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主业,荡回的钟摆

来源:温州日报 2014-08-05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9 浏览量:13

浙江日报记者 徐峻 苏靖 胡丹 陈青华 李倩

编者按: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风向标,是观察浙江经济的一个重要窗口。三年前一场局部金融风波让当地企业遭受重创。2012年春,记者连续12天在温蹲点调查,努力记录还原这场风波。在转型升级、经济下行、金融风波三面夹击下,温州企业如今的生存发展状况如何?2年后的这个夏天,记者再度前往调查,10天内采访约20位政府官员、50位企业界和金融界人士,试图了解温州实体经济的基本面、新态势、各类市场主体的生存状况、民间资金的流向。请看记者发回的“温州企业艰难转型调查”系列报道。

夏日,民间借贷风波的首发地温州,记者再度前往调查。

记得2年前记者追随这一风波到此,听精明的温州人叹苦“都是因为借了高利贷”,议论“下一个跑路的可能是谁”、“还有没有更好的投资去处”。2年后,记者再度走进温州,30多位企业家有的庆幸“没有乱投”,有的告诫“牢记这场教训”,“必须看准了再投”……

变化正悄然走向造富故事不断的温州。在目睹“炒”钱后的种种“厄运”和实体经济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后,越来越多的温州资本放弃暴富式增长,耕植实业,换取稳健式发展。曾左右摇晃的资本等要素似乎平稳了,如人们所见,实体主业如钟摆般,如今又荡回了中心线。

企业家们的斗志已明显复苏。他们用信心和行动向世人证明了,他们的财富、资本已转战到实体经济的新战场,在他们的努力下,温州实体经济空心化的势头已得到扼制,实体经济回归的态势已基本形成。

一批企业涉险,温州区域经济仍平稳运行——

大批企业坚守撑起基本面

3年后的今天,跑路之声并未戛然而止。近年来备受诟病的担保、互保,在风险传递中使少数企业伤亡惨重。不期而至的另一轮房地产行业的跌势,使众多涉房企业资产缩水,投资乏力。

但在记者与当地人的交流中寻找佐证时,却似乎“未能如愿”。大批企业并不像外界所想象的那样,都离开实体经济搞投机去了。“这两三年遇到什么样的危机”、“风险能控制吗”,面对记者不肯罢休式的追问,一些企业家戏谑地以“运气不错”回应。上半年数据也印证了他们所说的“幸运”。28项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长的有26项,增速位次在全省前移的有18  项。温州经济的基本面尚可,并且不断改观。

记者调查中发现,一批企业涉险而带来的减分因素“被消化”,是因为一大批温州企业坚守实业阵地,撑起了实体经济的基本面。采访中,企业家谈得更多的是,如何避免用工成本的进一步增长,如何保住老市场拓展新市场,如何通过管理提高效率……从百亿级到不足亿元产出的数十位企业家,他们的亲历,为这场记者想象中的“劫后余生”给出了另一幅坚守实体的图景。

走进瑞安塘下镇,环球滤清器董事长刘万斌,平静地向我们讲述如何进一步扩大销量的细节。

“没有做房地产吗”、“没有炒股吗”,记者的追问得到了一连串“没有”。这家已有21年历史的企业,居然一直没被诱惑过。他特别说起了公司多年来的一个规矩。大约是在2006年董事会作出一项决议:坚决不进入虚拟经济领域,不给任何企业担保也不找企业担保。这项决议的执行,使其在近年来的风波中“毫发未损”。

环球滤清器的母公司海尚集团董事长叶华平给出了进一步解释。他说,当年房地产回报太好了,“连老太婆都认定买房能赚钱”,“这怎么可能”?有着异常嗅觉的叶华平意识到这种现象不会持续太久。正因为坚守,环球滤清器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企业正在向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

走进康奈集团,1978年生的郑莱毅话语不多,但提到制鞋就开始侃侃而谈。2年前他父亲郑秀康向记者讲述的不断创新、做强实业的理念,今天正在这位创二代的手中延续。接班三年的郑莱毅体会,康奈过去30多年的平稳发展,都源于深耕鞋业,理性投资、做强鞋业仍将是未来康奈必须坚守的原则。

如果说正泰、康奈等一批温州知名企业,因为成熟的企业发展理念,善于辨识风险、规避风险,没有炒房、盲目投资或是陷入担保链,那么一些中小企业则凭借企业家个人的理性绕开了这类旋涡。

