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浦江的源头,发端于泽雅,清清溪流,到了藤桥境内,汇成了江。
在公路交通的过往,曾经的水路时代与陆路步行时代,戍浦江的上游,埠头至鹿城藤桥上埠头而止。
也就是说,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藤桥上埠头村的码头是繁忙而充实的,每日,造纸的水竹从洞头、玉环等地经东海运往瓯江,再上溯至戍浦江,到了上埠头卸货,有的水竹被送往码头临近的上埠头,有的被送到山脚的岙底,更多的,去了泽雅。
这一份千百年来的造纸事业,也成就了上埠头的数百年繁华。
我们今天要说的故事却不是纸,而是上世纪90年代“纸后时代”的上埠头,以至于今,因为当地父子俩的持续经营,将上埠头变成“江南十里红妆地”的故事。
从船老大到上埠头收古家具第一人
上埠头村村口,被台风“利奇马”冲垮的漫水石桥刚刚修好,入村,一处老旧的屋子后院,65岁的夏忠兴正在专心致志地给一块老雕版上漆。
高瘦的夏忠兴,双手非常利索。这是他近年几乎每天的工作习惯。
少年时期的夏忠兴,为了谋生,早早就开始当石匠。在他小时候,这行当虽然辛苦,但是却至少可以保证有活儿干。
1977年,藤桥成立运输公司。在水路交通繁忙的当时,夏忠兴进入运输公司,开始他十余年的船运事业。
“我小时候的戍浦江,江面很开阔,里面游鱼很多,还有各种各样的贝壳。我们都会游泳,甚至女生都会游泳。夏天,有时候,我一天内裤会被江水浸湿三次,因为不想换内裤而让父母知道我去戍浦江里戏水了。”这是夏忠兴的儿子、今年40岁的夏旗的回忆。
夏旗出生的时候,夏忠兴已经是往来于瓯江的一名船老大了,近至瓯江口,远至洞头、玉环海面。
曾经,上埠头村口的码头,名叫老夏址的地方,商铺林立。运水竹归来的夏忠兴,有时候也会带来一篓篓的海货。有一次,满满一筐的花蛤里爬出了一条会跳的虫,家里人把虫子煮了,夏旗也不敢吃。后来他才知道,这种海虫叫虾姑,现在市面上非常常见的一种海鲜。
当年的戍浦江水,也是上埠头人的生命之源。家家户户清晨6点多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出门到江边打水,生火做饭。
儿时的夏旗,也曾跟着父亲的船去往瓯江。“那时的瓯江,生态真的好啊,江面开阔,两岸都是茂密的树林,有时候一个浪打来,还会有鱼儿跳到甲板上来。”夏旗说。
这样的场景,在夏旗的口述中,在过去的戍浦江也很常见。小时候的他,喜欢和伙伴们一起,拿着笸箩在江边捞鱼,笸箩倒放着,放些米粒进去,一放一收,箩里就是成群的鱼儿。
和上埠头其他80%的家庭一样,夏旗家里也有腌塘。
夏旗祖屋院落围墙的外面,如今也依然保留着腌塘,只是已填了土,成了菜园。
腌塘,功能是腌水竹,是屏纸制作过程中的一道工序。上埠头的水竹腌好后,就被运往泽雅高山,进入造纸的下一道工序。
这是数百年来,上埠头人除了务农之外的主业。
上埠头人的主要谋生改变,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一次变革,几乎是出自偶然,而且跟夏忠兴个人有莫大的关系。
那是1989年的普通一天上午。夏忠兴的船停泊在温州市区麻行码头。船上多半是熟识的人,从市区回藤桥。所以,有个特殊的陌生人闯进来,格外引人注目。
这人是个宁波客商,普通话并不标准,尤其有趣的是他胸前挂的一块装饰,是雕花的木板。开船前,他特意找夏忠兴攀谈,问他是否有见过这样的雕版。夏忠兴想起来,这样的物件,在上埠头,可谓稀松平常,几乎家家户户都有。
于是宁波客商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随船逆着瓯江来到上埠头。
夏忠兴果然没有骗他,老家具、老窗花,在上埠头一带可谓应有尽有。
夏忠兴也是到此时才知道,古家具交易,在上海、宁波一带,已经是非常发达的一门生意。
从此,不断有北边的客商慕名而来,随着夏忠兴的船到藤桥。夏忠兴也从此开始了收购古家具的生意。生意越做越大,以至于带动了70%的上埠头村民靠此营生。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泽雅水库的建成,以及陆路交通的不断发展,泽雅的传统造纸业不断式微,藤桥一带的腌塘,几乎都废弃了。上埠头的村民,因为古家具交易行当的兴起,意外促成了全村的经济提早转型。
历经种种而得到的瓯海第一张专业营业执照
上埠头古家具交易市场的形成,并非一帆风顺。
1992年前后,温州市中心面临旧城改造,一片区域跟着一片区域,旧房子连着倒下,新城在崛起。人们在搬入崭新房屋的时候,那些遥远年代流传下来的家什,当然是无处安放的。
这是上埠头的人们抓住的一次好机遇。他们在每一次的旧城改造中都收获颇丰。
当然,更精致、年代更久远的古家具,通常都来自交通闭塞的山村,它们因远离尘世喧嚣而保存得更完好。
十几岁的夏旗,也曾跟着父亲溯着瓯江而下,再翻山去往青田的山里收购古家具。那并不是美好的回忆,他们要跋山涉水扛着家具,直到江岸码头边。
有一次,在青田的一个小山村里,夏忠兴父子俩好不容易跟村民谈好了价钱,背起古家具回程。不曾想,走出了一公里之后,反悔的买主又追了上来,二人只好再次物归原主。
经过这些艰辛的创业历程,夏忠兴在藤桥乃至温州境内都名气渐大。然而,同时给他带来的,还有麻烦。
