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剧院:“文化航母”改变生活

来源:温州日报 2014-02-26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9 浏览量:13

本报记者 伍秀蓉

2月20日晚,温州大剧院马年春节过后的第一场演出《梁-何双钢琴音乐会》在优美的琴声中完美落幕,台上斯坦威双钢琴姐妹花精彩的表演与台下观众的热情呼应形成了美妙的互动。音乐轻吟低诉时,观众屏息凝神、专注聆听;当音乐热情奔放时,观众们用恰到好处的掌声表达着沟通的喜悦……

如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观众在温州大剧院感受到这样一个变化:观众越来越专业,观演环境越来越好。这也让大剧院总经理刘健乐在心上。剧场礼仪跟观众素质、演出质量息息相关,他认为,大剧院着力艺术普及与观众培养的工程正初显成效,有观众、有市场,高雅艺术才有发展和未来。

4年前的2009年12月26日,北京保利院线正式“牵手”温州大剧院。开业之初,也曾引来种种预测,有人说这里可能是高价票的所在,会把老百姓挡在门外;有人则担心全年演出骤升过百场,温州并不红火的演出市场会不会“消化不良”?数据显示,4年来,大剧院各类演出达615场,其中A类高雅演出达145场,“市民音乐会”、“打开艺术之门”等公益品牌演出达80场,“艺路同行”纯公益普及讲座50多场。观众总人次超55万,历年平均上座率77.23%,平均票价110.45元。

毋庸置疑,大剧院运营伊始,便占据了温州文化制高点。它像一艘“文化航母”,引领并承载着这个城市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

高端与惠民并行

演出目标超预期

一流的剧院,需要一流的管理。大剧院运营之初,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广新局大力支持下,成功引进了国内成熟的运营团队——北京保利剧院管理公司对大剧院演艺区域进行专业化管理经营。这种由“政府购买服务”而不是“政府包办”的运营模式,使大剧院在投入运营之后就展现出勃勃生机。

利用保利院线演出资源及院线平台优势,大剧院以“精品剧目+院线巡演”的核心模式,把国内外精品演出搬上了温州舞台:俄罗斯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爱尔兰踢踏舞剧《大河之舞》、国家话剧院的话剧《四世同堂》、杨丽萍大型舞剧《孔雀》、李云迪等钢琴独奏音乐会……与一线大城市基本一致的高质量文艺演出,让市民原本对艺术作品朦胧的倾慕变得更加具体。

业界对高雅演出市场有这样的说法:不演不赔、少演少赔、多演多赔。运营之初大剧院拟定的演出目标是每年70场高端商演,其中A类(国家级、世界级)演出需占20%。如今,大剧院每年都有上百场演出,A类演出超过了40%,远远超出了预期。

保利院线以规模化优势进行集中采购、全国巡演,从而分摊成本的方式,至少可降低20%-30%的成本。票价下来了,但是演出场次增加了,收益的就是观众,这就达到了文化惠民的目的。“其实,我们原本只需要完成总部每年安排的巡演任务就可以了,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在温州做出不一样的成绩。”刘健带领他的运营团队,不断自我加压。据了解,温州大剧院起步虽晚,但在地市级剧院中业绩突出,去年在全国30多家保利剧院中,8家剧院被评为优秀剧院,温州大剧院获此殊荣。

温州大剧院自开业以来,主推了四大品牌演出系列,包括市民音乐会、戏剧舞蹈演出季、秋冬演出季和“打开艺术之门”。而高端精品演出并没有令人咋舌的高票价,去年最热门的李云迪钢琴演奏会和杨丽萍的《孔雀》票价均为全国最低;同时每年推出的10多场“艺路同行”、市民音乐会、“打开艺术之门”等文化惠民项目,最高百元、最低20元的票价,“艺路同行”更是免费,让温州市民轻松走进大剧院。

先进的管理模式

也需要入乡随俗

除了蜂拥而至的国内外精品演出,温州本土的演出院团也慢慢搭上了“保利院线”的快车,开始走向全国。2011年,温州越剧《荆钗记》实现了合肥大剧院、常州大剧院、张家港大剧院、无锡大剧院、泰州大剧院5家保利剧院的巡演;同年,平阳木偶团儿童剧《凤凰涅槃》纳入保利院线“打开艺术之门”系列在全国进行巡演。

