市文广新局牵头召开水乡文化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纷纷针对如何治水、如何建设美丽浙南水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温州社科专家洪振宁表示,靓丽山水智城,要以信息化手段治水,加强研究和落实;资深媒体人金辉说,原来老城的河都没有了,最好在城内挖一条河,这将会成为温州新城市的最大亮点;文史学者沈克成认为,从前温州城内的水都是活水,而现在是死水,治水必须要让水先“活起来”。
前不久召开的市两会上,“水”问题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市人大代表、华峰集团总裁林建一提交的一份《在美丽浙南水乡建设中,要注重发挥水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的建议案,吸引了与会人员的关注。林建一在建议案中指出,在软环境方面,特别要注重发挥水文化对美丽水乡建设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水的温柔与美丽,拨动着艺术家的心弦。这些年,我市陆续出版了一大批与水相关的书籍,有的以图片为主,如徐道浙的《画说楠溪江》、叶新仁的《中国楠溪江》……有的则图文并茂,特别是关于塘河的书——《塘河民间文学》《塘河散文选编》《塘河民俗文化》《塘河古迹遗韵》《塘河历代诗选》《塘河水》等,从多个角度呈现了温州悠久的水文化。
温州市艺术摄影协会副会长杨保民早在十年前,就带领他的榕树下影会团队,沿着温瑞塘河的源头直到入海口,用镜头一一记录温瑞塘河沿岸的老房子、船只、埠头、水乡特产、民居等人文景观。他说,之所以拍摄这些,是因为团队成员都在塘河边长大,对塘河有特殊的情感,而拍摄是留住塘河的人文景象,反映温瑞塘河和温州人的关系,突出美丽水乡文化最好的方式。现在,这些照片正在集结成册,不日将正式出版。
去年,我市出台了《关于建设美丽浙南水乡的实施意见》,计划用8年时间投入千亿元建设美丽浙南水乡。作为美丽浙南水乡建设重点实施的“七大工程”之一,水乡文化提升工程无疑成为我市文化界各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工程将依托千里生态河道建设和特色水乡文化资源,构建以瓯江、飞云江、鳌江和楠溪江、平原主塘河、滨海河网“三横三纵”为主脉的千里水乡文化长廊;加强江河沿岸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建设温瑞主塘河百里民俗文化长廊;开展多层次的水乡文化创建,建设功能健全、景观优美、富有浙南水乡文化特色的宜居社区、村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