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沙默
近日召开的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围绕“两美”目标推进大都市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中提出了以“两美”建设为目标,以时尚之都为特色,以新型城市化为途径的要求,走注重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城乡一体、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具有温州特色的大都市区发展道路,在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式上将会有很大的转变。
记者近日采访了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林观众,希望通过专业的眼光,剖析温州大都市区建设的实现路径。
培育大都市区主中心——
“带头大哥”得有吸引力
林观众认为,一直以来,温州的城市中心区并不强,突出表现在能级、规模都不足以带动县级。“简单地说,就是这个带头大哥没做好。”他说。
在《实施意见》中,我市提出优化大都市区城镇等级结构,重点培育人口规模约500万的大都市区主中心,以推进温瑞平原一体化为主抓手,充分发挥瓯江口新区、温州经开区、瑞安滨海新区等新区人口集聚作用,进一步突出大都市区主中心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同时,加快发展乐清、平苍两个人口规模约100万的副中心和永嘉、文成、泰顺三个县城人口规模约10至15万的山区增长极。通过深化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改革,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开发共享。
如何构建大都市区主中心?林观众提出了一个城市吸引力的问题。他认为,到目前,温州还没有脱离加速人口集聚这一阶段。“城区没有吸引力,县里的人也不会过来,出去的人反而更多。”他说,城市的集聚度很差的症结,是城市核心区对周边的吸引力比较弱。
他认为,中心区缺少高能级的设施吸引力,比如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等,“说简单点,就是人家为什么非得到你们这里来?你有的东西他们也有。”因此,今后在城市资源分配的体制机制上,要做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同时,要加快城市大交通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城市主中心的服务功能,增强基础设施对大都市区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优化市政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城市化进程以人为本——
让人们开开心心进城来
大方向确定,蓝图勾绘完毕,后续的工作需要有条不紊地跟上。林观众说,虽然在此次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新型城市化,但城市化事实上没有新旧之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考虑的都是如何让城市变大。所谓“新型”,是一些观念的转变,尤其是对人的重视程度。
“打造新型城市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城市化,在制定规划时,我们常要考虑‘化物’的举措,如何建空间或者划定布局等等,光有载体、框架是不够的,最终要考虑的是让人进城的问题。”他说。
在《实施意见》中,我市提出了创新户籍管理制度,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积极稳妥、规范有序,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常住人口有序转移。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区域间的户籍壁垒。完善政府购买就业培训服务制度,增强就业创业服务,推进农民工融入企业。
林观众表示,在提高城市集聚能力的同时,还要解决人们居住生活的问题,尤其是降低居住成本,降低城市化的门槛。这个过程政府需要出很多的力。比如要提供大量的中低价位的住房,能安居才能创业,为此,政府需要拿出大量的资金建保障房,为了达成这些目标,市委、市政府在今后需要研究出台更多务实的政策和举措。
绘完蓝图还要多出招——
期待温州式建城模式
“温州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市,要发挥这种人口优势,需要我们将统筹的眼光,投向全市各个地方。”在采访中,林观众提及最多的一点,是目前还缺少好的抓手和实施的手段。
此次以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我市构建了温瑞平原一体化为主中心,以乐清和平苍为副中心,以永嘉、文成、泰顺县城为山区发展带动极,以中心镇为城市化的重要节点的“一主两副三极多点”大都市区布局,构建了一个很大空间。
林观众表示,空间越大,目标实现也更加长远,需要具体的手段措施也会越多,而其难度在于如何统筹,要让全市上下对建设大都市区有积极性,需要在体制机制上有创新的探索,尤其是各个周边县市,需要一些市场利益的引导。
我市对新型城市化的路径,也提出了在资源配置上,由政府主导为主向市场主导为主的转变。林观众认为,今后温州大都市区的建设,可以让利益去吸引,通过市场来引导,就像龙港从无到有那样,温州也期待一种创新的建城模式,而政府在其中起到调控的作用。
“温州历史上几次建设的高峰期,都有突破政策的举措,如今我们依然需要创新的力量。”他说。对于今后的发展,他希望市委、市政府能出台更多有益城市发展的细化方案,能在相关体制、机制上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