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温州模式”

来源:温州日报 2014-03-17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9 浏览量:13

姚伟谦

11年前,习近平在温州调研时曾指出,温州的实践是浙江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充分证明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正确,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正确。习近平希望温州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探索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业绩,总结新的经验,为浙江带好头,也为全国做示范。

在习近平在温州调研讲话十一周年之际,市委书记陈一新在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作题为《坚持和发展“温州模式”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工作报告中提出:遵循温州模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其核心内涵集中体现在:温州模式的本质是民本经济;精髓是市场经济;基石是实体经济,条件是有限有为有效的政府治理,从理论上用四个方面给予高度的概括了“温州模式”的本质、精髓、基石、条件。这对坚持和发展温州模式理论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的战略意义。

一、改革开放创造了温州模式。“温州模式”就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模式,在发展市场经济中,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焕发出来了,走在全国前例。改革开放前,大家都知道温州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当时的情况是“三少一差”,即人均耕地少,国家投入少,资源利用少,交通条件差。改革创新创业、苦干打拼,开创了温州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温州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温州市生产总值(GDP)由1978的13.2亿元提升到2013年的生产总值(GDP)40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7852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6194元,走在全国和全省的前列。这35年是全社会全面进步的35年,是全市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35年,是温州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不断作出贡献的35年。实践证明,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赶超发展再创辉煌。

二、创业创新树立了温州模式。从改革开放以后,温州人民从家庭工业起步,从小商品生产入手,从小经营发家,经历了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散到聚、从弱到强的实体经济发展历程,呈现出“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协作”   等民本经济是温州模式的本质,温州为全国创造了诸多个第一。如1978年以来温州创中国第一批农村专业市场;创第一个个体工商执照;第一家苍南县实行利率改革的农村信用社;建第一座农民城,第一个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份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性法规。第一个集资建造的飞机场;第一座商标城,第一个私人跨国农业公司,第一个私人包机公司;第一个在海外开办商品市场(在巴西的圣保罗市开办了一个专业市场中华商城);第一个制定“质量立市”地方性法规的城市等。从创造“全国第一”就能看出温州人的创业创新精神;温州经济实体创造了“中国电器之都”等36个“国字号”的生产基地。实践证明,温州人最能创新创业,经济实体走在全国前列。

三、民本经济突显了温州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民是温州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全民创业成为温州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民营企业成为最活跃的市场主体,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民间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突出作用,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经济体系是民本经济的重要内涵。目前在全市经济比重中,民营企业数量占99.5%、工业产值占95.5%、上交税收占80%、外贸出口额占95%、从业人员占93%。可以说,立足民力、依靠民资、发展民营、注重民富、实现民享,是“温州模式”的本质特征。这种民本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彰显了温州经济的旺盛活力,契合了发展依靠人民与为了人民的有机统一,造就了藏富于民的典范。

