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益课堂 放飞梦想——公益培训三周年汇演在鹿城文化中心上演。这场以普通市民为主角的演出不仅体现了“市民当主角”的理念,更彰显了市文化馆三年公益培训的累累硕果。“这是一次汇报演出,也是公益培训全新的起点。”市文化馆馆长阮静如是说。
今年,市文广新局坚持城乡并进,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这一年,市文广新局抓基层文化标准化促均等化,以高效供给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本报记者 华晓露 通讯员 李张侃
公共文化服务“下沉”
“五有十化”内涵提升
年初,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瓯海区文化馆馆长谢乐燕,带头在潘桥街道潘北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设立了“谢乐燕艺术工作室”,定期对辖区内的舞蹈爱好者开展免费培训,面对面服务市民。今年以来,类似的“文化名人工作室”先后在其他文化社区陆续设立。这也是市文广新局本着“为民、惠民、利民”理念,推动公共文化“下沉式”服务的生动写照。文化馆专业人员网格化服务制度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鹿城、瓯海、龙湾、洞头率先推广,明年在全市铺开。将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划分网格,针对各地需求,指派文化馆专业人员下到基层结对辅导,通过传帮带方式,培育一批基层文艺活动骨干和带头人,积极引导为当地群众的自娱自乐的文化生活增添趣味。
此外,市文广新局以“五有十化”为抓手,抓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五有”是指有“基础设施、有管理人员、有专项经费、有常态活动、有稳定团队”。各县(市、区)统一制作公示牌,注明开放项目、服务内容、开放区域、开放时间、联系方式等内容,在显著位置悬挂张贴,各地乡镇(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每周开放时间达到42小时以上。目前,我市103个乡镇(街道)、561个社区进行“五有十化”建设,实现了“五有十化”的服务内涵提升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基层文化阵地升级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
“山歌好唱口难开,果子好吃树难栽,白米好香田难种嘞……”近日,虹桥镇八村村歌《四季民歌》响彻乐清市南岳镇杏湾文化礼堂,这首将八村村民的勤劳淳朴和浓浓乡情融入乐符的原创歌曲由75岁村民刘华兴演绎,田间劳作的服饰、伴奏、地道方言的表现方式犹如山间徐徐清风,温润又直达人心,掀起了乐清市第四届农村文化礼堂文化活动节活动大展演村歌演唱专场活动的高潮。
近年来,随着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推进,村歌已遍布我市11个县(市、区)。全市已建成的900多个文化礼堂,所在的很多村都有了自己的村歌。“全民参与”、“人人都可以是词曲作者或是演唱者”等倡导村歌的宣传语,以及“村歌大赛秀新貌”等活动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我市一批文化人纷纷投入到村歌的创作、辅导、排练和参赛中,村歌唱响,暖入人心。我市民俗专家潘一钢认为,村歌不仅是村民一种自娱自乐的行为,更会形成明显的文化标识。
这种文化标识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家园,也是我市文广新局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发挥基层文化宣传阵地引领作用的有力见证。今年,市文广新局通过村歌建设、文化礼堂文艺巡演、文化惠民各项活动,唤醒农民文化自觉,发挥主体作用,以更高的标准、更好的质量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今年以来,2159场送戏下乡、94次文化走亲、10万册图书、200余场展览讲座、5.1万余场农村公益电影送入社区文化中心和文化礼堂,为群众带来精神食粮。公共文化供给合理调配,使得阵地活动效率和效果得到大大提升。
文化服务供给提质
文化惠民深入人心
11月下旬,温州市越剧票友协会承办的“百花竞放——名家名票教唱活动,在苍南龙港镇、瑞安塘下镇等地开展公益教唱,温州越剧团范派小生周莉、傅派花旦陈娟娟、越剧全国名票黄坚武、朱旭军、黄小丽、黄圣潭、方雪华、方曼华等名家纷纷登场一边演一边教,让当地村民大饱眼福,受到热烈欢迎。苍南戏迷李玉娇说:“以前只在台下看老师们演,现在手把手地教我们,我们也可以过一把戏瘾,这种机会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这些活动完全由协会、社团设计并提出方案,市文广新局邀请专家论证指导的公共文化活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活动接地气并生动活泼,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欢迎,实现了政府“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今年,市文广新局引入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第三方评估机制,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部分乡镇文化中心、社区文化中心、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的开放和服务效能进行暗访评估。共对全市135家文化中心进行服务质量暗访评估,其中乡镇(街道)文化中心75家,社区文化中心(文化礼堂)30家,农家书屋30家。发放调查问卷5400余份,对基层文化服务需求进行调查,搭准老百姓文化需求的“脉搏”,查找公共文化服务短板与成因,为群众提供精准、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邀请社会上的专家、学者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把脉问诊”,提出改进的建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