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叶
鼓词、越剧、木偶戏,几张木质桌椅、几许清茶小点,听至兴起时摇头晃脑地哼上几句,这样的情景时不时在温州百工馆上演,这里也是温州首家曲艺楼。
温州素以“百工之乡”而闻名,陶器、雨伞、瓯绣等传统高手工艺经过时光的冲刷,正在市民的生活中慢慢消失,如何为它们筑起一条与现代发展相宜相通的桥梁,是很多热爱非遗文化人思考的问题。
在许多人眼里,非遗文化作品可触而不可即,它们往往陈列在展示柜里,与普通百姓遥遥相望。
可在温州百工馆策展人叶建武看来,非遗文化只有融入大家的生活中,才能源远流长,继续传承与发扬的道路。
撤掉那块冰冷的玻璃
让大家与非遗文化更贴近
沿着青石板信步南塘街,塘河旁、绿树中掩映着“温州百工馆”,工整的五个大字悬挂门上。记者刚踏入门厅,就被叶建武相邀喝茶,聊一聊这座百工馆背后的故事。
“温州人素以商行天下、智行天下、善行天下而闻名,其实这座城市还有一个名字叫‘百工之乡’。”说起温州百工馆名字的由来,叶建武如是说。
当初为何要建这样一个展馆?叶建武道出其中缘由,他从二十年前就对民间手工艺品着迷,经常辗转各县市区收集心爱之物。可痛心的是,他发现很多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都在逐步消亡。“民间艺人缺乏展示、推广平台,手工艺品无法走出去,自然而然地在无市场的状态下隐没。”
为了给非遗传承手工艺者提供服务,叶建武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共同成立浙江文化佰工发展有限公司,从去年4月开始筹备,温州百工馆于今年6月份正式开馆。
百工馆里藏着哪些玄机,如何给非遗手工艺品一个落脚地?叶建武解释,从工艺大师拿出作品的一刻起,就不用再操心,百工馆负责作品的包装设计、运营维护、销售等,将作品全部收纳进馆内,让前来参观的市民一次看个够。
馆内分上下两层,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仅楼下一层就藏有300余种手工艺品及其衍生品,其中不乏米塑、发绣、瓯绣、黄杨木雕等珍贵的艺术品,但是展示柜普遍都没有装设玻璃窗,市民可以在不损坏作品的前提下伸手把玩。如果看到合心意的样式,价格也能接受,可以买回家独赏。
叶建武说,这是温州百工馆与其他展馆最不同的地方,他希望打破非遗手工艺品与普通市民之间的距离,撤掉那块冰冷的玻璃,让大家与非遗文化更贴近。
从白天到夜晚
这里吃喝玩乐都不少
卷、捏、拼贴,一片片纸质小花瓣在白纸上舒展……10月14日,一场衍纸制作亲子活动在温州百工馆开课,来上课的小朋友和妈妈一起动手完成一件工艺作品。“看,我做的花环,要送给爸爸当书签的!”小朋友蔡舒帆急着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是手工艺老师叶馨芸第一次来百工馆上课,之所以选择衍纸制作,“衍纸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生活艺术,希望借助这堂课勾起孩子们学习手工的兴趣”,叶馨芸告诉记者,接下来她会定期在百工馆开课,设定不同的主题,包括简单的手作也有非遗手工艺的体验,让更多人感受手工艺的魅力。
白天做手工,晚上还有段鼓词等你来听。三五好友相约到百工馆二楼坐一坐,听一听小时候传遍大街小巷的鼓词声,闲聊旧日时光也不错。
站在舞台旁的曲艺老师陈向明说,他接触鼓词、莲花已有数十年,后又成立了温馨瓯韵说唱团,成为温州莲花的传承基地,可一直以来最令他困扰的是,鼓词、莲花没有一个正式的演出平台,“百工馆的诞生,让鼓词说唱者有了家的感觉,也让喜爱这一文化的人有处可寻。”
百工馆的“奥秘”还不止于此,二层还有个雅集室,四周通透的落地窗,将塘河边的风景尽收。文人雅士可以在这里品鉴欣赏大师作品,展示会后还会对部分作品进行现场拍卖,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
当然,非遗文化不仅能饱人眼福,还有吃食与茶饮也是缺一不可,这些在百工馆里都能寻到,上标着非遗传承字样的茶盒还有老字号的小食无一不有。因此,叶建武笑言,百工馆包吃、喝、玩、乐,一个都不少,可以说是老少皆宜。
著名温籍画家孟庆江
把工作室也搬了进来
传统文化的不断消逝让叶建武痛定思痛,决心要为文化传承出一份力。“新时代下讲求创新创意,传统文化要想生存,离不开新思维的支撑。”秉着这样的理念,叶建武在百工馆里特别辟出一个空间,打造了“共享格子铺”。
格子铺基于共享经济的理念,最大化地利用资源,让卖家和买家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和优惠。不过并非所有作品都能入驻其中,叶建武给格子铺设了门槛:只有非遗手工艺品或者文创产品才能入驻,如果遇上好的文创设计,即便是设计图也可以占有一席之地。
在叶建武看来,传统文化在老一辈人那儿是珍贵的回忆,可年轻一代却对古时文化知之甚少,格子铺恰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让年轻人也能走进百工馆中,激发他们去继承、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
对于这样的创意,著名温籍画家孟庆江有自己的看法:是时候给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不过方向得把准,年轻人需打牢根基,再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创新,产生化学反应。值得一提的是,孟庆江还将自己的工作室也搬进了百工馆里面,“这儿的文化氛围浓厚,很适合创作,我对百工馆的未来充满期待。”
接下来,叶建武还有不少的点子,他打算引入非遗跨代教育,让老人与孩子走进同一间教室、上同一堂课。为何要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叶建武解释,跨代教育是由一名澳大利亚的学者提出的,目前在杭州师范大学已经得到实践,事实证明,老年人传统化的思维与孩子活跃的思维特性能够相互影响、作用,让两代人都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学习成果。“希望新的教学方式能够擦出新的火花。”
“工艺荟萃,匠心可敬,用心恒久,前程无量”,这是浙江国际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何思源日前参观百工馆后留下的一句寄语,深深烙在叶建武的心里。
温州非遗文化传承、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叶建武希望,通过百工馆这个平台,能让更多人加入到这支守望队伍中,一起努力让传统的温州工艺文化重新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