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世朋
报道组 王荣 通讯员 陈显英
对鹿城双屿而言,一处出租房,就是一个城市管理的考题。一向以“脏、乱、差”作答的双屿,最近给出了一个新答案——
鞋都三期工业区,正岙村一幢农民房,经企业统一租赁改造,成为38户新居民家庭的公寓房。一度肮脏的地面,贴上了光鲜的瓷砖,原本布局凌乱的电线,整齐地套着PVC管布在墙上。公共卫生间与淋浴房不再有难闻的恶臭,楼道除放置两个垃圾桶,还配备了消防器材。专职宿管员定期清洗楼道,负责水电维修。
这道考题,由街道给出“统租统管”的解题思路,再交由企业具体作答,最终促成一个“多赢”的答案。街道管好了出租房,企业留住了好员工,新居民有了好着落。
借企业之手,让辖区出租房改头换面,折射出双屿城市管理进阶的理念之变。当前,产业转型与城市转型尚不能一蹴而就,双屿必然要在治理结构调整上先行一步。在一张张管理进阶的考卷上,双屿正书写着“强政府”与“好社会”并轨合作的“双屿模式”。
必答题
“强政府”首当其冲
城市“脏、乱、差”,这是近几年双屿给人的第一印象。尤其是一些长期为人诟病的问题,容不得回避:辖区总计8000多处出租房,长期以“脏乱差”示人,安居从何谈起?2700多家无证照小作坊、2200多个流动摊贩,能否进行根治?占常住人口九成以上的新居民,怎样才能成为真居民?
甚至有人说,双屿的社会问题病入膏肓,积重难返。对此,双屿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韦龙成予以坚决反驳,“对于关乎城市健康运行的原则性问题,双屿一定会以踏石留印、抓铁留痕的决心,抓出实效。”而突破这些“老大难”问题的关键,就是以“强政府”为后盾,痛下铁腕治理的决心,把当前市场和社会做不好的难点,作为破难攻坚的重点。
做“减法”,是双屿应对必答题的一个思路。
从今年1月20日开始,双屿痛下决心,以无证照百日攻坚“清零”行动,打响今年双屿综合整治的“第一枪”。今年内,双屿“厂中厂”、无证照、“五小行业”等突出领域整治率要达到90%以上,痛下决心取缔一批、关停一批,整改后符合要求的,补办证照一批。
在韦龙成看来,一味地做“减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有机更新,就要以新生事物,替代旧有事物。”他认为,要标本兼治,双屿还必须在治理结构、制度设计上做好“加法”。
在双屿牛岭社区温金公路136弄12号,300余位新居民回家的楼道口,新增了一道装有摄像头的“门禁”。要打开这扇门,新居民必须向街道申领“绿卡”,也就是双屿在全市率先试点的新居民IC卡。到今年6月份,这种“以卡管人”的模式,将覆盖辖区所有8000处出租房。而“绿卡”后续还将引入消费、服务等诸多功能。
今年内,借着全面推开的新居民积分制,双屿新居民可在子女入学、住房保障、创业补助、社会救助等方面,以高积分换取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在鞋都工业区、鹿城工业区,“退二进三”所形成的商业配套,将提供更高层次的生活服务供给。新编制完成的《双屿片区近期交通改善实施方案》,从路网建设、道路管理等方面,营造外畅内通的交通循环圈。
附加题
“好社会”联手作答
如果说“必答题”涉及政府管理层面,那么双屿一家鞋企行政部经理胡炎刚的疑惑,更像是一道“附加题”。
身为诸多新居民的一员,胡炎刚已在双屿生活7年,他不禁要问:一些在双屿生活多年的新居民,为什么还随地乱丢垃圾,还会闯红灯甚至逆道行车,如何让他们学会“第二故乡”的家概念?
在双屿街道办事处主任章胤看来,解决这道“附加题”,需要“强政府”与“好社会”合作。这种合作模式,已经在辖区志愿活动及“两新”党组织建设中有了雏形。
去年7月,双屿街道牵头设立党员志愿驿站,招募新居民志愿者为新老居民服务。在双屿流动人口聚集的中国鞋都文化广场,志愿者免费为提供手机充电、就业登记、问路咨询、党员关系接转等服务。截至去年底,包括鞋都文化广场、黄龙社区党员志愿驿站在内,1100多名新居民加入了这个集体。
在位于双屿街道的康奈集团,借助“两新”党建平台,相继推出了新温州人情感交流站、康奈民族联谊会、新温州人广播站、职工艺术团、职工书屋志愿者管理协会等群众团体,让企业3000多名新居民员工参与文明创建与平安建设。
章胤也有担忧,“好社会”的根基尚不牢固,管理模式尚未系统化。在双屿常住人口中,大部分是从全国各地农村走出来的新居民,公共意识、公民意识、社区意识尚未形成。
章胤表示,提高整体居民素质,不是通过某一个组织,或者某一家企业就能做好。正因此,街道计划面向企业、村居、学校开展交通安全示范基地、社会行为规范示范基地等创建活动。类似出租房“统租统管”、“两新”党建的典型样板,将被收录到影像教材之中,用典型带出典型,以身边人感化身边人。
正如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艳玲所说,成熟的城市管理,从城市规划到城市日常事务,本质上都是“政—社”合作的结果。就双屿而言,急需“强政府”与“好社会”联手,在新居民管理服务、社会组织发展、志愿者队伍建设、基层党建等方面创造更多的好做法、好经验。这也是双屿打造温州、乃至浙江“社会治理新示范”的题中之义。
记者
手记
从温州市到鹿城区,花这么大力气推进一个街道的综合整治,双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前的温州,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双屿,恰恰是温州民营经济重镇,具备城乡接合部的明显特征,其综合整治的成效,对温州各地而言,具有较强的样本与标杆意义。市委书记陈一新多次强调,双屿的综合整治,事关温州城市形象提升、事关温州城市产业转型、事关温州城市健康运行。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双屿正扮演温州区域转型升级的探路者。可喜的是,双屿有机更新的架构已然成型——以产业转型探求发展之道,以城市转型重构空间之形,以管理转型凝聚内生之力。
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曾表示,自己不会一次批示就算数,“一定会一直不断地关注着双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也多次研究双屿工作,明确要求把双屿作为温州大都市城市综合整治向城市有机更新转变的一大试点区块。
本报对于双屿综合整治的关注报道,也将一直持续下去,以期进一步梳理双屿区域转型的脉络,展示破局求变的好做法、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