长城减速器董事长虞培清,为其在搅拌机行业中的技术攻关而自豪,谈及房产,却显得有些自愧:几年前炒房略有损失。但好在他是个人出资,影响未波及企业。

在借贷风波重灾区龙湾,药机生产商温兄去年以来恢复20%的增速。七八年前的增速高达30%,大约三年前慢了不少。经历过这般起起落落,董事长姜瑞玉宁愿将“原地踏步”的那几年定义为“求稳”。眼下订单看似不错,但他不急着扩产能,认为还是投技术更稳当些。

小心谨慎型的姜瑞玉们更珍惜眼下的平稳发展。正如他们的中性评价:“假如介入,就没有今天”。

正是先天或后天筑起的这类“防火墙”,使一群温商“不管外界多纷扰”,只顾稳健前行,守住了温州经济的基本面。这一群温商的坚定,也可以从当地数据中看出端倪。上半年温州规上工业产值2094.09亿元,同比增长4.7%,在全省排位又前进了5位。

财富速成泡沫破灭之后——

聚焦实体才能继续创富

这个夏天,温州追逐财富的“热”度似乎也冷了不少。

在温州采访的10天里,我们突然发现当地人喜欢聚会聊天的圈子活动少多了。熟悉内情的人知道,他们是在有意无意地离开曾经“传播”生意信息、赚钱套路的某些聚会圈,在他们的内心,已然有了这样的判断:极诱人的那些“生意”或许有大风险。

劫后余生之际,精明的温州生意人显然在汲取教训。对不熟悉的项目,再也不能一哄而上,宁可错失也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

2006年在美国纳斯达克借壳上市的瑞立,以上市名义切断了互保,投资也更为聚焦。从机械类到机电一体化再到新能源车,瑞立的技改投入不断加码,在气制动领域的技术优势不断聚集。与铁科院合作多年后,公司的轨道车辆零部件研发与生产制造领域终于也露出了身影。多年的技术储备还助其迈向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有人注意到,瑞立集团旗下另有房地产业务。总经理陈康进告诉记者,集团已大力收缩房地产业务,近3年几乎没再拍过地。

不可否认,温州人曾对房地产有着不一般的偏爱。但由此产生的刻骨铭心的痛,让不少温州企业家收缩诸如房地产等边缘业务,“收心”后聚集精力、调集资本钻研自己的老本行。

位于乐清柳市的天正集团在低压电气行业有不小的威望。这家企业官网,如此自我“描述”——一家以工业电气为主、房地产为辅、金融投资为补充的适度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对“适度多元化”,公司现在有新的注解。公司执行董事施雷杰介绍,去年房地产开始逐步收尾,卖掉楼盘后不再投资,集中精力对付主业,现在的投资重点放在销售突围上。

“挨了闷棍后,资金逐渐回归实体”,温州市发改委主任方勇军发现,2011年金融风波后,过去热“炒”项目的丰厚利润成了泡影,敏感的企业家就赶紧逃离这些领域,近两年资本回归实业的态势就是证明。2012年、2013年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较上一年增长37%、24.1%,其中工业的投资分别增长了42%、29%。

在一些温州企业家眼中,先受重创或许将推动温州企业脱虚向实的步伐走得更快更稳。他们还试图告诉记者,他们更偏爱长期投资而不是短期投资了。为此他们必须走得更稳健。

正逢“三十而立”的正泰集团已迈过300亿元产值,多年巨资打造智能电气、清洁能源这样的优势主业。与一些企业跟风投资进入太阳能而身陷深渊不同,正泰投资太阳能研发已逾百亿,业绩成效已逐步显现。董事长南存辉记得,12年前正泰关注起这个领域的技术,等项目进入以后又遇上技术路线之争,秉持创新、市场与资本相融合的理念,正泰终于等来了当下同行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深耕主业无意中成为规避风险的利器。有企业家直言,不论盈利有多难,如果坚守实业,顶多是暂时亏损,多年积累终究会支撑企业走下去。企业家们更愿意以创新改变当下的微利现状。从数据中也可看出端倪。上半年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4.9%,在全省的排位又前进了。

多方努力只为聚焦实体。有形之手加大力度帮助企业坚定信心,引导民间资本回归实体。近两年,温州市政府加大力度振兴实体经济,陆续出台振兴实体经济系列措施,让企业家安心坚守实业。