四、温州精神提升了温州模式。温州精神实际上是温州企业家精神,温州精神也是动态发展提升创新。纵观改革开放35周年,温州人精神大体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四千精神”。在未解决温饱的情况下温州人做生意的起步开拓阶段,为了维持生活,只好“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道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以千家万户的自身生产经营能力,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需求,充分体现了温州人吃苦耐劳,奋力解决温饱问题的艰苦创业精神,受尽耻辱的“资本主义尾巴”。   这个阶段称为“走商阶段”或者说“游商阶段”。第二阶段“四自精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刚起步时,政府要求“四自”精神,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政府鼓励政策下,温州人凭着“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强不息、自求发展”的“四自精神”,形成“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有困难不找市长找市场”的意识。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记载,不能回避温州人有这么一个阶段。因为个别产品质量上的问题,不少地方及官员对温州的批判不仅仅是在嘴上,而实施在行动上。人家讨厌温州货和温州人,这个阶段称之“冷商阶段”,也是温州人经商困难阶段。第三阶段“四敢精神”。即邓小平南巡讲话,温州人在注重质量、尊重市场的基础上,抢抓机遇充分发挥了“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业,敢于创新”的“四敢精神”。市委第八次党代会上概括温州人精神为“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在理论界把温州精神归纳为“敢为人先,民本和谐”。温州商人开始在全国各地投资办公司、办市场、办企业,世人对温州人改变了看法,欢迎温州人投资。有着千军万马闯商海之势,温州精神举世瞩目,这个阶段属于“热商阶段”。第四阶段:“四共精神”。十七大以后,温州到了小康社会,使温州人精神提升,生成了一种注重聚力创新,鼓励合作共赢的新型文化,从家族企业转型创新,经营者“既要敢于当鸡头,也要甘于做凤尾”。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反映了“共同合作、共享资源、共谋发展、共同创新”的“四共”团队精神。意识到文化正在成为未来发展的“金钥匙”,资源有限创新无限,只有先进文化才能引领经济发展,才能把企业做强做大。开始了群团投资、资本投资和招商投资,投资的项目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关国计民生。由于温州资源有限,在全国各地的温州商人老板共同合作,形成大手笔、大规划、大项目、大投资。这个阶段可以说是“外商阶段”,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人称“可敬的温州人”,温州在中国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五、有为政府推动温州模式。温州区域传统文化同样融入在地方基层干部的思想理念中,影响着政府公务员的管理行为。温州政府管理大体上分“无为、引导、服务、有效”四个阶段,基本上符合当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一阶段“无为政府”。改革开放以前,温州政府官员常常用“无为而治”来形容他们的执政哲学。在温州,凡是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温州民众在未解决温饱问题时,放手发动千家万户搞农村工业化,于是有相当创造力和创业积极性的温州人搞起了个体工商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合股经营等,由此留下了“政府一毛不拔,事业兴旺发达”的著名戏言。也就是说,政府几乎全然置身于企业营运、市场活动之外,以“不管就是保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政府理念。为此,围绕姓“公”、姓“私”和姓“社”、姓“资”的争议铺天盖地。第二阶段“引导政府”。改革开放以后至1992年,政府从邓小平的理论出发,创造性地制定政策引导企业良性发展。政府为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规定除涉及国家安全和必须由政府垄断的领域以及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以外,所有其他领域都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使温州形成“在外争议中出名,在内不争论中发展”的氛围。政府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改善投资环境,还专门制定了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如推行温州“质量立市”等,同时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给予相应项目配套扶植政策,又使民营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力求提高温州整体素质形象。第三阶段“服务政府”。市场经济促使各级政府转变职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如党委政府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机关实行“效能革命”。温州政府提出,尽可能创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包括软、硬环境;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推广经验;维护经济和社会秩序,特别是重视抓信用、质量建设,因为“信用”是决定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资源,“质量”包括技术是品牌兴业的生命。为此,温州政府相继出台“信用温州”建设,提出“质量立市”、“品牌兴业”等战略措施,为民企发展加大监督、管理、服务的力度。第四阶段“有为政府”。在机关开展创建“五型”机关,实行“即办制”、“考核制”,提高公务员的服务质量和执政能力。政府做到有限有为有效,当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善于退位,能交给市场办的事尽量交给市场办;在市场出现失灵、失缺的时候,政府该补位的补位、该到位的到位,在构建信用体系等方面积极有为,引导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善于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时、度、效,努力当好有限有为有效政府,不扮演“全能者”角色,由市场经济决定资源配置,这是“温州模式”的本质所在。政府在党的建设、文明城市、文化强市、平安温州等建设及社会管理治理综合能力都走在全国前列,也是有限有为有效政府的“温州模式”成功经验的体现。

当前,金融风波、地产严控、银行贷款收紧等给温州民企发展带来沉重压力和冲击,倒逼民企转型、升级及部分民企破产。但有温州精神支撑,还有300多万温州商人在世界各地办市场、办企业经济实体等产业,优势互补、相互支撑,在困难中寻找发展新路子。目前温州经济总体稳中有升。市委坚持和发展“温州模式”,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在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镇发展、政府职能等方面转型,在深化改革上勇于担当,开辟改革新天地,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在坚持中完善、在完善中提升,坚定不移地把“温州模式”发扬光大,继续把温州这面改革的旗帜高高举起。  作者单位: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