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业之母”何日再称翘楚

来源:温州日报 2014-03-14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9 浏览量:11

日前,为期3天的2014中国(温州)国际工业博览会顺利闭幕。今年的展会上,温州本土制造企业频出大手笔,将现场八成以上的成交额纳入手中。据组委会不完全统计,本届工博会现场成交额超过2亿元,其中,数控加工机床、塑胶机械、自动化设备等品类最为畅销。

成绩之下,被誉为“百业之母”的模具产业,再度被置于聚光灯下。作为制造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配套行业,上世纪末,温州的模具产业曾是国内翘楚,与蓬勃的工业经济比肩。然而,在今年的展会上,温州不少模具企业负责人却囿于产业发展之困。外地模具产业正异军突起,本地产业发展却屡屡受阻,追兵渐近,标兵渐远的态势下,“百业之母”如何再创辉煌?

见习记者 吕天然

喜  新技术亮点纷呈,发展潜力巨大

“这是在双色模具上采用双色注塑工艺制造的成型塑料制品,是我们公司去年研发的一种新技术。”在博览会上,温州市中工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林凯尔拿着一个粉白相间的塑料小青蛙向记者介绍道,“这种模具制作出的产品,外观漂亮、精度高、手感好,相比单色模具而言,大批量生产成本更低、生产周期更短、生产效率更高、质量更优。除此之外,采用双色模具还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相比单色模具一人甚至两人操作一台注塑机的情况,它可以做到一个工人同时操作数台注塑机。”

面对宁波、金华、台州等地模具产业的崛起,温企也纷纷踏上了技术改造和研发创新的道路,涌现出温州市建达电子有限公司、浙江金特模具有限公司、温州恒田模具发展有限公司等三十多家高技术骨干企业,接二连三出现的新技术,得到了不少合作商的肯定。

在双色模具之外,全新的热流道技术也是模具行业今年展会的一大亮点。根据描述,这种技术在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废料,不仅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还不会危害环境。

忧  行业有其特殊性,规模化发展遇瓶颈

在经过一系列技改后,虽然一些骨干模具企业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甚至比肩国际尖端,但是从产业整体来看,依旧呈现出“总量大、规模小、人员设备相对滞后”的面貌,规模化发展遇到了瓶颈。

据温州市模具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2004年温州已有模具制造企业4000余家,从业人员8万之众,年产值60亿元,其中95%供应本地,并形成鲜明的块状区域分布特色。如鹿城区的小商品模、虹桥的接插件模和级进模、柳市的低压电器模、白石的鞋底模等。而到了2013年,全市共有模具企业(包括个体)缩至3000余家,年产值80亿元(包括部分零部件半成品)。

“将近10年的时间里,不少企业兼并重组,但是最终规模还是上不来。”温州市模具协会会长黄联鑫感叹,“与此同时,宁波、金华、台州等地的模具行业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涌现出不少规模宏大的工业园区,与它们相比,我们显然落后了。”

为此,去年趁着政府大力建设小微园,模具协会积极组织企业申请建设模具小微园,结果却因为税收少、产值低、土地指标不足等原因而夭折。

“其实,作为‘幕后英雄’的模具行业有其特殊性,政府在扶持它的时候需要为其量身定做政策。”这是黄联鑫从业多年的感受,“我们产生较小的产值,却可以带动其他行业产生巨大的产值。之前我市一模具企业为泰力电器开发了‘泰力118系列开关’模具,这副模具自身产值只有1.5万元,而该系列开关已销售1000万元。”

解  建设模具小微园,形成上下产业链

在今年的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重视发展高端电镀、精密模具等基础产业,引导鼓励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的工作目标。这让不少从事模具行业的企业家们看到了希望。他们期盼,模具产业可以拥有一个自己的“家”。

“建设模具小微园,对模具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不过在建设的具体安排上,路子不能按传统方式走。”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教授、温州市材料成型工艺与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吴百中向记者道出了解决思路。

吴百中介绍道,模具企业产值都比较低,如果园区里都是模具企业,不仅整个小微园产值低、税收少,而且对模具企业自身的提升也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走出一条‘配套企业+模具企业=模具小微园’的路子是比较适合温州的。

根据吴教授的设想,在小微园里,模具企业将不再是创造产值的单一角色,它将与其他配套企业一起互相协作,包含设计加工企业、工业设计服务企业、标准件制造供应商等与模具行业密切相关的市场主体,通过与这些企业的合作,从而兼顾上下游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最终服务其他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