成效正在逐步显现。温州银监分局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市中长期贷款余额1690.36亿元,比年初增加206.32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38.38亿元,同比增幅达26.70%,中长期贷款比重为23.02%,创历年新高。这一变化显示出,温州当地经济盲目追求短期效益的投机性资金需求得到抑制,而实体经济等中长期投资需求出现良好势头。“温商回归”也成为实体回归的有力抓手。上半年到位省外内资214亿元,增长22.7%。

有温州企业家感叹,风波袭来并不完全是坏事。每个企业在成长中,都会有顺境和逆境,遭遇成功与失败。当这些都在承受能力之内时,企业就会越来越强。温州实体经济也会在闯关后更为强盛。

长期坚守任重道远——

穿越困境等待涅槃重生

风波并未平息。温州借贷风波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不良贷款的规模和比率还处于高位,担保链依然是套在民企脖子上的一条枷锁。

作为一名温州局部借贷风波的亲历者及观察者,新世纪消防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谢炳超认为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下,借贷风波令多方企业伤痕累累,直接袭击温州经济,伤势未愈,又被楼市疲态再度伤害。

有消息显示,2010年前后,温州市区县屡创“地王”,投资方多为制造、贸易等实体企业的“资金联合体”。让谢炳超最担心的是,多年前实体经济空心化的过程中,不断有企业将实体投资转到房产或其他快钱上。这两年的跌势下,楼市贬值、资产缩水,一些实体企业无奈被拖下水,回天乏力。

深刻教训下,脱虚向实已在当下的温州成为共识。但要迅速走出恶性循环,并不那么容易。

瑞安高分子合成材料龙头企业华滨副总经理余建敏,眼下最愁的不是利润连续下滑,而是贷款能否尽快走回正常轨道。由于担保出险,企业不得不替担保企业代为兑现9800万元,几千万元贷款因此被搁置,投资项目不得不被困住。虽然为当年随意担保后悔,但代价还得自己付出。上海的两条生产线不得不停了,改成标准厂房租给其他企业,租金收入代替了原来令人羡慕的产业收入。

温州万林鞋业去年初的订单好势头,眼下也成了过眼云烟。据董事长李林波说几年前买地造厂房,不料为融资的事陷入担保链,如今也只能“动弹不得”了。原先做硫化鞋时单价能卖到20多美金,本想再好好琢磨些新产品,但眼下转型升级的动作难有起色了。

也许是见过多太多企业的大起大落,温州打火机行业协会会长黄发静的态度并不乐观。温州打火机行业从最高峰时的数千家到现在的几十家,让人唏嘘不已。按黄发静的说法,“能活着就不错了”。多重压力交织之下,温州企业积重难返。

当一些企业将这波风险归责于多年前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及银行方面的放贷冲动时,留意国际经济走向的叶华平给出了另一种评判:不管面对何种形势,每个企业都应有自己的判断,做出自己的选择。企业内部管理中的多重问题,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判断和选择,这才是产生“投资冲动”最直接的原因。

一项对融资业务的监测数据显示,二季度温州民间融资用于生产经营的比重为55.51%,为去年以来新高。这般利好背后,还会引出更多疑问,其余融资去哪儿了?

是的,脱虚向实看起来很美,但市场主体集体转向理性投资,尚有待时日。对这几年温州民间资本投向,鹿城区委书记王立彤认为,主营业务不突出或因过度多元化使主业被边缘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不少温州企业的通病。出问题的多是家族企业,老板投资冲动之下立即出手,没有形成现代化的治理结构是个软胁。

其实,不少地方也曾出现实体经济边缘化的现象。去年数据显示,我国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3万亿元,增长12.2%。但主营业务利润增长只有4%。专家就此认为,这意味着我国规上工业企业更多地通过副业在挣钱,换句话说,即反映了实体经济空心化、实体经济边缘化的现状。

记者调查中明显感到,过去民间资本击鼓传花式的运作方式已收场了。有相当一部分民间资本的确不敢乱投了。但在温州金融港发展公司董事长黄伟建看来,他们是对能投什么看不明白,也因此“钱无处可去”。

在这一刻,温州民资又再度肩负重任。在他们身旁,温州实体经济等待浇灌。

原载2014年8月4日《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