今年3月29日,温州本土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胡锦超将在大剧院上演《弦动我心——胡锦超小提琴独奏音乐会》。这也是温州大剧院开业4年多,在常规的演出季中首次和本土艺术家合作举办音乐会。将本土或温籍艺术家纳入演出季是温州大剧院今年的一个新尝试,为温籍艺术家提供一个高端的舞台。据了解,很多温籍艺术家对大剧院此举非常感兴趣,温籍著名女高音柯绿娃的个人音乐会目前也在敲定中。

今年随着大剧院选剧自主能力的提升,更多适应温州文化市场的演出将被引进。在新一轮的戏剧舞蹈演出季中,以往被主推的交响乐、芭蕾舞这类很高雅却很不叫座的演出今年相对减少,重头戏变成了颇受年轻人大爱的话剧,其中孟京辉第一部摇滚音乐剧作品《空中花园谋杀案》、由蔡康永小说改编的话剧《给未知恋人的爱情短信》等都是应观众要求引进的。此外,引进多场儿童剧也是看中了儿童剧在温州极佳的人气,旨在打造老少皆宜的文艺形式。

公益沙龙“艺路同行”也成为一大品牌,是本土艺术家和市民零距离互动交流的一个平台,方汝将、施丽君、柯笛、潘小芬等艺术家及温州流行乐团等团体都在这个舞台上为普及艺术出力;去年“打开艺术之门”暑期活动期间,温州大剧院还推出了“李飚打击乐夏令营”活动,50多名温州的青少年受邀与演员们一起体验打击乐的乐趣。

润物无声出成效

文化消费悄改变

开业4年,高密度、高品质的演出也正在慢慢影响着部分市民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

两年前,80后的徐泉彬抱着对大剧院的好奇心,买了张百元的市民音乐会门票,没想到这一次进剧场让他成了大剧院的常客,“看各种演出是朝九晚五平淡日子里一种最好的调料,不经意间就收获很多感悟和快乐。演员们长年苦练,我只需要花点小钱就可以享受到,何乐不为。”徐泉彬说。“很多人一开始不习惯这类演出,认为自己欣赏不了高雅艺术,但是,如果观众能够静心听完一场,他就有可能成为潜在粉丝。”刘健说,面向市民培养和普及高雅艺术是个漫长的工程,观众要从最初只看明星、名角升级到能欣赏接受芭蕾舞和交响音乐、室内乐等高雅艺术形式,是个人品位提升的象征。培养艺术欣赏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让观众走进剧场,而大剧院把此当做使命。

目前,大剧院已拥有3700多名有效会员,与之相对应的是,市民文化消费的认同感在增强。“从一些优质经典剧目市民自发抢票的现象看,温州正在进入文化消费习惯的革新时期。”大剧院总经理助理邹现辉说,从以往的“要票”到自发的购票,这是城市文化进步的有力信号。话剧《暗恋桃花源》《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大型舞剧《孔雀》、李云迪琴梦独奏音乐会等演出门票在开演前被抢购一空。有计划地选择剧目、提前购票等良好习惯正在温州观众中慢慢形成。

很多观众可能对几年前剧场里此起彼伏的电话声和孩子的哭闹声还记忆犹新,“在那样的环境中,你会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市民陈先生认为,温州大剧院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最大的改变就是提升了人们的艺术素养,开阔了人们的艺术视野,培养了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

随着观演知识的普及与保利剧场严格的控制,温州观众的观看礼仪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李云迪钢琴独奏音乐会的现场,几乎没有迟到早退现象,虽然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观看,但安静的观演氛围,与适时的鼓掌,全场没有不和谐的状况出现,可谓是温州大剧院4年以来观演秩序最好的一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剧院经常会现场向观众发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观众满意度达到99%。润物无声,大剧院正悄悄提升着温州市民的文化素养,一场场精彩的演出,也是一个文化蓬勃兴盛的时代奉献给老百姓的心灵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