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真正
四年一度的省运会昨晚在湖州落下大幕,温州代表团以145枚金牌、总分4588.5分固守金牌总分榜第三,杭州、宁波分列前二。让人欣喜的是,本届省运会温州军团频频秀出新亮点,在足球、体操、帆板帆船等众多项目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固守铁三角 向宁波队展开“追求”
“守住前三!”这是省运会开赛前,温州代表团定下的硬性任务。
历年来,浙江省运会的格局就是“三分天下”——奖牌榜前三名总是被杭州、宁波、温州三个代表团牢牢把持。杭州是毋庸置疑的老大哥;宁波依靠大投入和引进人才,坐稳老二;温州是传统体育强市,基础雄厚,排名第三。
湖州省运会依然没有动摇“三分天下”的根基,但是从金牌数来看,与上届相比却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四年前绍兴省运会,宁波队一度“追求”杭州而去,与杭州队在金牌榜上杀得难解难分,而温州队则与两强差距甚远,只能开启自娱自乐模式。
四年后的湖州省运会,杭州队264枚金牌一枝独秀,宁波队173金次之,温州队145金位列第三。温州队与宁波队金牌数的差距,从上届的45枚缩小到28枚,甚至在总分榜上,与宁波队仅相差174分。
这一届,杭州是自嗨模式,而温州队则对宁波队展开“追求”。另一方面,由于温州队的发力,前几届“后有追兵”的情形已无需担忧,无论是台州、绍兴还是湖州,都已被大步流星的温州队远远甩开。
此外,省运会还有个“贡献榜”,用来计算各地市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的加分。在这个榜单上,温州队压倒宁波,位居亚军。从这个角度来说,温州军团像极了三分天下中的蜀国,虽无天时地利,却有人和,名将辈出,威震沙场。
省运会是对全省竞技体育水平的一次大检阅,温州代表团四年磨一剑,固守住了铁三角的地位。
寻求新突破 社会力量办体育结硕果
温州代表团能在奖牌榜上向宁波逼近,很大程度上源于夺金项目多点开花的成果。
在泳池,温州队捞得29金41银23铜,是温州所有参赛队中金牌最大户。郑惠予、卢彦博、陈泓墨、陈靖杰、叶伟博、江昱璇、毛奕涵、沈宸阅等一批优秀游泳苗子崭露头角。其中11岁小将郑惠予在湖州开了家“小金店”,一人摘得6金1银,成为温州体校“徐嘉余班”的骄傲。
男足赛场,温州队时隔16年再夺省运会冠军,堪称代表团最有分量的金牌。要知道,温州体校没有足球队,没有足球中心,至今没有专职的足球教练员。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这枚三大球金牌显得弥足珍贵。
在其他项目上,温州军团捷报频传:体操赛场,温州队夺13金14银13铜,超越杭州高居奖牌榜首,创造历史最好成绩;在田径场,温州队共获12金18银13铜;温州武术队勇夺6金8银1铜,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帆船帆板获得4金,打破了近三届省运会该项目无金魔咒;射击项目8金9银10铜,平了历史最好成绩。
此外,本届省运会新增的五个项目上,温州队都取得了突破:攀岩1金1银1铜、空手道2金2银2铜、马术2金1银2铜、高尔夫1金1银、击剑2铜。
值得一提的是,在温州代表团中,“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特色尤其突出。由“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直接组队参赛的运动队达到10支,共获得36金,游泳和田径项目通过社会力量和学校输送的金牌达到24金,这些都成了温州代表团的生力军。体操队压倒老大哥杭州的突出表现,也让“心桥模式”成为温州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一张金名片。
对比找不足 温州体育期待持续发力
在捍卫“老三”地位的同时,温州代表团也急需正视自己的不足。
市体育局训竞处处长陈红表示,温州队在部分项目仍然存在差距,成绩不理想。如乒乓球仅有1枚铜牌入账;射箭项目仅获1金;三大球除男足甲组和女排甲组外均未进入决赛。
陈红分析说,在游泳教练陈胜、陈芳、徐立,田径教练张伟,网球潘志武,体操张小茜、金高升、卢博博、于珍,足球林心杰、武术邓晓峰、女排蔡劲松等人的带领下,温州队在几个优势项目上体现了良好的人才梯度,但总体而言,温州仍需补充教练员新鲜血液,继续加强教练员梯队建设。
对于温州的“短板”,陈红表示,从场地设施、训练器材等“硬件”条件来说,我市与杭州、宁波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引进力度不够,科研人员尤其缺乏,部分队伍或多或少在管理体制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完善。
四年之后,下一届省运会将在金华举行,可以预计的是,温州队“保三”无忧。
至于能否冲击宁波队的老二位置,或者说更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有待所有温州体育人,温“固”而知新,四年再磨剑。