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王强,1958年出生,从事摄影工作30多年,美国摄影学会会员,法国伽马图片社签约摄影师。发表作品2000余幅,获奖作品200余幅,先后获得第十五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银奖、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创作奖(艺术类)。
本报记者 潘舒畅
在浙江摄影界,王强以擅长影像后期处理而知名,他所拍摄和创作的画面唯美纯净,既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又不乏对影调的精妙把握。
7月27日,这位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应邀来温,参加由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幸福温州”摄影大展系列活动。当天下午,他给到场的300多名摄影爱好者带来一场名为“心灵风光”的艺术讲座,重点谈了如何通过心与物的交流,使得作品更空灵更有禅意。
化繁为简,让作品空灵不空洞
有人说,摄影就是用光影留住美好的事物,用心发现身边的美丽。在同其他摄影人一起追逐过名山大川、日出日落之后,相信不少人也想尝试着拍出一些更加个性化、属于自己内心的风光,王强就是其中之一。
细细品味他的摄影作品,发现很多场景都与西湖有关,但又与现实中的西湖不尽相同。“我生在西湖长在西湖,儿时的西湖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旧景已不复存在,所以我借助摄影的后期处理,将心中的西湖还原出来。”
王强认为,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在当初选择时他曾经做过不小的挣扎,“我曾经尝试过纪实摄影,并且在第十五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获得了银奖。但我是那种到了地震现场肯定扔掉相机去抢险救灾的人,所以感觉自己不太适合拍纪实题材,最后还是回归到艺术的路子上来。”
翻看他在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中的获奖作品,不难发现他化繁为简、极致空灵的创作风格。如作品《想你在春天》,就是将常见的景色通过摄影人独到的眼光,构成既和谐又清雅的画面:春天的心情在枝桠间飘曳,春天的心绪在花蕊间绽放!这画面告别了阴沉的冬季,散发着春天的气息。
将心与物融合,作品就不会空洞,而是空灵,不管是一叶孤舟,还是浓雾中的飞鸟,都可以蕴含着摄影者别样的暗示——王强坦言,这是他多年摄影道路的不倦追求。对于众多艺术摄影爱好者,可能不无启发。
当务之急,培养审美感悟力
长约两个小时的讲座高潮迭起,偌大的市工人文化宫多功能厅亦是座无虚席。针对摄影爱好者提出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处理哪个更为重要”的问题,王强回答,各占了50%的比例。在他看来,Photoshop等后期软件不是万能的,这就要求摄影师在前期一定要有选择地拍摄,而不是毫无节制地拍。
“当一个画面进入我的眼帘时,当我打开相机包时,我已经清楚地知道要用什么样的镜头、什么样的技巧来表现了。”他告诉在座的摄影爱好者,他每年都会拍摄40-50G数据量的云彩素材片,而且每一片云都在他脑子里存着,需要后期合成的时候,他会立刻想到哪天拍的哪一片云彩最适合这个画面。
王强喜欢用大光圈捕捉风光,“因为大光圈可以把平淡的照片变得有内涵,拍出禅意。”同时,使用大光圈还能让二维画面得到类似三维的效果,营造出空间感、层次感。“我喜欢用200、300毫米的定焦镜头在早晨拍摄,虽然早晨常常是大雾天,没有阳光,但这样反而可以拍出很强的大气透视,画面中近的重,远的淡。早晨雾气朦胧的西湖真是美不可言。”
王强并非科班出身,有今天的成绩全靠自学。“我从1976年开始拍照片,用一台海鸥203相机。我通过看书学习构图、胶片的冲洗,跟绘画界的朋友讨教中国画的明暗过渡,还接受西洋画中的透视理念,再把各种技巧综合运用到我的摄影作品中。”
王强说,相比其他艺术门类,摄影毕竟只有170多年历史,缺乏坚实的理论体系。不同于纪实摄影要靠眼睛去捕捉瞬间,艺术摄影则更是要用心去做。“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多看一些和艺术相关的内容,培养对审美的感悟能力。”
在采访中,王强谈及自己与温州结缘已久。多年来,他一直在温州人创办的公益性摄影网站——影像传媒担任高级管理员。此番温州之行,与温州的摄影爱好者进行摄影艺术的探讨交流,让王强更加深了对温州的认识。
相关链接>>
中国摄影金像奖
该奖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摄影艺术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旨在表彰和奖励在摄影艺术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做出重大贡献的摄影家和摄影工作者。自1989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9届,共有284位摄影家、理论评论家、编辑家和出版家获此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