比如开始古家具行当营生的最初几年,因为缺少行规,许多客商到了上埠头之后,不少村民开始哄抬物价,甚至将古家具强卖给客商。
随着这样的情况愈发严重,夏忠兴开始出面,召集从事该行当的村民开会,告诉大家只有客人满意了,这门生意才能越做越好。不久之后,村里有了大家默认的村约民俗,古家具交易慢慢步入正轨。
而对夏忠兴真正的打击,是在1995年。随着上埠头古家具交易的红火,当地政府、文化部门、派出所都开始关注这里,并有人认为上埠头村民是在倒卖文物。不久之后,夏忠兴被叫去谈话,家门也被贴了封条。
夏忠兴始终认为,这是因为当地政府此前没有接触过古家具交易,不了解行情,其实在当时,北京、上海、宁波一带的相关市场已经非常发达。
在他的多方走动下,终于促成了一次考察,他带着当地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前往宁波慈溪的古家具交易市场,了解他们的运作情况。
误会消除之后,1995年7月18日,夏忠兴也终于拿到了当时温州第一个古家具交易的营业执照,名称为:温州市藤桥忠兴旧木家具调剂服务部。
这一次事件,因祸得福,直接促成了藤桥古家具交易市场的合法化。
从收购古家具到收藏古家具
如今,我们常常能在位于藤桥镇中心的东瓯古家具博物馆里碰到夏旗,这,名副其实是他的地盘。
这是藤桥上寺西村一处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两层中式建筑,装潢古色古香。博物馆的一楼摆着许多精致的漆器、竹器、圆木家具和雕大床等物件,二楼布置摆设中堂太师椅,还有过去的书房画桌,外面的博古架上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各式各样婚俗嫁妆让人联想到过去十里红妆的壮观场面。
40岁的夏旗,可谓完成了人生一大梦想。
关于他和东瓯古家具博物馆,要从2013年说起。
在自己创立的行当里浸淫了20多年,进入2010年之后,夏忠兴开始放缓了自己的脚步。长大后外出闯荡多年的夏旗,也准备归回故里子承父业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毕竟,他是在父亲的老物件堆里耳濡目染长大的。
2013年,在父亲的帮助下,夏旗在上埠头村兴建了“藤桥民俗博物馆”,他们将自己多年收藏的最精致的古家具,展示在游客面前。
2015年,夏旗又在鹿城区山福镇的一处山里修建了“蜜苑”民宿,与藤桥民俗博物馆一样,蜜苑的主题也是江南一带的婚嫁文化。因为主题独特而鲜明,蜜苑的名气越来越大,如今已是鹿城区的精品民宿。相比之下,纯公益性质的藤桥民俗博物馆的发展就曲折得多。因为几年下来,博物馆里的藏品越来越多,藏品的保存、占地空间都成了问题。光是防潮、消防等问题,一年就开销不菲。
直到2018年,藤桥镇政府终于为夏旗在热闹的上寺西村提供了一处更宽敞舒适的场所。
2019年6月5日,东瓯古家具博物馆正式开馆。开馆当日,庭院里门庭若市,舞狮舞龙。夏旗更是兴奋得夜不能寐,他在当日的微信朋友圈里如此写道:“乡村,不光是我们记忆中的故乡,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落脚点,我愿借助东瓯古家具博物馆,尽我所能把细水长流的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下去,留住美丽乡愁,助力乡村振兴。”
这,是他的心里话。
还有更大的梦想待续
夏旗喜欢回溯上埠头的历史。在他眼里,上埠头的曾经,是带着荣光的。位于上游埠头地的村子,曾经十里繁华。
完成了古家具博物馆梦想的夏旗,站在戍浦江边,开始朝着更大的梦想前进。
随着近30年水运的逐渐消亡,上埠头一带的戍浦江岸因为淤泥堆积,江面变得越来越狭窄。
眼下,上埠头许多村民和夏旗一样,着手恢复这一带戍浦江的航道和两岸的商铺。
在夏忠兴的记忆里,半个世纪以前的上埠头,每逢正月十三,还有热闹的集市。集市当天,远近的船只都汇集到码头交易,各种商品琳琅满目。
夏旗希望不远的将来,能把旧时的船只栓一些在上埠头的戍浦江边,让这里再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当然,幸运的是,藤桥当地政府也有同样的愿望。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就能再度看到上埠头戍浦江边的繁华了。
关于古家具营生,如今的夏旗,是卖一些自己不想要的,再买一些更精致更贵重的古家具,安放在博物馆里供更多人去参观。
关于上埠头的古家具营生,夏旗则有更宏大的想法:“我们知道,温州市中心有妙果寺古玩交易市场,和曾经的景山花鸟市场一样,妙果寺的市场也越来越没落。那么,如果把那个市场迁到上埠头的话,不仅能带动这里的旅游业,还能带动上埠头子孙后代的就业,同时带动乡村振兴。你们要多多帮忙呼吁一下。”
在夏旗看来,上埠头隐形的古家具交易甚至是古玩交易网络是浙南地区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如果这里再能建成一个实体的古玩交易市场,那么,前景是无比乐观的。
悠悠戍浦江,每日潮涨潮落,带走了光阴的许多故事,也带给了江边人更多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