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温州实践的起点——当年7月,温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正式拉开了温州人大工作的序幕。
1979年,那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次飞跃——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规定“县以上的人民代表大会设立了常务委员会”。
1983年,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温州实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当年4月18日,温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首次选举产生温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从此,温州市人大工作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近40年来,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履职尽责,开拓进取,为地方改革发展稳定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用初心使命不断书写温州人大高质量发展的华丽篇章。
温州立法“成长志”
回眸28年寻梦路,勠力4年践梦行
1987年,温州市法制局首任局长瞿桂仁那间堆满“较大的市”申报材料的办公室,是梦开始的地方。
“第一次申报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我们不了解申报流程走了不少弯路,后来我直接跑去国务院法制办才了解清楚。我还特意邀请国务院法制办的有关领导来温州考察,双方来来往往交流了很多次。”现年89岁的瞿桂仁,曾全程参与温州第一次申报“较大的市”工作。他深切地明白:温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有些问题会比别的地方更早出现,亟须地方立法来规范引领。而当时只有成为“较大的市”,温州才能享有地方立法权。
自1998年开始到2014年,这个梦成了项剑萍、王小同、郑雪君等在温全国人大代表沉甸甸的赴京“行囊”。
“温州申报‘较大的市’的议案,我一提就提了10年。人代会期间,每晚都要去敲其他代表们的门,邀请他们为议案签名附议。”从1998年到2008年,作为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项剑萍,曾连续10年怀揣着温州人民沉甸甸的重托步入人民大会堂,成为领衔提出“较大的市”的议案、建议最多的人。她和同行的温籍全国人大代表们,为了引起两会对温州申报工作的关注,无论大会小会,还是接受记者采访,必提温州申报“较大的市”。
之后,王小同、郑雪君等全国人大代表相继接过为‘较大的市’申报鼓与呼的接力棒,从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2013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浙江代表团审议活动结束时,郑雪君甚至追至电梯口,向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多提了个要求,“让他别忘了为温州争取立法权”。在这28年的追寻中,温州的全国人大代表先后20多次向全国人大提出要求批准温州市成为“较大的市”的议案。
直到2015年7月30日,省人大常委会确定温州等5个设区的市为开始行使地方立法权的城市,温州立法梦才终于如愿以偿。
“对于温州成为浙江省首批获得地方立法权的城市,我们可以说是成竹在胸。因为早在2015年1月就开始了立法筹备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市人大法工委主任王旭东介绍,2015年1月,根据市委部署,我市超前谋划立法工作,超前筹建立法机构,超前研究立法项目。当年2月,市委常委会还专门对立法权承接工作进行部署。温州立法迅速脱颖而出,走在全省前头,实现了4个第一——第一个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地方立法权申请报告;第一个建立立法工作机构;第一个确立立法项目;第一个出台地方性法规。
截至今年8月,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已建立“一个条例、两个配套、三个规则”的立法程序制度体系;并制定完成1部程序法、6部实体法。其中,《温州市物业管理条例》《温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法规的创新之举,更是赢得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的高度肯定。如《温州市物业管理条例》剑指物业管理痛点,广征民意,创设业主代表大会制。《温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率全国之先,对僵尸车、共享单车、低头族过马路等不文明行为的管理规范进行创制性立法,引起全国轰动。
回顾4年践梦行,王旭东感叹,“通过这4年来的努力,我们针对我市立法需求,积极发挥问题导向,设置了温州立法研究院、基层立法联系点等立法保障体系,完成了从‘临摹式立法’到‘创制性立法’的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极具温州特色的立法‘温州模式’。”
温州人大“监督战”
多元监督方式的有机结合
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是温州市历史上投资最大、受益面最广的大型水利工程,被称为温州人民的“大水缸”。一直以来,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对珊溪库区水环境保护持续跟踪监督,紧盯常委会审议意见贯彻落实,有力推动珊溪库区水源保护工作。
2010年5月29日的一项检测表明,16个入库口中有13个出现蓝藻异常增殖现象。温州市人大非常重视,决定通过召开专题询问会的方式监督政府水库水源保护工作。这是监督法颁布以后,温州市人大首次使用“询问”的监督手段。温州人大门户网站同步进行视频直播。这场专题询问会,开得“火药味”十足,人大代表和政府官员一问一答,问题生猛犀利,直击要害。会议一直开了3个小时。
专题询问会是一个好开端。2010 年 9 月,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城建工委和农资工委组成的调查组分两路到文成县和瑞安市,调查了解水污染防治“一法两条例”执法检查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一步督促解决关于珊溪水库水源污染整治专题询问会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在当地县(市)政府的重视下,珊溪水库水源污染整治工作有了切实的进展。
财政是老百姓的“钱袋子”,怎么花、花到哪里去了,都是老百姓所关心的。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以大数据为支撑打造了预算在线监督系统,成为温州人大预算监督工作一路破冰前行的“亮剑”。尤其在2019年,全新一版的市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项目顺利通过初验,进入试运行。该系统的最大亮点是,能实现与财政金财工程和审计督改平台实时对接,属全国首创,处于领先水平。
2018年,全市国有资产“家底”被彻底晒出——温州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和审议全市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和专项报告,基本摸清全市国有资产家底,促进相关管理制度健全完善。
还有一项温州人大监督的特色工作不得不提。2003年9月,温州市人大常委会主动作为,引入新的监督模式——人大依法监督与媒体舆论监督相结合,分别与温州广电传媒集团、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创办《人民问政》《代表在线》两个民生监督类时政栏目。这两个栏目坚守舆论监督与权力监督互动的运行机制,被新闻界誉为“温州的焦点访谈”。
监督之风,吹拂温州。2007年,乐清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在常委会期间以专题会议形式,听取各位副市长年初、年中、年末关于分管的专项工作情况报告。在报告的时候,副市长和职能部门负责人要接受听证,回答市民提问,人民听证。2017年以来,苍南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以创新建设“简单便捷、实时高效”的WO(即微信在线)监督互动平台为突破口,建立代表在线、监督E站、民情民意收集等三大监督子平台,实现人大监督从“纸上”到“网上”再到“掌上”的蝶变。
重大事项“出炉记”
中国首个“民营企业家节”诞生
“赞成48票,反对0票,弃权0票,通过!”2018年12月29日下午,随着温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葛益平的一声宣布,全场掌声响起。
市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设立“温州民营企业家节”的议案。会议决定,自2019年起,每年的11月1日为“温州民营企业家节”。这是全国首个通过人大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确定的“民营企业家节”。
温州是民营经济的发祥地和民营企业家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的民营企业家。2018年8月,温州成为全国首个获批创建“两个健康”先行区的地级市。将11月1日设立为“温州民营企业家节”,既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民营企业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温州行动”,也是温州当前推进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的一大创新举措,是温州市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一次具体行动。
今年7月,温州市人大常委会还表决通过《关于促进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决议》,把党委政策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市人大常委会增开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决议》,是本届市人大常委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一项创新之举,更是人大紧扣中心工作、服务全市大局的有力举措。
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一直以来,温州市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决定、监督等职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温州市曾一度成为“假、冒、骗”的代名词,并接受了国家部委联合调查组的打假整治,温州产品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企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此时,温州市委、市政府采取了“打击、堵截、疏导、扶持”八字工作方针,市人大代表等一批有识之士也大力呼吁,要开创“质量立市”活动。
为此,自八届人大以来,温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一直把开展质量立市监督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之一。1994年9月1日,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9次会议作出《关于同意温州市质量立市实施办法的决定》,并对实施“质量立市”提出了总体要求。1996年12月,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了市政府质量立市工作情况汇报,对实施办法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监督。2000年3月,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的决议》,要求各级政府深入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战略,以加快实现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2002年6月,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33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快“信用温州”建设的决议。2002年8月,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34次会议作出决定,从2002年起,每年的8月8日为温州“诚信日”,努力构建全社会的诚信氛围。
在人大常委会坚持不懈地推动下,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推进信用温州建设,让诚信成为了温州城市的一张金名片。2018年,温州等12个城市为国家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代表履职“风采录”
人大代表们36年的铁路代言接力
从杭温高铁到温武吉铁路……温州正不断迈向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新时代。同时,铁路也是温州各级人大代表心中一份特殊的“牵挂”,肩上一份履职的“重担”。于是,一场为温州铁路发展鼓与呼的代言“接力”,人大代表们从1983年起坚持至今。
回望1983年6月,那是温州人的“铁路梦”第一次走进全国两会。就在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时任温州市市长的卢声亮和多名温州代表联名提交建议,呼吁国家层面对金温铁路建设给予支持。次年,他又与温州、台州的代表们在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重提金温铁路议案,还专程拜访国家铁道部部长争取支持。
“温州人出门多难!那时汽车停开,火车、飞机想也不用想,只有水路一条……为了实现浙西南人民渴望了40多年的迫切愿望,金温铁路已到了非上马不可的时候……”在1989年召开的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已故中国寓言文学作家、温籍省人大代表金江在大会上振臂高呼,慷慨发言,道尽温州人对于铁路的那份渴望。仅15分的发言5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在温州各方的努力下,金温铁路项目终于成功上马——1992年12月全线开工;1997年8月全线铺通。1998年,温州的省人大代表首次坐上火车赴杭州参加省两会。
越过世纪之交,温州的“铁路梦”开始展翅高飞。在金温铁路的基础上,温福铁路、甬台温铁路的建设,让温州实现了从铁路终端向铁路枢纽的飞跃。其背后,同样凝结着人大代表们的不懈努力。在2000年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柯茜茜代表领衔向大会提交《建设温福铁路的议案》,引起中央有关领导重视。当年,铁道部将温福铁路作为沿海铁路干线的一段,纳入“十五”开工建设项目计划。2005年8月26日,温福铁路全线开工;2008年10月8日,温福铁路浙江段实现与金温铁路接轨;同年11月8日,实现与甬台温铁路接轨。自此,温州跻身全国45个铁路枢纽城市的行列。
2009年,武广客运专线的竣工运营标志着中国正式迈入高铁时代;而同年甬台温铁路成功运营也开启了温州的高铁时代。
从2010年起,温州就开始谋划争取杭温高铁、温福高铁、温武吉高铁、甬台温高铁等重大铁路项目,它们也是温州争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关键所在。
为了争取让这些高铁项目能纳入国家、浙江省铁路规划得以实施,温州各级人大代表加快了奔走呼吁的脚步。仅2009年至今,温州的人大代表们向全国人大、省人大提交的关于铁路建设的建议、议案达42件。如2013年至2016年,全国人大代表邱光和连续4年向大会呼吁建设温武铁路;2015年,省人大代表李步鸣领衔42名代表提交关于要求加快建设杭温高铁的议案。2017年3月9日,杭温高铁先行段开工建设,全线预计2023年建成通车。
此外,在人事任免工作中,市人大常委会落实任前法律知识考试、任职表态发言、颁发任命书和宪法宣誓等制度,去年还参与组织开展温州首个“宪法宣传周”暨第五个“国家宪法日”系列宣传活动,在全市掀起学习宣传宪法的热潮,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尊严、树立宪法权威。
今年是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各级人大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大在民主法治建设第一线的职能作用,为续写创新史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